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的标志)
穆迪这一次对华“差评”,显然有些忧虑过度,而且不太符合事实。中国财政部已经回应表示失望,并从事实的角度指出穆迪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财政部阐述了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税收等各方面收入大幅增加等事实。同时中国GDP发展呈现整体向好的趋势,即使受此前疫情影响,以及国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但是中国GDP增速仍然十分明显。世行、IMF等国际机构均认为,中国GDP增长可以达到5%的目标。
(广交会展馆)
事实上,中国GDP在前三个季度,就是实现了同比增长5.2%的成绩。财政部重申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并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系列事实数据说明,穆迪提到的“经济发展放慢”等问题,并不符合事实。
(第六届进博会,参展的美国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穆迪在前不久也给了美国一个“差评”。继标普、惠誉之后,穆迪成为第三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机构,而且美国也拿到了一个“负面”。所谓的“主权信用评级”,其实就是将国家政府视为债务人,对其债务履约的意愿能力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会考虑GDP、经贸、债务、财政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是“稳定”,那就是评级机构认为没啥问题,而如果是下调和“负面”,那就是“不看好”的意思了。
穆迪当时给美国“差评”,理由是美国存在的财政赤字问题,以及严重的债务危机。关于债务问题,由于美国国会争斗,导致围绕债务上限的冲突不断出现,因此惠誉也早就给美国“差评”了。另外,标普近期还对美欧发出债务违约警告,认为2024年美欧更可能出现违约情况。
(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国债钟”)
(穆迪对美国的报告结论引发华盛顿不满)
平心而论,穆迪等机构的评级,确实存在很大的“水分”,主要是这些评级机构往往不会从全局出发去考虑,而是逮住某几个因素,然后就会直接进行“判定”。然而这些评级机构的判定结果,有时候和现实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错得离谱。而且,外界还对这些评级机构存在质疑,因为无法保证评级机构的客观公正,不排除评级机构会“拿钱办事”,按照特定“客户”的要求去给出评级结论。
(资料图:美元)
评级结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投资借贷、国际声望等,但评级结果如果错得离谱,那就说明不了什么。鉴于穆迪们在历史上就有过多次搞错情况的事例发生,所以动辄就来的“差评”,并没有什么意思。尤其是穆迪刚得罪完美国,又来给中国“差评”,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门道”,也是值得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