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这次对话希望和大家共同讨论关于AI(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AI的产品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想象空间,在2023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我曾经说过,“希望有一个人工智能的自己,能够不受于年纪和体力的限制,我现在有很多小视频、小实验来不及做,无法及时回馈网友的热情,最好有人工智能来帮忙。”我呢,自然希望这个愿望能尽快实现。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我都接触到了一个新领域——人工仿生。我看到了很多失去了手臂或者大腿的人,在过去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不便,而人工仿生技术为他们带来了“新的肢体”,通过脑电波他们能够控制这些“新的肢体”工作、健身或者只是握住我的手指。这项技术切实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我想这就是科技发展的意义。


AI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我认为这项技术同样是与人类相辅相成的。像ChatGPT、文心一言推出之后,我都使用过,它们能够回答我们很多的问题。我也在思考,“作为人类,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向AI伙伴提出好问题”,我在一次讲座上提到过“如果你们提出的问题,ChatGPT回答的模棱两可,就说明你提了一个好问题”!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大家或许更熟悉我的另一个名字,我叫“不刷题的吴姥姥”。“不刷题”的意思是不要机械地学习。我曾经在大学教书,我发现很多孩子即便进入了物理学专业,也可能对于物理并没有兴趣、没有好奇心。在过去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他们总是机械地刷题,最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在大学的时候,学生们有时候会来问我问题,但是问得最多的时候是考试前,他们问这道题怎么做、那道题怎么做,还问我会不会考这样的题目。其实在讲课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比如这个定理哪来的?前沿有什么样的研究?但他们就是对题目感兴趣。这说明什么呢?这是我想要改变的。


在教书的过程中,我怕我变成一个冰冷的机器,只会教学生做作业,而我的学生们也会变成只会刷题目的人。那将来我们国家怎么办?现如今,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人。而我们的孩子们呢?只会死刷题,他们长大之后,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人。越来越像机器人的人设计出的机器人还能越来越像人吗?


我是一个什么都好奇的人,新的、没见过的、从没吃过的。你说这是为什么?我就是这样的人。物理,让整个世界、整个自然在我面前打开,比如麦克斯韦方程组,它用四个公式把整个电磁学理论基本上都概括了,而且那四个公式的形式非常对称。我想把物理的美带给大家。


我曾经说过,我想做的是“全民大学物理”,我希望物理被大众关注、接受,并让大众产生兴趣。当下的小朋友们都生活在AI时代,他们一定要学会提出好问题。只有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现象,对事物保持好奇心,提出问题,才能激发探索欲,将来他们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的工作室里有一位小朋友,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很小。小孩子总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也不例外,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他的梦想都是“我要做会飞的汽车”。这样的想象力和兴趣支撑着他从小到大一直坚持着和物理相关的学习,他做过的研究都是和物理、流体力学、气动有关的;随着年龄增长,他又开始做机电一体的自动控制。一路坚持,他本人获得一些成果和奖项,也代表上海的青少年登上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他的目标也在慢慢实现。


我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孩子对于物理的热情,为我们国家未来科技的发展做出一点点的贡献。现如今,AI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中国在AI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关键领域,中国的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已经取得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即便在世界范围内同样排名前列。


但是,中国在AI领域高端人才方面仍然相对短缺,这将会限制中国在AI技术创新方面的速度和质量。国际竞争的加剧也意味着中国需要寻求自主创新。AI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的关键还是人和人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科技感兴趣、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呢?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很多人会担心,AI的发展会挤占人的生存空间,增大人的就业压力。现如今,随着AI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面临着重大变革,很多工作岗位或许真的会消失。比如,一些普通的生产流水线上岗位将被自动化替代,一些传统的销售业务将被电商所取代。因此,作为普通人,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学习,即便有了这些传统岗位的消失,那还有更多新型岗位的出现,我们更要学会拥抱新时代。


技术难免具有两面性,重点在于人要用技术去解决什么问题。我希望AI能更多地解放双手,让大家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的科学探索,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於人


2023年12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受访者:吴於人(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银发知播”团体奖获奖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