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档票房到今晚很可能突破去年春节档票房的67亿。老胡本人这几天看了三部电影,我觉得它们都不错。但我个人的总评价是,它们的综合水平不如去年春节档的那几部电影。比去年票房更高,反映了中国社会有着十分强大的电影消费潜力。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们需要进一步发力啊。



▲据统计数据,截至2月15日11时11分,2024年春节档(2月10日—2月17日)档期总票房(含预售)突破60亿,《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熊出没·逆转时空》暂列档期票房前三位。

当下的中国电影发展拥有很多优越条件。经常有人抱怨,我们的电影创作面临各种“禁区”,实际上在消费社会话题方面,中国电影创作的空间是相对很大、很宽松的。比如《第二十条》,它所展现的抗议场面和对司法不公探讨之深入,都是相当大胆、开放的。前几年有过一部《我不是潘金莲》,专门讨论上访的问题,也非常敏感。《年会不能停》同样触及了很严肃的社会问题。这些电影能有这样的话题宽度和深度,为它们形成吸引力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电影的基础制作水平提升,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因此好莱坞电影从中国的票房榜上被集体轰下台。我们现在基本上随便一部国产电影,都能“看得下去”,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出中国电影的世界级精品,推动中国电影集体走向世界。

老胡个人看的三部电影是《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和《第二十条》,都是现实主义题材,演主人公的演员也有点重合,虽然每一部都不错,但像前边说的,它们的整体质量我个人还是觉得不如去年春节档。所以我有一种中国电影在这么好的市场环境下原地打转了一年的感觉。当然我是外行,说得不一定对,或者看到的比较片面。



▲据国家电影局,2023年春节档(除夕至正月初六)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观影人次为1.29亿,同比增长13.16%。(图源:网络)

中国电影技术层面的制作水平大体追上来了,国产片通过市场竞争在本国影院里打败了好莱坞,这是莫大好事。但我同时希望,这不是中美以及中国与外界“电影脱钩”的开始,而是中国电影在国内磨砺出更高水平后走向世界的转折点。这要求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不仅国内观众喜爱,外国人也越来越“看得懂”,能够通过这些电影与我们共情。如果中国电影能够以市场方式逐渐走向世界,这将是外部世界重新认识、理解中国,构建我们彼此共同价值的崭新过程。

中国人最早对美国的认识完全来自新闻宣传的塑造,后来美国影视作品进入中国,它们展现了丰富的美国社会。现在西方对中国的新闻宣传完全是标签化的,如果没有中国影视和其他流行文化走向外部世界,如果全球互联网上不出现大量中国世俗元素,外界对中国的认知就很可能长期由西方媒体说了算。



▲票务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成为电影消费主力军,他们占总票房的份额超过一半,达到54%。而家庭观影的比例同样增长明显,三人及以上结伴观影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不到20%上升到了27%。(图源:网络)

所以老胡强烈希望,中国这么好的电影市场能够孵化出为全世界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不仅我们的文化政策要给更大空间,我们的互联网舆论场也要对中西文化元素的相互交织和影响更加包容,不能限制中国电影里那些能够产生中外观众共鸣的东西,比如喜剧不能光中国人笑,外国人看了很懵圈。

中国电影要把自己的大明星立起来,包括“国色天香”级的女明星。过去李小龙、成龙他们在西方成名,但他们总体上是“好莱坞明星”,中国明星通过自己的电影往外闯,是更加艰难的历程。中国电影和中国明星在世界走红,一定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电影故事的背景发生地也应该更精心地选择,也更多元,让部分电影的画质感更好,更加国际化。当年冯小刚拍的《不见不散》就完全以美国为背景,后来有过《泰囧》,效果都很好,这样的背景地选择应是值得鼓励的思路之一。

总之,老胡为中国电影市场全面恢复而欣喜,我同时希望这个市场孵化出的电影作品是不断进步的。为此,我们还要把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继续引入进来,与中国电影共同构建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中国电影已经站立了起来,但它们不应是独吃这个巨大市场“窝里横”的,中国市场应当是它们走向世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