近期,各省份常住人口成绩单陆续出炉。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份陆续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包括浙江、海南、贵州、山西、重庆、广西、甘肃、青海等。其中,浙江、海南、贵州实现人口正增长。此前浙江已经连续两年拿下“人口增量第一大省”,而在目前公布数据的省份中,浙江继续稳坐这个位次。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6627万人,同比增加50万人。具体来看,杭温甬“铁三角”的支撑越发强劲——杭州、温州、宁波人口增量分别为14.6万人、8.2万人和7.9万人,合计贡献全省增量的60%以上。
在杭甬的映衬下,温州一直被视为“塌陷”的一角。作为长三角区域内最接近千万人口能级的城市,温州过去多年人口优势持续收窄。而今时隔七年,其人口增量再次超越宁波,让当地倍感“振奋人心”。
随着温州、宁波的强劲增长,当地媒体直呼“浙江即将有三座‘千万人口’城市”,温州、宁波均具备在三至五年内“冲线”的底气。温甬之外,还有哪些城市有机会冲击“千万人口俱乐部”?“铁三角”逐渐牢固,能否帮助浙江坐稳“人口增量第一省”?
一、浙江“狂吸”
人口作为第一资源、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全国人口持续负增长的背景下,各地对于人口的争夺更趋激烈。
在公布人口数据的10个省份中,西部地区的甘肃、重庆和广西常住人口均较上年减少20万人以上;东北地区公布数据的吉林和辽宁虽然改变了持续十余年的人口净流出局面,但受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常住人口仍然呈现负增长。
与此同时,浙江、海南和贵州常住人口迎来正增长,成为阶段性赢家。2023年末,海南、贵州常住人口分别为1043万人、3865万人,较2022年末增长约16万人、9万人。
而浙江则继续开启“狂吸”模式:
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6627万人,与2022年末常住人口6577万人相比,增加50万人。2023年全省出生人口为38.3万人,死亡人口为44.0万人,自然增加人口为-5.7万人。出生率为5.80‰,死亡率为6.66‰,自然增长率为-0.86‰。
自然增加人口-5.7万人,意味着全省2023年新增跨省净流入人口为55.7万人,也更能体现出浙江强劲的人口吸引力。在此之前,浙江2021年、2022年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72万人、37万人,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人口增长亮眼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浙江对外地人有包容性,很多外地人愿意到浙江来安家落户,而当前浙江对外地人落户的政策也在逐步放宽,所以常住人口有所增加。”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城叔。
这几年人口增量第一省的争夺主要在粤浙两省。去年8月,浙江省统计局在《浙江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中指出,2017-2019年,浙江人口净流入量分别为31.3万人、49.0万人和84.1万人,其中2017年和2018年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2019年居全国第一。
人口净流入的不断增加,说明浙江吸引了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就业。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的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包括安徽、河南、贵州、江西、四川等。
今年浙江“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强省建设,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更是传递出浙江对人才引育的重视。
数据显示,2023年,在浙省外劳动力新增100万人,新增技能人才85.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5.9万人。2023年,浙江全年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生125万人,引进博士11267人。
在新一轮“人口争夺战”中,浙江既着眼于优化户籍政策和公共服务,吸引更多人口聚集,又不断强化人才引育力度,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是“狂吸”模式的核心逻辑。
二、“三角”支撑
从城市维度而言,浙江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已经连续两年全部实现正增长,过半设区市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与2022年相比增加至少1倍,其中丽水市的增幅达1200%。
杭温甬“铁三角”仍是浙江开启“狂吸”模式的核心支撑。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末杭州、宁波、温州常住人口分别为1252.2万人、969.7万人、976.1万人,占全省的48.26%;三市人口增量分别为14.6万人、7.9万人和8.2万人,贡献全省人口增量的61.4%。
这也与浙江的经济地理格局大体一致。去年,杭州GDP达20059亿元,成为中国第八座“两万亿之城”,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均在省内独占鳌头。而宁波、温州经济体量分别达16452.8亿元、8730.6亿元,人口总量也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二位。
温州曾是全省最有希望第一个成为人口千万之城的城市,早在2010年,温州常住人口就已突破900万,是浙江人口第一大市。但受制于产业转型较为缓慢,过去十余年温州一度被视作“铁三角”中失落的一角,经济总量跟杭甬差距持续拉大,人口总量也被杭州超越、被宁波追赶……
而今,时隔七年温州以8.2万人的人口增量超越宁波,自然意义非凡。
过去五年中,宁波的人口增量分别为17.9万人、12.6万人、12.4万人、7.4万人和7.9万人,占全省人口增量比重分别为17.55%、13.55%、17.22%、20%和15.8%,份额相较五年前下降1.75个百分点。
而温州人口增量分别为3.9万人、2.6万人、9.2万人、3.4万人和8.2万人,占全省人口增量的份额分别为3.82%、2.80%、12.78%、9.19%和16.40%,份额相较五年前上升12.58个百分点。
在新一轮“人口争夺战”趋于激烈的背景下,温州人口的强劲增长补上“铁三角”缺失的一角,成为浙江坐稳人口增长第一大省的关键变量。
外来人口流入是温州人口主要增长点。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2023年末温州市在册流动人口达到422万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温州通过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了人口增长。
有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温州市规(限)上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152.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增幅高出全省0.8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数为83.8万人,增长了3.4%。
随着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跟产业走”“人随产业来”的趋势越发明显,而杭州、宁波、温州三座产业强市逐步成为人口增长的绝对重心,也是支撑浙江保卫人口增量第一大省的“三角”支撑。
三、“千万人口”城市
“人口有富集效应,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城市需求带来的就业增长会吸引大量新人口涌入城市,从而形成人口增长循环”。在盘和林看来,这是各地竞逐“千万人口”城市目标的重要因素。
聚焦长三角地区,2022年常住人口达到950万-1000万人之间的城市共有三座,分别是温州(967.9万人)、宁波(961.8万人)、合肥(963.4万人),而今温州、宁波常住人口分别达到976.1万人、969.7万人,合肥则官宣“实有人口1253万人”。
继续冲击“千万人口”城市,温州、宁波接连祭出大招。2月19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动员全市上下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冲刺“双万”城市,奋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所谓“双万”,即万亿级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
2024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要探索建立温州“学子码”,开展“千企百校”人才合作对接系列活动,新增全职顶尖人才5名、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名,引育大学生12万人以上。高水平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开工温州技师学院扩容工程、市公共实训基地,培育技能人才8万人以上。
这也是宁波冲刺“双万”城市的重要抓手。2月21日,宁波召开“新春第一会”,聚焦“创新实干奋进年”,发出让宁波成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首选地的号召。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宁波同步部署实施了战略人才引育专项行动、甬商扶持壮大专项行动、“工匠出彩”专项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
其中,宁波将健全“一把手”储备机制,探索建立聘任制公务员机制;创新顶尖人才举荐、“揭榜挂帅”等人才选拔机制,到2027年宁波目标新培育科技领军人才220名,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左右、顶尖人才40名左右。
合肥的攻势同样迅猛。依托“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产业基底,合肥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2024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人才聚集的强磁场,力争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左右、新招收博士后突破1000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5000人左右,培育高技能人才4万人以上。
而在长三角地区以外,常住人口处于950万-1000万人区间的,还有广东佛山。2022年佛山市常住人口为955.23万,与2021年相比,减少了6.03万。这是佛山常住人口自本世纪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佛山常住人口规模缩减的这一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减少27.2万人,省外流动人口减少69.2万人。广东省统计局官网刊文解释称,这是在2022年广东疫情散发多发的因素影响下,省外流动人口暂时回流返乡的阶段性现象。
眼下广东2023年具体人口数据还未公布。但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透露,全省“有1.27亿常住人口”,相较2022年末广东常住人口约为1.266万人。随着广东人口不断回流,浙江想要继续坐稳人口增量第一省的位置,还需要更多的谋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