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70周年。当世人将目光聚焦各位登顶探险家的同时,还有一个群体不可忽视。
他们是登山者的后勤部队,负责装备运输、修路、搭建营地,甚至做饭。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带领客户——攀登者,越过死亡线,帮助客户成为故事的主角;他们是珠峰山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人群,但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光环和镜头之外。
他们,就是协助攀登者登顶的高山服务者——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在登山者眼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探险君特别采访中国探险协会会员、中国探险家俱乐部探险家夏伯渝、胡涛、龙文、何玉龙、贾林昌,范江涛。除范江涛因在海拔8450米处救人而未能登顶,其他5位都曾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以下是他们为大家分享自己所接触的夏尔巴向导,以及在攀登珠峰中的见闻与思考。
缘起:夏尔巴人成为协助攀登者
夏尔巴是在尼泊尔东部喜马拉雅山区生活的一个低调的山地民族。夏尔巴是他们的部落名,在这里,所有人的姓氏都是“夏尔巴”。然后,他们的名字,通常以出生在星期几来命名——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分别叫做——达瓦、明玛、拉帕、普巴、帕桑、边巴、尼玛。遇到重名的时候,夏尔巴人便用中间名来区分。
夏尔巴人世代以耕种和放牧为生,生活平静而安宁。而从世界各地飞到尼泊尔的登山客,带着对珠峰的向往,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1908年,一群西方登山者来到尼泊尔境内的喜马拉雅山攀登。他们寻找当地人,帮忙运送物资,发现夏尔巴人不仅非常强壮、有礼貌,还老实、靠谱,此后,每次到喜马拉雅探险,他们都愿意请夏尔巴人同行、协作。
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的新西兰人埃德蒙 ·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 · 诺尔盖从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丹增 · 诺尔盖曾在采访中亲口证实,从血统上,讲他属于藏族,父母也均是藏族,但他出生和生活在昆布地区。这说明生活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各个雪山民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尼泊尔,他被尊称为“雪山之虎”。
然而,同样是登上珠峰山顶,希拉里和丹增,一个是西方世界的登山者,一个是夏尔巴向导,却收获了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在英国女王的嘉奖仪式上,希拉里获颁爵士,而丹增仅仅得到一枚次等的乔治勋章。
登顶珠峰,丹增是开心的,但他也有失落。明明一起登顶珠峰,他却不能获得和队友一样的肯定。即便他是最著名的夏尔巴人,也难以得到与西方探险者平等的地位。
即便如此,丹增 · 诺盖依然声名大振,成为史上最出名的夏尔巴人,他的成名,也使得夏尔巴人从此有了现代人所熟知的身份——珠峰向导。
夏尔巴人是天生的攀登者?
夏尔巴人是强壮有力的登山者,他们比大多数人更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爬山也更快,丹增 · 诺尔盖甚至还被西方媒体报道称为“有三个肺的奇人”。
其实,绝大多数高原环境的民族或世代居住者,身体都会因外界环境产生适应性的改变。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康龙丽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夏尔巴人线粒体基因具有高海拔适应性变异。夏尔巴人体内的线粒体(mitochondrion)使用氧气的效率比低海拔地区的人更高——简而言之,夏尔巴人可以使用较少的氧气,获得较多的能量。
贾林昌镜头中的夏尔巴向导 图源:贾林昌
在受访探险家与夏尔巴人攀登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如下情况:
夏伯渝、范江涛眼中的夏尔巴人,其高山适应性和体能都很强大。
何玉龙认为,除天生的适应性之外,夏尔巴人常年运送物资,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地适应高海拔环境,是典型的后天因素。
贾林昌观察到,夏尔巴人有很强的背负能力,在珠峰负重能达到30公斤;其抗寒能力也很强,甚至可以说“不惧寒冷”。
攀登需背负大量物资 图源:范江涛
但夏尔巴人却并非超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胡涛的夏尔巴攀登搭档Dawa(达瓦),在希拉里台阶的位置,由于海拔高,竟整整歇息了一个小时才缓过劲。
胡涛说,“8700左右的海拔,大部分夏尔巴人也用氧气,只是他们用的流量小。”
龙文感觉他们更多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在8000米以上——毕竟是最极端的环境,他们也会感觉到累、也会需要氧气,只能说他们更多是因为责任心——他们要为客户服务,按照自身对职业的一个自律要求,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龙文说。
工作 or 热爱?夏尔巴人与登山产业
1993年,商业登山开始出现,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实现“攀珠峰”的梦想。而对大多数夏尔巴人来说,高山服务则完全是一种生计。
如今,攀登珠峰的一切事务都已经模式化、商业化,变成一切由登山公司打点。
夏尔巴人则为登山公司提供服务——登顶的一切物资,全部依靠夏尔巴人用人力搬运、上山。
夏尔巴人从下到上,搭建营地,搬运和存放数周所需的补给,让客人有最大的机会登顶。
这是一个需要人力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夏尔巴人选择上山工作。
夏尔巴人不仅可以担任为登山者运送装备、氧气罐补给的“挑夫”,还可以做“厨师”“保姆”。
精英夏尔巴向导,会冒着生命危险,在冰川上“修路”、架设安全绳,充当开道先锋。
贾林昌与登山公司签订服务协议中有关夏尔巴人的内容 图源:贾林昌
过去,探险运营商、登山公司通常按照每5名攀登队员配备1个夏尔巴。而现在,1名队员配备2个夏尔巴人都很常见——因为随着攀登人员增多,更多经验不足的队员加入,登顶会消耗更多氧气,因此,需要准备更多的氧气瓶。何况,登山者会把装备托付给夏尔巴人。
但是,登山公司的销售会告诉你:“永远会有夏尔巴人陪在你身边”。
到2021年,从数字统计上,每1名登顶队员,有1.5个夏尔巴人协作。
尼泊尔整体经济水平不高,而从事登山协助的夏尔巴人比其他人来说,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很多人靠这份工作支撑了全家的生活——在每年持续3个月左右的登山季,一名经验丰富的夏尔巴向导,最多可以挣到1万美元。而尼泊尔的人均收入,仅1000美元左右。
夏尔巴人从事登山协作这种高危职业,虽然收入相对高,但他们本人和家庭却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旦发生事故,或导致残疾,或出现死亡,甚至一门三兄弟都因事故去世的情况都屡见不鲜。
登山队员与夏尔巴人在珠峰合影 图源:贾林昌
然而,登山者所缴纳的登山费用,一大部分到政府口袋,另一部分则落入登山公司。长期以来,夏尔巴人付出生命危险协助登山,所获的回报,却无法匹配他们付出的代价。
与直接收到登山公司所付的“工资”相比,夏尔巴人还有可能得到其他“收获”。
据何玉龙了解,夏尔巴向导可以接触到的攀登者,大都是各个国家从学识、金钱、能力各方面都还不错的人。何玉龙说:
“当年,夏尔巴人为什么能受到尼泊尔本地人的尊重,是因为他们可以接触国外有钱、有势、有名的人。在帮助他们攀登之后,这些人为了回馈夏尔巴人,会在当地建学校,捐款、赞助等等。”
据龙文了解,夏尔巴登山向导在一个登山季的报酬,基本可以顶当地人一年的收入。但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 “这份工作很危险,等于刀尖上舔血。”
攀登途中,梯子已由夏尔巴人搭好 图源:贾林昌
夏伯渝认为,夏尔巴人既有工作的责任,也有对群山的热爱。夏伯渝说:
“凡是从事与登山有关事务的家庭和人员,在当地收入都很高,生活比较富裕。他们本来就生活在高海拔的群山里,对大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是热爱大山的。”
龙文在与自己的夏尔巴向导Nima Gombu Sherpa接触的时候,他说这位“优秀的高山领队”,让他清楚地感受到夏尔巴人对山神的敬畏之情:“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玛尼堆。我们登顶出发之前,都会举行仪式——对山神祭拜。一直从开始徒步,到登顶珠峰、下撤以后,他们一直都这样做。”
“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贯穿在整个登山过程当中,很虔诚。”
珠峰向导,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职业之一
夏尔巴人从事向导工作,虽然带来了较高的收入、改善了生活。但也要看到,这是他们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
《纽约时报》援引Himalayan Database的数据显示,从1905年到2022年春季,有315名攀登者葬身珠峰,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夏尔巴向导。
在2014年的珠峰雪崩和2015年的大地震,共有31名夏尔巴人死亡——推高了平均死亡率。从2011年到2021年,平均每年的死亡人数增加到6.5人。
长时间的“以命相搏”,压抑已久的夏尔巴人,在2014年珠峰雪崩事件发生后,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集体罢工。
2014年4月这场罢工事件发生时,龙文就在现场。4月18日清晨6点左右,睡梦中的龙文迷迷糊糊听到外面传来“噼里啪啦”的爆裂声。
事故发生地 图源:龙文
原来是上午6时左右,一队夏尔巴人从海拔5364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前往海拔约5900米的1号营地,准备为后续登山者做技术准备。
6点30分左右,他们在靠近1号营地的途中遭遇珠穆朗玛峰雪崩。有16名夏尔巴向导遇难。
众所周知,昆布冰川十分危险。通常情形下,外国登山者会把在这片地区的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夏尔巴人,却要在一季中多次穿越该区域,将装备从一个营地运送到另一个营地。
“通过这一区域,上方会不时有冰崩塌落,必须有绳索、铝梯等协助,人如同蚂蚁一般地攀爬各种冰壁后,才能见识到珠峰的庐山真面目。”龙文说。
这是自上世纪50年代人类首次登顶珠峰以来,在“世界屋脊”——珠峰所发生的死亡人数最多一起山难,也是夏尔巴人所遭遇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
4月19日下午,数百名夏尔巴人集聚在大本营,群情激昂,针对尼泊尔政府提出的给遇难者家庭发放4万卢比(约合当时2113元人民币),表达自己的不满。
夏尔巴人聚集在珠峰大本营 图源:龙文
三四十年来,尼泊尔政府通过“珠峰产业链”,轻松获利3亿6千万美金。但每位遇难者的抚恤金仅为400美金,连办一个体面的葬礼都不够。
夏尔巴人在集会上草拟文件,由登山公司上交观光局,要求改善工作条件与待遇,并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合理赔偿。
很快,集会抗议演变成一场大罢工,脚夫和向导拒绝在该年登山季内再度登山,以此祭奠罹难圣山的英灵。
时任尼泊尔登山协会主席Ang Tshering Sherpa说,这种抗议是史无前例的。
2014年中国媒体的报道 图片提供:龙文
21世纪初,随着商业化发展,死亡率原本已持续下降。很少攀登全新路线,大部分的攀登都在东南或东北山脊上。死亡率降至0.66,夏尔巴的死亡人数也大大减少。
死亡人数减少,主要得益于日渐先进的装备、天气预报,以及更多人选择加入到经验丰富的商业探险队中。
专业的夏尔巴向导什么样?
在有或无补充氧气的情况下,攀登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着显著区别。除此之外,在判断攀登时,实际上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喜马拉雅地区,“夏尔巴人”的含义,远不止“帮客户拿氧气瓶的协助者”那么简单。
龙文认为,在尼泊尔的高海拔地区登山,根本离不开夏尔巴人的协助。龙文说:“从人类登上珠峰,一直到现在,这70年,他们一直在服务珠峰登山队。”
夏尔巴人会提供登珠峰之前的装备与补给,告诉攀登者去买哪些装备,提供体能训练服务,包括规划登山线路。在登山过程中,他会一直陪伴并给予鼓励。他们是最好的后勤,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检查氧气瓶的含氧量,并时时关注攀登者的身体状态。
为登山队工作的夏尔巴,根据攀登水平和工作经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低到高,为背夫、协作、本地向导、国际登山向导。
夏尔巴人也在不断迭代。在丹增之前,因攀登技术等原因,夏尔巴被定义为运输保障的职能。丹增之后,夏尔巴的攀登能力和技术逐渐被认可,成为登山界的主角。目前,一个优秀的夏尔巴,其评判标准,已经从体力强悍进化到技能精湛——取得登山界公认的技术资格等级认证。
取得国际高山向导(IFMGA/UIAGM)认证并不容易,需要培训、层级考核,过程漫长且困难,至少需要5年时间。
按照传统观点,登山者公认昆布地区的夏尔巴比较强悍。但近些年,来自马卡鲁地区的夏尔巴渐渐声名鹊起。这也是登山者选择夏尔巴协作时需考虑的因素。
夏尔巴向导在探路 图源:贾林昌
如何判断一个夏尔巴的专业性?
何玉龙、胡涛、贾林昌一致认为,一个优秀的夏尔巴向导,需要技术层面和服务意识都做得很好。
技术层面:包括攀爬技术、登山经验、先锋开路、结组、路线选择、天气判断、攀登节奏把控、技术装备运用、对危险的应对措施等。
服务意识:体现在陪伴、鼓励、时刻留意队友的状况、营地服务等方面。
荣获劳伦斯奖的夏伯渝,曾5次攀登珠峰,其中从尼泊尔南坡攀登4次。2014年、2015年、2016年,他的向导是巴桑;2018年,他的向导名达瓦,摄影师是格鲁。
“在攀登过程中,他们挂、解安全带的动作特别熟练。每到一个营地,他们就开始选址、搭建帐篷。他们所选的地方,都会避开雪崩并背风的地方。”
“特别是在下山途中,为防止滑坠,他们都使用了专业防滑坠的连接方式,把他们和我连接在一起,保护我安全地下山。这种连接方式,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是绝对做不到的。”
“2015年,我第5次攀登珠峰,到达海拔7950米的最后突击营地时,风突然加大,为了安全,他们半夜起来,把固定帐篷的4根绳增加到8根,还用雪或石块加固帐篷四周。”
夏尔巴向导辅助夏伯渝检查装备 图源:夏伯渝
范江涛认为,夏尔巴人面对突发情况的及时应对能力非常专业。
范江涛一行人从大本营前往C1营地的过程中,有队员失足,掉到冰裂缝中,而身边没有夏尔巴向导。
在范江涛大声呼喊下,夏尔巴向导们从很远的地方一路跑过来,到达以后,马上制定营救方案,几个人一起,齐心协力地把掉下去的队员救了起来。
“动作快、方案准确、执行力强,是夏尔巴向导的优秀能力体现。”范江涛夸赞道。
贾林昌对自己的夏尔巴搭档达瓦G(Dawa Gyalje Sherpa)印象最深的是尽职尽责。
达瓦G是整个攀登队队长,也是一名国际向导,是贾林昌的一对一夏尔巴协作。达瓦G在贾林昌攀登那年,已攀登珠峰10次。
达瓦G平时很少说话,会讲英文,但中文只会个别单词做简单交流。
贾林昌(左)与夏尔巴搭档达瓦G(右) 图源:贾林昌
贾林昌当时为了拍摄攀登过程的照片,跟他协商,由自己背两部相机,请他帮自己拍照,是否可以?达瓦G没有回复。因为他的基本职责是带路、协助攀登,不负责拍摄。于是,贾林昌只能自己拍。
“但在8123米的时候,他还是履行了帮我拍摄纪念视频承诺,又在距离顶峰50米左右时,主动要过相机,让我去冲顶。这是之前我们没有协商过的。他帮我拍了登顶的全部过程!我很感动,因为我是为数不多全程有登顶记录的人。”
关键时刻,夏尔巴人是生命的保障
在8000米以上的珠峰,情况可谓瞬息万变,对任何一个小细节的忽视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遇到紧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或及时制止可能出现的危险,也是夏尔巴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他们来说,是工作;但对攀登者来说,是生命。
夏伯渝回忆起自己曾遇到的险境,至今历历在目。
“一次在攀登到7800米的时候,我身后的向导在大风中的雪坡上,捡到从我假肢上掉下来的一颗白色的小小螺丝钉。如果没有这个螺丝钉,我的假肢很快就会脱落,这样,我就永远无法下山。所以,他捡到的,不是一个小小螺丝钉,而是捡回我的一条命。”
夏尔巴向导辅助夏伯渝跨越雪沟 图源:夏伯渝
胡涛也曾面临突发情况。他回忆说:
“当时是在过昆布冰川的过程中,夏尔巴搭档Dawa(达瓦)突然停下来,将冰面的冰锥拔出来,重新固定牢靠。“
胡涛的夏尔巴向导Dawa(达瓦)在重新固定冰锥 图源:胡涛
原来,由于太阳直射,原本固定的冰锥已松动,如果不重新固定,一旦冰锥上面贯穿的绳索受力,冰锥松动,后果不堪设想。
夏尔巴向导Dawa(达瓦)加固后的冰锥 图源:胡涛
胡涛(右)与夏尔巴向导Dawa(达瓦)(左) 图源:胡涛
何玉龙在2019年攀登时遭遇了著名的“珠峰大堵车”事件。他在上面被堵1个多小时。他的夏尔巴向导名叫帕桑,当时一直陪在他身边。
“我当时患有雷诺氏综合症,手很容易冻伤,一旦冻伤就会坏死。”
除等候时间超长之外,他们还遇到帕桑在8000多米时氧气管堵塞、无法吸氧的突发事件。这对何玉龙此行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情况。
“他不能吸到氧气的话,我可能也要跟他一起下撤。因为我独自一人冲顶,还是有一定风险。我只能让他先试着修理。”
所幸,帕桑在15~20分钟后努力尝试着将氧气管修好。何玉龙最终于2019年5月22日早8点,成功冲顶!
夏尔巴向导帕桑(左)与何玉龙(右) 图源:何玉龙
与何玉龙相比,贾林昌遇到的情况更为惊险。
“我们在经过昆布冰川时发生了雪崩,夏尔巴迅速让我们趴在地上。我当时心想,听天由命吧。所幸运气好,坠落的冰雪掉在我们头顶旁边的雪沟里。”
第二次遇险是在洛子壁攀登,从上面掉下来滚石。在夏尔巴向导及时提醒下,贾林昌一行人躲闪开了。
“在登顶后下撤,我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向导达瓦G冷静应对。他没有抛弃我,而是一个绳节、一个绳节地引导我下山,中间还使用了绳索下降技术,让我安全回到营地。”
探险家眼中,夏尔巴人是怎样的存在?
夏尔巴人的辅助是攀登珠峰的必备要素。在探险家与登山者眼中,他们是很棒的协作者。
夏伯渝在多次与夏尔巴人接触过程后,高度肯定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性。
“夏尔巴向导在攀登高峰中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从沿途的驿站,到销售各种登山装备、器械;从营地到运输,以及最后协助你登顶。他们服务热情、工作尽职。对每一个攀登者来说,他们都是可信的重要向导。”
夏尔巴向导(左)与夏伯渝(右)在攀登路上 图源:夏伯渝
目前,随着攀登人数增多,对夏尔巴人的需求显得紧张,他们也出现用专业性不强或经验不足者来凑数的现象。
因此,增强自己的体能,训练攀登技巧也非常必要。
任何登山者都不能有“将自己完全托付给向导”的心理,何况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限区域,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胡涛建议登山者要慎重选择夏尔巴协作者。他说:
“夏尔巴协作者,尤其是珠峰的夏尔巴人,存在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大差距的情况。很多缺乏经验的协作也带着客户攀登;很多夏尔巴人并未受过系统训练——其实是从背夫转来做协作。”
贾林昌也认同这样的说法,并着重强调攀登者应提升自己的能力:
“自身攀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夏尔巴人。他们只是辅助。只能依赖协作、装备、供给才能完成的攀登,并不完美。自己的能力是基础,良好的基础可以适应任何突发情况。”
夏尔巴人从事的工作,极具危险性。他们需要获得认可,也理应得到尊重。
何玉龙说:“他们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选择做这份工作,我认为每个工种都应该被尊重,都不应遭到诋毁。如果没有夏尔巴人的帮助,很少有人能独自完成攀登珠峰、实现自己的梦想。”
龙文(中)与队友及夏尔巴人合影 图源:龙文
龙文认为,没有所谓的“征服珠峰”。登珠峰,更多是自己与自己的一个对话。
龙文对夏尔巴人心怀尊重和敬佩之情:
“如果没有夏尔巴人提供的这些便利条件——如他们修的路、提供的后勤补给、给予的安全保障……如果没有他们,像我们这种商业登山队,抛开夏尔巴人,说实话,我们什么都不是。”
“夏尔巴人对喜马拉雅来说,是一个精灵的存在。”
夏尔巴向导在探路 图源:贾林昌
攀登珠峰,对每位登山者而言,不仅是一项极限挑战,更是一次深入内心、自我探索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夏尔巴人以他们专业的向导技能,为登山者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他们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攀登者铺平道路,提供必要的装备和补给,保障安全,协助登顶。在这一过程中,夏尔巴人并非仅仅是登山旅程的工具或服务提供者。他们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深厚历史的民族。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珍贵的文化财富。
尊重夏尔巴人的存在,感激他们在攀登珠峰过程中所默默贡献的一切,是每个登山者应怀有的心态。不仅要认可他们作为出色的向导和支持者,更要尊重他们作为一个独特文化群体的价值。只有在彼此尊重与理解中,攀登之行才会更加坚实、稳固,在珠峰之巅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如今,夏尔巴人的荣誉感、国际化意识在逐渐加强。例如,夏尔巴联手克服8000米最后的明珠K2冬攀,创造世界最快14座攀登纪录和两轮14座完攀纪录,以及对洛子南壁、卓奥友南壁的新线路挑战。
夏尔巴人已经从原来的单一的服务保障角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攀登前沿。新一代夏尔巴,正从跟随向引领转变。
参考资料:
《高山上的夏尔巴人:是死亡让人们认识了我们》 来源:GQ报道
《珠峰:夏尔巴人的死亡与反抗》 来源:雪线之上
纪录片《高山上的夏尔巴人》 导演/编剧:詹妮弗·皮多姆
《Everest by the Numbers: 2022 Edition》 作者:ALAN ARNETTE
《珠穆朗玛致命雪崩,夏尔巴人罢工》 来源:纽约时报
《Beyond Oxygen: What it Means to Have A Sherpa At Your Side》作者:Angela Benavide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探险协会(ID:gh_705a6af9a8c9),作者:探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