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黎世报》分析中国家庭结构的萎缩,指出这不单是老龄化问题,而且会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法兰克福汇报》写道,自德国政府公布对华战略以来,总理肖尔茨将首次访问中国。本届德国政府的历次访华都有些棘手。
《新苏黎世报》写道:"我们倾向于夸大中国的威胁,低估该国自身面临的内政问题,而这就是一个例子。"文章所指的是人口问题,并且这个问题远超过单纯的老龄化,而是有深远的经济社会影响。
文章写道,随着大家庭的消失,中国数千年的儒家传统也消逝。
在西方社会,通过社会福利体系的扩大,可以部分弥补家庭结构萎缩的经济后果。然而在中国,社会福利太弱,家庭承担着很大的支持功能。40-60岁的"夹心饼"一代,承担着赚钱养家、子女入托、缴纳失业金、养老金以及赡养父母的多重义务。
而祖父母则通常照顾孙辈直到进幼儿园。失业金和退休金在中国时常很低。家庭这一单位就须提供支持,并且还经常需要支付一部分医药费。因此,大家庭对中国社会体系来说,有广泛的稳定作用。如果没有家庭结构的补充作用,大概早就爆发社会危机了。
文章写道:"中国的法律建立在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九成老年人在家中受照顾,7%接受社区照看服务,仅有3%进养老院。"
"体制化养老的理念在中国从未扎根。尽管国家在世纪之交兴建养老院,以每千位居民30个床位为目标,但2016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150万张床位空置。"
"传统意义上家庭概念的消失也带来经济后果。一个独生子女要照顾父母,就不那么灵活。独自承担父母的医疗看护等费用,就很难换个城市换份工作,或者独自创业。"
"大家庭这样一种社会资本曾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腾飞,也促成了比如城市化。许多民工涌入大都市寻找一份服务员、工厂或建筑工人、清洁工的工作。他们依靠已经在城里的亲戚的推荐,也依靠留在家乡的亲戚照看子女。"
"正如大家庭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如今大家庭的消失也将加剧经济的下行。如果大家庭这个支持结构没有了,很难确定农民工是否还会进城打工。"
"如果中国政府必须大规模扩大社会福利体系,因为家庭结构的支持作用不再,那么,政府对于地缘政治项目比如一带一路的资源就相应减少。"
"与此同时,军事上的冒险意愿也降低。中国的统治者如果要发动一场战争,必须三思,因为大部分士兵都是独生子女,如果他们死了,对他们的家庭将是致命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