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集装箱,被俄海关扣押
报道称,近日在远东铁路检查站中,发现一列货运车上载有一批乌克兰军队的制服,一共有8个集装箱,目前已经被俄海关方面扣押。
随后,俄方表示,这辆车是从中国出发的,准备开往波兰,根据申报,集装箱中的是运动服和工作服,但在检查的时候,发现衣服的织物密度与运动服的织物密度不同,所以就又打开一个集装箱进行检查,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俄方人员在里面发现了印有“乌克兰军队标志”的制服,但标签上并未标注任何制造商的信息,只有乌克兰军队的标志。
为了搞清楚事情真相,俄相关部门展开了调查,层层上报最终还惊动了克里姆林宫,在事情没搞清楚之前,这批货物都将在俄境内扣押。
之后,“中国军援乌克兰”登上热搜,加上西方的故意炒作,希望以此来离间挑拨中俄关系。
那么,这批货物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02
俄军穿戴的也是“中国制造”
从目前来看,这批货物应该是私人企业发货,和国家没有关系,而且如果没有乌军标志的话,这些货完全可以算作民用。
此前,俄罗斯还对外展示过在乌克兰缴获的中国产民用无人机,只不过这些无人机是从民用改装而来的。
更何况,关于在乌战场发现中国无人机,去年中方就已经给出了解释,在军品出口问题上,中方一直严格遵循谨慎、负责的态度。
也就是说,这批无人机本身就是以民用的性质生产的,至于买家拿到手后,将其改装成什么样,这与卖家就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情况发生,中国在无人机出口问题上,也采取了一定的管制措施,去年8月,中国商务部表示,从9月开始,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企业不得出口最大持续功率超过16千瓦的无人机发动机、红外成像设备等。
无人机出口算是管制住了,但军服,这真的没法管,除非我们不卖给乌克兰任何服装,还有一点别忘了。
乌克兰军队制服,本身并不具备杀伤性,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也从中国购买了不少非杀伤性装备,比如头盔,防弹衣等等。
在俄军前线的视频中,还能看到第98近卫空降师和第331空降团士兵穿戴着“中国制造”衣物。
此外,俄罗斯还从中国进口过一批民用越野车,去年在普京一次视察任务中,俄防长绍伊古和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还亲自介绍了这款中国越野车。
车辆旁的标识牌显示,这辆车可以执行巡逻、突击以及救援等任务,消息称,目前俄军已经购买并装备了537辆该款越野车,未来还会持续订购。
针对这批军服,俄方表示,这批交易显然是私人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并不代表着中国政府或国家层面的军事支援。
03
私企交易,与中国政府无关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些私企接受国外订单,生产一些非致命的军用品,这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而中乌两国,本身就存在历史悠久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其中也包括民用和军用物资的交流。
在这个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常规贸易行为,或许可能会被误解为政府层面的军事援助。尤其是在如今国际安全局势持续升级的情况下,这种误解太容易发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俄乌冲突中,中国的立场一直是相对中立的,我们多次强调,停火止战,促进和谈才是解决冲突的关键,强烈反对外部势力的干预。
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倡导和平与对话,并尝试在俄乌对话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拱火浇油,我们很清楚,任何形式的军援,都会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
在这样的外交政策指导下,“军援乌克兰”显然与中国目前的外交立场不符。反而一直在背后添油加醋,炒作“中国军援乌克兰”的西方媒体,才是没安好心。
04
谁才是真正的“搅局者”?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美国才是乌克兰战场上的最大武器提供者,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些军工企业一个比一个“吃”的肥。
这与美方宣称的“维护和平”存在极大的矛盾,究其根本,美国在冲突中的相关举动,更多是出于维护一己私利,而不是为了恢复地区和平。
他们通过对中国的炒作造谣,试图将国际社会的目光转移到中国身上,以淡化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战,通过舆论给自身政策和行为寻找正当性,甚至在国际社会中制造对手国家的负面形象。
在东欧局势日益复杂化的今天,任何与军事相关的新闻,都可能被赋予额外的政治色彩,并被过度解读。
所以,我们呼吁在看待这种问题的时候,保持谨慎态度,而非断章取义,做出过激结论,而所有国家也应该基于和平的目的,促进俄乌恢复和谈协商解决问题。
而不是通过加剧冲突来追求一己私利,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与俄罗斯的关系足够稳定和成熟,绝不会接受美国对此关系的无理指责和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