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港股第一个交易日,互联网科技巨头扛起了反攻的大旗。


2月13日,美股市场因为宏观经济数据超预期重挫市场降息预期,美三大指数集体大跌,道指甚至创下了五个月最大跌幅,众多科技巨头股价也跟着遭受明显冲击。


然而,作为一直视这些巨头为风向标的一众国内互联网科技板块,却走出了难得的逆势大涨行情,并带动整个港股市场整体走强。


截至收盘,集合了一众互联网科技巨头的恒生科技指数从早盘下跌2%转为涨超2%,其中在近期发布不及预期业绩的阿里巴巴也收涨了2.2%。


港股恒生科技指数由跌转涨


恒生科技指数集合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的指数,具有足够代表性。


显然,这是由中国互联网科技打响的一次港股春季反攻战。


港股逆势走强,背后逻辑渐变


在以往,美股只要打一个寒颤,全球股市都要跟着抖三抖,今天除了港股外的其他市场也都没有例外。亚太地区的日股、韩股、印股等主要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但恰好是在以往最不可能唱反调的港股,反而在今天出现了逆势的大涨。


截至收盘,互联网科技在众多港股板块涨幅显著靠前,其中小鹏汽车大涨8%,阅文集团、东西甄选股价由跌转涨,幅度都在7%。


美团、携程、京东、快手、阿里、网易等巨头涨幅也在2%以上。



港股这样的开门红,着实难能可贵。


但并非没有原因。


2024年以来,A股在一系列主要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空因素冲击下一度出现踩踏式持续大跌行情,三大指数一个月内跌幅接近20%,包括互联网、AI、医药、甚至消费在内的核心赛道龙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大幅重挫。


直到春节前的三天,随着监管层联合央行等几个重要部门出台强力救市政策,市场资金突然得到巨量增量资金的净流入,才一举扭转市场悲观预期,让A股上演了连续三天的惊天大反弹。


然而在港股市场,由于参与的主体为更加成熟冷静的机构,以及市场仍处于对中美关系问题和国内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的担忧情绪,这一波由国内A股掀起的大反弹并没太强力拉动港股。


港股市场的核心权重成分主要在于互联网、金融、地产和生物医药这四大金刚。


但这四大金刚在这两年,却因各自原因,反而成为了导致港股不断弱势下跌、长期处于显著超跌状态的主力。


金融由于宏观经济承压,地产由于行业自身严重的债务问题和悲观预期,已经早已难再如十年前那时拉动港股走稳走强。


而生物医药虽然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但行业自身不确定风险太高,同时还遭受来自国外打压的压力,同样也成为了让港股承压的拖油瓶。


比如今天的药明康德系,随着一则美国议员关于“要求美国政府把药明康德及药明生物列入制裁名单”的提案再有进展,导致今天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再度暴跌18.6%、9.24%,并引发港股医药板块的集体大跌。


这个“提案”每次出现新动态,药明系的股价都会遭到重挫,从今年1月至今,仅药明康德的股价已经腰斩过半,市值蒸发超过千亿。


如果不是生物医药板块的拉胯,今天的港股必然能收获更可观的上涨。


互联网科技,作为拥有阿里、腾讯两大王者的超级板块,在过去的两年由于“反垄断、反资本无需扩张”监管,更是冲击最大的核心阵地。


2021年最高光时刻,阿里的美股市值一度超过8500亿美元,如今其市值已经蒸发近80%,美团的市值一度超过2.8万亿港元,如今其市值仅剩下不到4500亿港元,蒸发程度甚至比阿里还高。


类似跌幅的互联网巨头还有很多,如腾讯、京东、网易、百度的头部大佬。


还有比如今天上涨靠前的小鹏、阅文集体、携程等。


实际上,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目前的估值多数已经处于长期显著超跌状态,这种状态下,如果有一些相对明确的预期扭转信号,那么它们的股价也将会是最快反应的。


比如在近期业绩发布展示新变化的阿里巴巴。


阿里瘦身割肉,重新回归本源


春节前三天,阿里披露2024第三季财报,尽管在此之前因为淘宝首次取消“双12”购物狂欢节让市场对此次财报没有寄以太多期盼,但回落到个位数的营收和大幅下滑的净利润依然让市场感到意外。


所以即使阿里抛出高达250亿美元的增量回购计划,也没能挽回市场对阿里的“失望”。绩后两日阿里股价连续大跌,市值蒸发超过千亿人民币。


但条件反射的下跌之后,阿里的财报表现和未来计划重新得到市场审视。


一方面,在阿里六大业务集团中,除了淘天集团和云智能集团外的业绩仅实现营收微增外,其余的阿里国际数字商业、菜鸟、本地生活、大文娱几大板块均实现高速增长。


虽然整体的利润亏损额依然较大,但多数的子业务的亏损幅度都实现了环比收窄,并且在迎来向好的趋势发展。


另一方面,阿里在财报中还重点宣布了足以改变其未来命运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继续割肉瘦身,清理非核心业务。


去年的3月28日,阿里启动被认为是24年来阿里最重要的“1+6+N”组织变革,让分业务集团对自己的营运结果负责,直接把盈利和减亏当做核心指标,也因此开启了更明确的业务瘦身计划。而减亏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度清退那些归为“N”列表的、尤其是仍亏损不断的非核心业务。


整个2023年,阿里的瘦身速度有增无减,最疯狂的时候,甚至出现一周连“退”七家上市公司盛况(交易对手为旗下新设公司杭州灏月)。还有直接在股票市场减持离场的,如清仓AI巨头商汤科技、大幅减持小鹏股份。


甚至传出了考虑出售银泰、高鑫零售等本地生活项目的传闻。


而2024财年前9个月,阿里完成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出售,还成立了专门的运作团队。


所以今年的割肉瘦身行动,阿里不会停止脚步。


第二件,回归本源,重塑辉煌。


阿里的高层在财报中表示,目前集团最高优先级是重新聚焦淘天集团和阿里云,让电商和云计算两大核心业务重燃增长动力。


阿里之所以会作如此战略调整,显然是看到了拼多多和抖音电商的急速崛起,大口吞下阿里京东原有的电商市场份额,让阿里难以再忍受。


在去年,拼多多的市值首次超越阿里,就让阿里感到一次非常深刻的危机感,甚至退位已久的马云都重新以阿里合伙人的身份发布了一条公开信,喊话“阿里会变,阿里会改”。


在过去的三年,由于疫情冲击和全球局势变化,中国的消费经济出现压力,让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来自宏观层面不可抗力的周期下行,企业再努力也难以突破这个宏观桎梏。


但拼多多却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2023年三季度财报,拼多多的收入增长高达94%,增速远超阿里京东同期的9%、2%。其中很多项的业务更是呈现了爆炸式增长。


得益于此,拼多多在2023年的股价逆势大涨近80%,被市场广泛赞为增长奇迹。


竞争对手的增长奇迹,也让阿里开始重新审视了自身的问题,所以就有了如今再次重申要聚焦电商业务的战略调整。


尽管对于市场来说,这其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确实是更加积极的转变。


第三件,向市场讨好。阿里在财报中还宣布了新增高达25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加上之前宣布的计划,回购总额累计达到650亿美元,规模也达到了阿里总市值的1/3。


不得不说,这个规模已经创下了中国上市公司最高记录。


按照阿里的安排,未来三个财年内回购规模达到353亿美元,相当于每财年回购120亿美元左右,让每年流通盘至少减少3%。


在美股市场,“业绩不够,回购来凑”是很多美股巨头能维持十几年牛市行情的秘密法宝。


美国的几大科技巨头中,通过回购来提升资本回报率(如ROE),进而推升股价是公开的操作。


比如过去十年来,苹果累计净利润6506.18亿美元,但其累计的回购和分红加起来超过6650亿美元,每年的回购和分红总额,基本都超过赚到的利润。


这导致这几年来苹果的营收和利润虽然增长明显放缓,但其投资回报率依然高得吓人,最新ROE甚至飙升到了170%的恐怖高度。


而就在一周前Meta曾宣布销售额、净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宣布了500亿美元的巨额回购,占流通股比例约5%,由此带动公司股价一天涨幅超20%,市值一日激增2000亿美元。


对于阿里来说,每年3%的流通股减少,已经能足够向市场表现出诚意。



尽管从目前的资本回报率来看,阿里距离Meta还有很大的距离,但阿里似乎已经开始清醒过来,学会了在业绩尚未证明自己的成长实力之前,先用回购来吸引股东。


这无疑是一个对市场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大招。


通过回购做好资本回报率来吸引更多的股东入驻,进而引导阿里股价稳步向上,阿里这样的方式也让市场对其他互联网科技企业产生了同样的期待。


其实腾讯在过去两年回购的力度也已经很大,但其他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在这方面的诚意还是差了很多。如果阿里能以此成为其余各家的榜样,或许这能够让它们逐渐复刻美国众多科技巨头的市值成长道路。


写在最后


互联网科技作为支撑未来人类科技时代发展的基石,无论什么环境下,都具有无比巨大的市场空间。


可以说目前存活下来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它们在二十多年来的磨炼和厮杀环境下,已经具备了足够强悍的生存能力。虽然它们因为各种复杂因素导致在业务能力和市值体量上难以比拼美国的科技巨头,但它们的成长潜力很难再被磨灭。阿里在这几年寒冬里面所经过的磨难与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昨天港股市场的大涨,或许还是短期内的一个反弹,但长期来看,无论是已经处于明显低估状态的港股整体,还是正在等待涅槃的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我们都不应再过度悲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眸财经(ID:chutou0325),作者:关注互联网科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