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语盘点2023”揭晓,“振”被选为年度国内字。走过三年疫情,无论国家、城市还是个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力以“复”,重振经济、重拾信心。

城市人气象征着城市活力。当人口负增长时代来临,人口集聚趋势更加凸显,人口流动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放开放宽落户门槛。

城市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国家级都市圈不断扩容;超大、特大城市扛起城市更新大旗;崛起中的中国城市登上主场外交的舞台。

提振经济要从关键处着手。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招商引资贴身肉搏,消费复苏持续火热,搅动风起云涌的城市江湖……

告别2023年,看见城市复苏的力量,坚定破浪前行的方向。

No.1

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来临




中国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转折。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为61年来首次负增长。

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我国已经逼近中度老龄化社会。而出生人口数量首次跌至1000万人以下,相较于2016年的1786万人近乎腰斩,人口自然增长率跌至负数,为-0.6%。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意味着我国也许会比预期时间点更早迈进重度老龄化社会。

No.2

超大特大城市

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今年以来,城中村改造备受关注。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要求;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城中村改造提出具体政策落实措施,分三类推进实施: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最新消息显示,广州拟出台城中村改造条例,这也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规条例。

No.3

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




2023年,两项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相继成功举办。

从盛夏到金秋,一东一西两座城市,成为中国广邀八方宾客、面向世界敞开大门的象征和主场。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齐聚成都,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作为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届亚运会,上万名运动员在诗画浙江度过难忘的时光。

在体育与文明的交流盛会中,世界看见活力而包容的中国;在“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谋城方略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走向前台。

No.4

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




今年年初,沈阳市市长在央视节目上表示,沈阳都市圈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此后,杭州、郑州、广州、深圳和青岛都市圈也以不同方式由地方发布获批消息,获批都市圈数量快速增加。

都市圈规划建设始于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加上今年“非正式”发布的6个都市圈,国家发改委已先后批复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杭州、沈阳、郑州、广州、深圳和青岛等13个都市圈。

No.5

江浙“同步”放开落户限制




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成为大势所趋。今年7月,《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8月,江苏省发改委就《关于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助力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若干政策措施》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明确:全省(南京、苏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此前,江西、黑龙江等省份已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但作为东部经济大省,江浙的加入更具标志性意义。

No.6

超大特大城市名单上新



2023年10月,住建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0座,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天津、东莞、武汉和杭州;城区常住人口在500-1000万区间的城市有9座,分别为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和苏州。

按照现行标准,两类城市分别为超大、特大城市。与2020年国家统计局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相比,武汉、东莞、杭州为新入围的超大城市,合肥、苏州则为新晋特大城市。

No.7

新旧汽车城加速洗牌



今年3月,在湖北地方政府和东风系车企共同助推下,国内车市掀起降价潮。这场以燃油车为主的大降价,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时代,传统汽车产业和老牌汽车城被倒逼出来的“自救”之举。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城加速崛起。今年末,上海、深圳、西安三城将开启“百万辆级”的“三国杀”,决定“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归属。此外,广州、重庆、合肥等城市,也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量或产能目标锁定在百万辆以上,试图重塑汽车制造版图。

No.8

上海罕见“反向招商”




北上广深一直是城市招商引资的主场,但今年以来,上海罕见掉头,把招商推介会开到了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

在一流城市都在重回“产业强市”的背景下,作为经济第一大市的上海也不例外。今年6月,《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

No.9

北京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




今年3月,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秀丽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到,今年北京高校的毕业生数量约28.5万人,创了历史新高。此外,北京今年的毕业大军中,还出现一个新变化,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正值“金三银四”就业季,这一学历“倒挂”现象引发不少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焦虑。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数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减少36万,是近9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No.10

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




2023年的消费复苏热潮中,默默无闻的工业城市淄博凭借“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实现现象级出圈。

从大学生组团到各地游客“进淄赶烤”,小饼+烤炉+蘸料吸引无数食客,淄博也一跃成为年度最热门城市之一。甚至有网友戏称,“上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的时候。”

此后,淄博火速开通“烧烤专列”,并宣布举办烧烤节、成立淄博市烧烤协会、发布淄博烧烤地图等,多地政府部门也组织到淄博学习取经、发布调研报告,试图总结淄博经验,复制淄博模式。

城市发展十大新闻专家点评

汤继强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

2023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常的一年,中国经济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经受住了考验,基本上能够达到预期。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来观察,我们这次评出了十大新闻,其中包括中国人口增长的变化,还有内部经济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迎接未来稳中求进的这样一个发展态势,也包括供应链方面的调整带给我们的冲击与挑战,表现出极大的经济韧劲。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事件成为现象级新闻,比如东部发达地区到内地来招商引资,也包括国家级都市圈扩容,还有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等等。总体上来讲,我们现在是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样一个总的基调,满怀信心地走向2024年,相信并期待未来的中国经济能够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和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

2023年,三年疫情结束,人们重新开始无拘无束地生活,城市的烟火气回来了,城市活力再度焕发。在这一年中,城市规模、城市产业、城市空间结构,还有网红城市、城市更新、城市怎样才能更加亲民等话题,都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人口总量负增长背景下,仍然有城市人口继续增长,武汉、东莞、杭州是新入围的超大城市,合肥、苏州则为新晋特大城市。人口流动中的人才流动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江浙两省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具有标志性意义。大城市人才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北京今年的毕业大军中,研究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今年以来,又有多个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突破行政区划边界的都市圈,正在重构中国的城市体系。都市圈对于不断优化空间结构、建立统一大市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同社会和生态治理,都有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另外,石家庄打造摇滚之城、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今年都引发人们的关注,但城市的发展,不能靠一时一事的网红,城市品牌、城市特色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丁长发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人口负增长,这个对中国未来应该影响特别大,会带来比如社会保障问题、消费问题,还有涉及到房地产问题等等。

国家级都市圈扩容,是个老问题,也是新问题,目的在于希望通过都市圈扩容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经济学意义大于社会学意义,在经济新常态下,城中村改造存在一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北京硕博毕业生超过本科,一方面说明我国教育有巨大的飞跃,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带来学历的贬值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怎么通过经济发展、各类政策吸纳更多就业。

超大特大城市在扩容,这说明我们人口和产业集中度还是提升了。未来中国人口还是会向这个趋势聚集,而四五线、五六线城市也会慢慢发展,不均衡的发展将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