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宋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语不可低估。2012年和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曾提及产能过剩。翻过年来,即开启了一轮去产能周期。这次会否一样?
答案是不会,至少不会是之前那种规模和方式地“去产能”。
首先是产能过剩的程度不同。2012年刚刚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短期刺激带来的产能叠加刺激后需求扩张的无力,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产能相对过剩和经济下行压力之间的矛盾“有所加剧”;对2015年前后出现的产能过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是认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工业产业利用率虽在低位,但基本维持在74%以上,而2016年多季度均在73%以下。
其次是产能过剩的领域不同。2012年、2016年甚至追溯至1998年,过剩的产能主要集中在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这些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其中伴有大量“僵尸企业”利用行政补贴持续运营。这些行业过剩产能的背后本来就有强大行政力量的推动,“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彼时去产能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推动,并伴随国企改革的进程。
此次情况不同。尽管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明确提及产能过剩行业,但在此后中央财办相关负责人详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曾提及,“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从整个产能利用率看,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均处于产能利用率低谷或者出现了较大的下滑,此外诸如光伏、锂电池等产业也普遍被认为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形。
这些产业大部分不是传统产业,市场主体也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中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当然也有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但整体上还是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权威人士曾说:“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比如,消费品领域市场化程度高、竞争相对充分,市场能够自动出清,他们去不去产能完全可以依靠市场调节。”以此而论,这些行业的去产能可能需要政府小幅调整一些具体的产业政策,但大体上可以放心交给市场。
最后是产能过剩的原因不同。此前几轮产能过剩在需求端呈现的不足并非短期不足,而是历史性退坡。这种退坡也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进行持续性改革以匹配新的需求、引导新的需求、创造新的需求。
但这一轮的产能过剩,部分来自房地产等行业周期性转变带来相关行业需求端不足,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的推进,预计进一步平衡供需;另一部分过剩产能则是内外需市场的短期不足所致,其原因包括海外货币政策周期、市场预期偏弱等。但这些过剩行业本身大部分还处于发展期,仍有大量的海内外需求,且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对于这些行业,并不需要在供给端大规模主动地去产能,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好国内超大市场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的总需求,并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向海外,利用好海外市场需求。
相对而言,这才是化解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