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团骑手发视频称自己三年收入102万,是这个冬天难得的“亮色”。
但是争议随之而来,甚至有人造谣他因为“吹牛”而被同行殴打。
实际上,上海网信辟谣平台披露,他在两个平台接单,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在同行中属于佼佼者,但并非不可能。
此前有媒体报道,顺丰一位骑手,8年挣了200万。
而京东官方“京东黑板报”也发布,“近百名快递小哥三年收入超百万”。
一、重估蓝领:高收入越来越多了
这些都是“单王”,是行业的佼佼者,所谓行行出状元,他们的高收入背后当然是高付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骑手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双手,伤痕累累、布满冻疮。
他说自己因餐饮创业失败欠债80万,努力跑单挣钱是为了还债,经常一天工作18小时,美团平台限时12小时,他跑完美团还去饿了么平台跑。
他也不希望大家像他一样这么拼。
媒体会聚焦这些“单王”,就像过去宣传劳模一样。
这种聚焦也引来一定争议甚至质疑,常见的是不相信,或者去揣测那种“极限劳作”给人带来的压迫性。
更具说服力的,其实不是头部选手,而是“沉默的多数”。
《2023年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23年蓝领的平均月工资是6043元,是10年前的2.26倍。
2012年,中国蓝领平均收入2684元,白领6439元,到2023年,蓝领平均收入达到6043元,白领的收入为8388元,二者差距进一步缩小。
“蓝领”和白领的区别,更多是分工和劳动方式,而不是收入。
和大家的感受一致,收入最高的三个“蓝领”行业是月嫂、货车司机和外卖员。
10年前,最受关注的蓝领是建筑工人,他们非常辛苦,收入也最高,而在2023年,建筑工人遭遇欠薪的情况最多,这和房地产的整体情况相符合。
实际上,就“蓝领”这个群体而言,过去10年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月嫂、货车司机和外卖员,其实都是“传统工种”,但是在平台经济时代,这些行业都转型了。
因为互联网平台的出现,社会整体信任度增加,个体劳动从业者获得了更多机会。
在省会城市外卖小哥月收入六七千,在四五线城市收入四五千,都是日常体验,不会有媒体关注,但是这些“日常性”才意味着社会真正的改变:我们通常所说的“蓝领”,已经今非昔比。
二、所谓“新蓝领”到底新在何处?
那位三年挣102万的美团骑手,其实同时也送饿了么。
他两个平台都开着,这样可以把“利润”最大化。
不管是顺丰还是京东,高收入的骑手,有可能还负责一定的站点管理工作。
这样一解释,一年二三十万收入,似乎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打破了一种刻板印象:骑手或者小哥,只是每天重复,而一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可以使用两个平台接单,这本身就是“平台经济”的一个特色。
传统经济,比如新闻单位,同时给两家媒体工作,违背行业道德。
但是,外卖、网约车,一个人可以使用好几个应用,在几个平台赚钱。
平台经济提供的“自由”,不仅是具体做与不做的自由,也是“挑选平台”的自由。
在顺丰、京东、美团这样的平台,一个成熟的骑手或者快递员,可以成长为站点管理者,甚至城市区域经理,这是一个“成长”通道。
实际上,外卖、快递工作虽然进入门槛很低,但是能够干很长时间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收入稳定外,“成长性”也是一个原因。
自由和“成长性”是新蓝领的核心。
人们会发现,在保持更大自由度的前提下,个人的“经验”是有价值的,这不仅能够转化成收入,也可以获得尊重。
社会对“蓝领”的根本偏见就体现在这里。
很多人认为蓝领或者体力劳动“没有前途”,就是因为其只是重复、容易被替代,而没有认识到这是可以通过积累获得的技能。
再清楚不过,外卖员收入的高低,并不简单取决于你在路上多少时间。
如何在短时间内抢到并完成更多单才是技能所在,这是数字时代的技能。
同样道理也适用于那些自媒体创业者或者视频带货的人,什么样的内容大家才爱看?
很多人认为这些都靠运气,这就是对“新劳动”的不了解、不尊重。
三、“流动性”和“稳定性”
四五年前,外卖员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在城市街头看到他们在骑着电瓶车在树荫下乘凉,突然有点羡慕他们:90年代后期,我拼命学习参加高考,是因为知道高考失败自己没有任何出路,这不是抒情,而是现实,把你送到城市,你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现在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进步。
一个勤劳的年轻人,可以先从外卖员干起,一个失业的人,也可以先送外卖或者快递——这是大家对“平台经济”的理解。
它很片面,但是也抓住了本质,所谓“平台经济”,就是把社会上的各种需求汇集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各种平台兴起,极大地增加了人的流动性。
月嫂、外卖员和美发师,是新蓝领中对自己职业认可度最高的三个职业,他们都辛苦,面临各种困难,但是他们也都有共同的自豪:工作自由度比较高,且收入相对还不错。
人的流动性增加,就会让人的选择面增大,也会让社会的总机会变多,这是过去20年城市化深入的表现。
月嫂、外卖员这样的新蓝领,已经是都市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在社会“静止”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已经离不开他们。
《2023年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也谈到了这一点,“新蓝领”的一个趋势就是工作开始呈现出稳定性,对很多人来说“送外卖”不再是临时性的工作,而是可以长期坚持的“事业”,它有成长性,也有稳定的预期。
这也能够理解,不管是货车司机、外卖员还是月嫂,都渴望更多“社会理解与尊重”。
曾经有外卖员愤怒地对着同行抱怨:“就算月薪过万,还是被当底层人。”
这是一种精神需求,也是社会未来努力的方向。
当送外卖、做月嫂等蓝领工作在公众视野里,被当成一个可以长期持续的、正常的工作,而非戴着有色眼镜的俯视或悲天悯人的同情,新蓝领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
有一次在小区的电梯里碰到一个外卖小哥,女朋友在帮他整理衣帽。
聊了几句才发现,他不是进来送餐的,而是就住在小区,在小区买了房。
这一瞬间竟然有点感动:不是因为他们“终于买房”了,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叫长久的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橡果商业评论(ID:Acorn9527X),作者:张航,编辑:覃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