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腾宇,原文标题:《电影与短视频,最难的是互相成就》,题图来源:《灾难艺术家》
短视频( )电影,括号里可以填什么?
其一,短视频肢解电影
一些短视频甚至可以说直接“杀死”了电影。在泛滥成灾的“三分钟给你讲一部电影”中,电影被残忍地“肢解”:朦胧、复杂的部分被一一剔除,宝贵的血肉精魂被抽走,只剩下几根刺眼的骨头,摆出最容易看懂的形状,“哦,原来这是个人啊”。
电影的主角、配角,统统隐去姓名,变成小帅、小美、大壮、丧彪。有限的几个人发生着有限的关系,那些细密的、难以言说的魅力统统消失,善恶变得分明,情节不再悬疑,给予观众的是异常确定、简短且无趣的信息。
作为“残骸”的电影与作为整体的电影已无关系,沉迷其中的人无一例外是这一惨剧的帮凶,同时甘于被这类短视频降格为不善思考的动物。好的电影是一剂有疗愈效果的良药,“三分钟讲电影”大概只是这剂药的说明书——吞服说明书,显然不会有什么疗效。
其二,短视频解构电影
短视频时代,电影是谈资,是可交换的信息,是寻找同类的工具,是攻击人的武器,但可能唯独不是电影本身。
装腔需要效率。大家都要精彩观点,但没时间和能力自行挖掘,于是召唤一位赛博书童,梳理电影的创意与巧思、看点和喷点,借此掌握社交主动权,甚至有机会站上文化制高点。
比如,通过十分钟的视频,记下《宇宙探索编辑部》某些似是而非的关键词句:伪纪录片风格、轻科幻喜剧、讴歌及同情奋不顾身的理想主义者、为必将到来的荒诞和悲剧泪流满面。记下了。社交软件,启动!
但如果你不用正常速度看完全片,你怎么能真切地感受到,唐志军曾经有多意气风发,后来就有多颓废痴傻?你如何被他虔诚的念想、荒诞而坚韧的言行打动?你又怎么会沉醉在孙一通天才般的诗句之中,企图跟着他们上路,试试能不能真的看见外星人的踪影、窥见宇宙的真相?唯有沉浸其中,当孙一通每次摔倒时挤出苦涩的笑,当唐志军拿着给女儿的信却开不了口并流下泪水,当深幽洞口的麻雀呼啸着袭来、驴子载着唐志军横冲直撞,你才会浑身战栗、头皮发麻。
电影的口感本就绵密悠长,别把它弄成压缩饼干。山猪吃不了细糠,所以别做山猪。
其三,短视频矮化电影
自2020年以来,短视频借平台东风逐渐成为电影营销新阵地,2023年则进化歪了,许多营销整活用力过猛,变成新型“诈骗”多发地。比如暑期档一直往你脸上推的营销桥段:电影院幽暗的角落里,笔记本电脑屏幕照亮年轻的、疲惫的脸庞,原来成年人看完一场电影都是奢侈,我应该格外珍惜注视银幕的时光。
营销总是有用的,感动推着票房向上走,共情成了最廉价的召唤。搞营销本没有错,但过度吆喝或者过于滥情,就容易吵到大家的眼睛。短视频的目的本是浓缩和宣传电影,但往往因为用力过猛而遮蔽甚至歪曲了电影。《孤注一掷》的短视频营销让观众大呼“这营销比电影里的骗子还能骗”,《坚如磐石》的营销则剪出最露骨低俗的片段试图刺激观众进场。
讲真,让你搞病毒式传播,不是真的让你搞一些“病毒”出来——这无异于一种对电影的矮化,也是对人们观影能力和品位的矮化,电影需要通过更大众化的方式走向大众,而不是用小丑般的上蹿下跳赢得青睐。
其四,短视频向往电影
短视频可以追求电影质感,可以按电影规格制作,可以与电影一样秉持用好内容打动人心的初衷。没问题,很有追求。
只是现状还比较骨感。网络微短剧的主题和质感大都与早期网文一个水平,大多数主创者并没有往上一步的决心,反而在下沉和烂俗套路的泥潭里搞出很多奇葩,搞到最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来说“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强调微短剧虽然短小但不能乱来,可以胡编但不能让人把它当真。
其五,短视频成就电影
这比较困难,至于互相成就就更难了,但总有好的例子。比如短视频中常见的冷门佳片推荐,能有效拓宽观众的眼界;还有“因为一个片段看了一部电影”的主题视频,它将电影中的精华片段原封不动地放出来,用原本的叙述节奏、原本的情感曲线打动观众,进而让观众有了一窥全片风貌的强烈愿望。
观众既不是需要精细喂养的精神巨婴,也不甘做认知有残缺的当代人,短视频与电影之间如何产生有益于行业和观众的化学变化,未来,这依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腾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