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市场参与者再次呼吁推出平准基金,认为入市时机已至。

进入2024年,市场深度调整仍在继续。近期,多个政策相继推出,但资本市场的反应效果并不明显。2月2日盘中,沪指跌破2700点。截至收盘,沪指跌1.46%,深成指跌2.24%,创业板指跌2.43%,北证50指数跌4.80%。

开年首月,上证指数累计下跌6.27%,深证成指跌幅13.77%,创业板下跌16.81%,均创下2015年熔断以来单月最大跌幅。而深成指1月下跌13.77%,超过2023年全年13.54%的跌幅。

市场参与者再次呼吁推出平准基金,认为入市时机已至。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及市场人士认为,当前已经具备设立平准基金的条件,应加快设立,为市场注入增量流动性,使A股市场回归更为理性的基本面逻辑。但对于平准基金的形式、规模、资金来源及运用方式等,则有不同看法。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当前亟需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入市,提振信心,尽快扭转市场偏弱的预期。当下已经具备设立平准基金的条件。

“为有效控制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必须迅速采取有力的积极举措。”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研院院长连平建议,尽快研究设立股票市场平准基金,在理顺中投公司和证金公司职能的基础上推出。

李迅雷建议,可以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专项用于稳定资本市场,规模初期可在1万亿元,总规模可以设计为3万亿元,其中财政部的1万亿元份额作为劣后基金。特别国债的发行可以由央行认购,以避免带来流动性的收紧。其余2万亿元资金可以向银行、券商、保险、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基金等中长期投资机构募集。

平准基金到底是什么?当前的市场及环境是否应该尽快推出平准基金?平准基金的效用是什么,能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如果推出平准基金,需要哪些部门与机构参与?资金来源及运用渠道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及市场人士。



平准基金设立时机已至?

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也让平准基金的设立及推出再度受到市场关注。

有传闻称,监管层面正在考虑多项支持工具,稳定资本市场运行,其中就包括设立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的股市平准基金,用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机构的资金,由沪港、深港通投向A股。

所谓“平准基金”,又称干预基金或稳定基金,一般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方式设立的基金,用来稳定市场。

通常情况下,平准基金以基金的形态存在。例如,韩国2022年重启的“股市稳定基金”,日本1995年推出的“股市安定基金”、中国台湾2000年设立的“金融安定基金”等。

但更多时候,包含了一揽子救市手段的“类平准基金”更为普遍。例如,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央行直接入市购买ETF;2015年A股大跌,中央证金和中央汇金携增量资金入场;1998年,中国香港为阻击索罗斯等国际炒家,以外汇基金入市。此类救市手段,虽然没有具体的基金形式,但都起到了“平准基金”稳定股市的作用。

“比如,当股市出现非理性暴跌时,采用平准基金有针对性地进行买入,可以起到为股市托底并促使其止跌向上的作用,从而保护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称。

国海证券认为,平准基金救市的宏观情形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济基本面大幅下行,这类情形的触发可能由于风险事件冲击,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经济增长动能的持续走弱;此外是股市泡沫的破裂;另外则是政治局势动荡。

当前的市场环境是否应该尽快推出平准基金?

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超预期宣布降准50个基点,并进行结构性降息,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A股次日放量大涨,但在缺乏增量资金支持、雪球产品敲入等市场压力下,A股反弹数日后再度探底。

2024年1月,上证指数累计下跌6.27%,深证成指跌幅13.77%,创业板下跌16.81%,均创下2015年熔断以来单月最大跌幅。机构认为,A股持续低迷、流动性遇阻,需要增量资金入市,为市场注入强心针,平准基金入市时机已至。

李迅雷表示,平准基金的设立非常必要,当下已经具备设立的条件。“当前亟需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入市,提振信心,尽快扭转市场偏弱的预期。这也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致。”他称。

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第一财经表示,政府设立的平准基金能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在股市大跌时,平准基金的设立可以稳定市场情绪,减少市场恐慌;能够防止市场的过度下跌,维护市场秩序;能够提供流动性支持,防止市场的崩盘;能够引导市场投资,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有效控制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必须迅速采取有力的积极举措。”连平建议,尽快研究设立股票市场平准基金,在理顺中投公司和证金公司职能的基础上推出,既可以实质性地增加关键的市场稳定资源,又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煜辉则认为,“平准基金就是一种制度保障,建好以后,如果从心理深刻地改变了投资者心里的‘趋利避害’的行为选择,其实目的就达到了。”



他山之石

历史上,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曾采取过类似股市平准基金的救市措施。

早在1963年,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受到美国境内筹资加税政策的影响,大量日本投资信托基金解约冲击日本股市,1963年末日经225指数自年内高点下跌26%。1964年1月政府设立日本共同证券基金,由14家银行与4家券商出资,向日本股市注入1900亿日元,用于购买超跌的指数成分股。1965年1月,日本政府再次追加3200亿日元买入成分股以外的股票以稳定股市,日经225终于在1965年三季度止跌回升。

1995年,日本经济再度转弱,叠加地震灾害,日经225指数上半年蒸发近4000点。1995年6月,日本政府组织银行业成立股市安定基金,投入资金约2万亿日元,随后,日经225指数抹平跌幅。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全球金融海啸中,日本央行亲自下场购买ETF和股票,资金规模达1万亿日元,迅速增强了股市流动性,日股在2012年走出底部调整后持续上行。

中国香港市场则是在1998年的金融保卫战中,香港金融管理局首次动用外汇基金,大量买入大盘蓝筹股,此后半个月里,香港政府共斥资1181亿港元买入33只蓝筹股,最终止住了股市的下跌。“平准基金”被视为“救市之手”,成功阻击了索罗斯等国际炒家。1999年11月,香港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推出与恒生指数挂钩的单位信托“盈富基金”,购买外汇基金当时购入的蓝筹股,将股份以基金单位形式出售,成为平准基金逐步退出股市的重要机制。



资金来源与筹集方式引发热议

由于尚未有平准基金设立的确切消息,市场对于平准基金设立的形式、规模及资金运用方式存在诸多猜测,讨论较多的是财政拔款、央企境外账户的外汇资金、央行为维稳机构提供的借贷资金,以及来自金融机构等的资金支持。

对于平准基金设立的方式及规模,李迅雷建议,可以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专项用于稳定资本市场,规模初期可在1万亿元,以当前A股总市值约73.11万亿元测算,平准基金总规模可以设计为3万亿元,其中财政部的1万亿元份额作为劣后基金(如发生亏损先由该份额承担)。特别国债的发行可以由央行认购,以避免带来流动性的收紧。同时,平准基金其余2万亿元资金可以向银行、券商、保险、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基金等中长期投资机构募集。2万亿元属于安全级基金,平准基金的组织方要保障这部分中长期资金的本金安全和给予收益。“1998年香港救市的时候,港府的平准基金使用外汇买入大蓝筹,既能够带动指数,又能够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观的收益率。”他称。

而在刘煜辉看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设立平准资金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他认为,目前来看,可以分短期和长期两步走。短期内,可以考虑从央企海外账户中划转一部分,结汇转入央行外汇储备,央行对央企海外账户发行一张类似互换收益凭证,风险由央行担保;长期而言,要进入长期国债的预算规划,形成系统性的平准基金长期补充机制,央行可以为此提供特殊流动性支持。

“至于规模,短期三五千亿美元是可行的。长期目标逐年补充至10万亿元人民币甚至更多,根据中国资本巿场的市值规模来测算,与之相配套。”刘煜辉表示,关键是让市场投资者尽早、透明、全面地了解这个规划,“避害”的心就会逐渐消失了,回归资本正常的“趋利”状态。”

中信证券研究分析称,结合市场实践,平准基金的规模多在总市值的3%至6%之间,如设立平准基金,规模预计在2万亿元至4万亿元的区间。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此前也表示,成立平准基金恰逢其时,也要考虑针对平准基金规则、渠道、方法等做好设计,不建议央行参与。

回顾2015年A股市场异常波动,杠杆资金撤离导致A股断崖式下跌。随后,“国家队”汇金公司和证金公司入市买入股票;21家证券公司宣布出资购买不低于1200亿元蓝筹股;央行则给予证金公司无上限的流动性支持。

李迅雷亦表示,当前与2015年股市大跌相比,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长周期的角度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叠加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增长周期更多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由于与2015年的环境大不一样,不能单纯靠平准基金解决问题,还要提高整个市场的预期,比如,通过降息改善基本面,提高A股估值水平,“降息可以提高A股的估值水平,从而使整个市场预期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以采取非对称降息的方式,贷款利率少降,存款利率多降,让居民存款中占70%的定期存款流动起来,又能让银行净息差相对稳定。”李迅雷表示。

因此,李迅雷认为,平准基金短期可对股市起到提振作用,但从中长周期来看,平准基金的效力仍然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变化和政策的配合力度。

上演“V型”走势,沪指一度失守2700点

2月2日午后,沪指一度跌逾2%、失守2700点整数关口,为2020年3月以来首次。三大指数今日整体走势均呈“V型”。



上证指数跌1.46%,报收2730.15点;深证成指跌2.24%,报收8055.77点;创业板指跌2.43%,报收1550.37点;北证50跌4.8%,报收773.38点。



个股呈现普跌态势,沪深京三市下跌个股超4900只。板块方面,房地产开发净流入排名靠前,净流入4.63亿;证券、光伏设备、银行、软件开发、半导体板块跌幅居前,中字头个股走弱。



银行等高股息权重股拉升护盘,长江电力、农业银行双双创出历史新高,中国神华续创2008年2月以来新高,中国电信、中国石化等涨超2%。

东莞证券表示,当前市场整体估值仍处于历史极值低位水平,市场下跌风险已经得到显著释放,投资者不宜过度悲观。考虑到临近春节长假,两市量能或将保持温和,底部震荡或是节前常态。


懵了!跳水原因是什么?10家基金紧急解读

今日,A股三大指数展开宽幅震荡,沪指2700点在盘中失而复得。截至收盘,沪指跌1.46%,深证成指跌2.24%,创业板指跌2.43%。       

 

盘后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招商、博时、国泰、光大保德信、兴业、诺安、银河、恒生前海、金信、蜂巢等十家基金公司,对今日行情进行解读。          受访公募普遍认为,今日市场调整幅度较大的核心原因仍是投资者情绪偏低环境下的存量资金博弈,并无实质性利空的冲击。    

展望后市,基金公司认为,当前市场估值、风险溢价等多项指标已接近历史底部特征,现阶段依然重点关注有低风险特征的资产或行业。若后续市场预期上修,关注当前处于估值低位的大盘成长股超跌反弹机会。          市场情绪叠加业绩预告期效应导致调整          整体来看,基金公司认为,市场的宽幅调整主要与市场情绪较为脆弱、业绩窗口期市场对部分企业业绩不达标的担忧等因素有关。          招商基金表示,今日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包括三部分。其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月FOMC会议上表态偏鹰,压降3月降息概率,市场对美联储转向宽松的时点预期有所修正,致使风险资产承压。

其二,市场对国内需求预期仍偏谨慎,业绩窗口期市场对部分企业业绩不达预期有所担忧,加之假期将至,市场避险情绪有所升温。

其三,市场的持续下跌再度引发投资者对两融、场外衍生品流动性风险的担忧,脆弱情绪叠加资金负反馈效应,进一步拖累市场表现。

光大保德信基金指出,今日A股下跌主要有两大原因,即市场情绪叠加业绩预告期的效应。近期部分公募机构持仓的重要权重股发布业绩预告,当前市场情绪恢复期叠加业绩预告期的效应,部分重要权重股的下跌具有一定板块带动效应,对核心板块的理性修复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下跌,部分投资者开始关注个股质押平仓风险。    

恒生前海基金点评称,本周A股向下波动,周五各指数午后大跌,但尾盘拉升后整体跌幅收窄。概念题材上,市场共识集中于中字头、央国企及高股息策略,成长板块中光伏、光模块等方向在周四有所表现,但博弈行为严重,周五出现剧烈回调。

博时基金认为,1月份以来,市场持续回调,部分金融产品被动清盘或止损,资金负反馈继续,悲观情绪持续释放。叠加美联储主席在1月议息会议后偏“鹰”派的表态,市场对美联储3月降息的预期进一步降温,海外流动性继续向紧缩回摆,对A股的估值修复产生了一定的压制。在市场风险偏好较低的情况下,受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今日A股继续下行。

银河基金认为,宏观基本面、微观流动性表现影响今日A股下跌。Wind数据显示,年初以来,尽管近期降准和地产政策出现,但并未能影响市场的表现情况;微观层面,小盘股在流动性风险影响下领跌。

A股配置性价比凸显后续有望逐步走出底部          对于后市,国泰基金表示,展望后市,市场风险偏好仍在磨底阶段,资金面和基本面的积极预期仍待进一步确认。预计春节前后,在开年经济预期得以确认后,大盘有望出现区间震荡、底部逐渐抬升的趋势。          市场底部的确认往往伴随强势股补跌、交易缩量、情绪见底,目前这三个信号正在陆续反映,定价程度异常剧烈。但风险修复仍需要时间,市场等待着基本面和交易面的共振。从估值角度来看,股指已经处于近一年来的股债性价比高点。结构上,沪深300和ERP已经逼近3年均值+2倍标准差的极值位,权重指数继续大幅下跌的风险可控。

招商基金认为,展望未来,当前市场估值、风险溢价等多项指标已接近历史底部特征。短期看,指数或仍以震荡为主;中期维度看,A股配置性价比凸显,但市场盈利预期的上修与风险偏好的改善仍需等待新的边际变化。

光大保德信基金对行情也表示乐观,认为在经历这一轮下跌后,指数的估值已到历史低位,不宜盲目悲观。后面来看,在国内经济持续企稳修复下,整体权益资产偏利好。

据创金合信基金判断,当下情绪和流动性导致市场出现一定程度非理性的波动。随着情绪回归理性以及分母端流动性缓和,预计超跌板块会逐步修复反弹。后续分子端盈利预期方面,需要静待曙光,等待政策效果和经济基本面更实质性的变化。可维持杠铃型配置,即一端配置红利和国企主题,这也是基本面处在底部区域的“压舱石”;另一端交易科技成长,这类标的处于超跌状态,且受益于流动性改善。

尽管近日市场调整,但兴业基金分析认为,市场处于底部区域的判断依然成立,后续有望逐步走出底部。具体来看:一是主要指数的估值已经来到过去十五年的低位,相信均值回归的历史规律依然成立;二是随着年报预告结束,市场的业绩风险有望告一段落;三是1月PMI数据公布,出口订单和价格指标出现一定程度改善,且后续一季度政策有发力预期;四是配置方向上当前依然以权重优先,后续成长和科技板块有望轮动反弹。          可关注红利、科技、金融板块等          对于板块配置机会,国泰基金表示,行业配置方面,长期看好的方向依然不变,主要还是以哑铃型策略配置红利和科技两类方向。但短期而言,继续追高红利的风险可能有所加剧,考虑两类方向:一是扩散去找低估值、稳定现金流或者商业模式稳定的板块,比如医药商业、乳品、啤酒等,二是关注市场筑底过程中具备超跌反弹韧性的银行、非银金融。    

蜂巢先进制造基金经理吴穹表示,当前市场情绪已经到达非常低的位置,从估值上来说也处于较低位置,处于底部区域。在当前时点不妨乐观一些,选取2023年年报预告中有明显复苏的板块,或是2024年业绩确定性极高的板块,再或是因政策因素导致超卖的板块来进行布局,这些板块可能是后市反弹的有生力量。个股选择上,他认为符合条件的大盘股更加具有配置价值。

金信基金表示,始终认为国内经济温和复苏的基础始终牢固,市场对于海内外不利因素存在过度定价及错杀。尤其是在国内老龄化持续深入、居民健康意识逐步提升等因素的推动下,医药生物行业未来几年内都有稳健增长的支撑。近期很多公司的调整已经偏离了基本面,更多是受整体流动性、市场情绪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致,悲观情绪释放后市场也将会自我修复。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业绩稳健、估值合理、成长性强、景气度高、前期跌幅较大的行业和个股。

诺安基金表示,央企红利低波是当下最具共识的主线,同时关注低估值绩优蓝筹。年初以来市场出现的流动性循环连锁负反馈已经被有效阻断,随着业绩预告风险陆续落地,市场已经步入月度级别的交易窗口期,并且以交易型资金为主导。同时建议继续关注因为流动性冲击而出现估值进一步大幅下修的科技、医药、新能源板块中的绩优蓝筹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