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4个陆上邻国。

而在2005年之前有15个,有一个消失的邻国便是锡金。



▲锡金

锡金同中国的渊源不止于此,在古代,锡金都被纳入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自1642年锡金王国建立以来,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



▲锡金地理位置

1975年4月,在印度操控下,锡金举行全民公投,废除了锡金王室,决定加入印度。同年5月,印度修改宪法,锡金正式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现有27个)。



▲印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承认锡金邦的大国,直到2005年才正式予以认可。



▲锡金,曾经喜马拉雅南麓的山地王国

印度是如何一步步吞并锡金的?中国为何在2005年以前未正式承认锡金邦的合法性?



▲2005年4月18日,国家测绘局下发通知,从此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独立主权国家


一、山地王国的建立

自古以来,喜马拉雅山脉作为一道天然屏障,隔绝了传统东亚文明(中华文明)和南亚文明(印度文明)。

锡金位于喜马拉雅南麓,是由喜马拉雅山脉向恒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和南亚本土文明有着本质区别。



▲世界文明地图


南亚土著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南亚原生文明——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域地理位置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亚高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西北方的开伯尔山口入侵南亚,南亚文明中心开始由印度河流域转向恒河流域,雅利安人从此成为印度的主要人种至今。



▲恒河流域(靠近尼泊尔)

南亚次大陆开始陆续出现一些邦国,彼时雅利安人创造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已在南亚大范围传播。

由于喜马拉雅的地理阻隔,印度教暂时未传播到藏地。



▲婆罗门教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对底层人民的严苛对待中,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一带)的王子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倡导众生平等。

佛教开始以发源地尼泊尔为中心,向南亚、东南亚、东亚、中亚传播。



▲佛教传播示意图


喜马拉雅山北边的主要是藏族。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早在4000多年前,便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



▲雅鲁藏布江流域


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在西藏建立统一政权,建立起奴隶制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汉史籍中称其为吐蕃。

此时,佛教也开始从汉地和泥婆罗(即尼泊尔)两个方向大规模传入西藏。藏王松赞干布在两位妻子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

松赞干布一度派遣大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文并开始翻译了诸多佛经,并明令藏民信仰佛教。在藏王的大力支持之下,佛教开始在吐蕃流行起来。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随行带了很多佛像、佛经

8世纪中期,赞普赤松德赞派遣军队翻越喜马拉雅山南麓,将尼罗婆(即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区纳入吐蕃属地,进而南下饮马恒河平原。



▲鼎盛时期,尼罗婆、不丹、锡金均为吐蕃(黄色)属地

在早期战乱中,藏族的一支雷布查人翻越喜马拉雅,来到锡金,成为锡金的原住民,在此地繁衍生息。雷布查人将锡金地区称为登疆,意为稻米之谷。



▲雷布查人,与藏区有着天然的亲近性

随着时间演进,外传佛教与藏地风俗文化已然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11世纪,藏传佛教衍生出许多派别,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三派。随后噶举派又进一步分化出格鲁派。



▲宁玛派(俗称红教)


13世纪,蒙古人崛起,蒙古铁骑踏遍了欧亚大陆,除了元朝外,还建立了金帐汗国等汗国 。

其中一支突厥化的蒙古人南下,在南亚北部建立起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



▲蒙古帝国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西藏地区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并在西藏驻扎军队,设立各级官府和驿站。

在元朝统治者的支持下,萨迦派建立起隶属于元朝的政教合一的自治政权。



▲宣政院和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是元朝中央四大机


在长期藏区佛教宗教派系斗争之下,信仰宁玛派的菩提亚人决定迁徙到属地锡金,他们与当地早期的雷布查人友好相处,宁玛派得以在锡金传播开来。



▲菩提亚人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贵族靡烂,朝政腐败,元朝走向终结。

随后西藏掌权的萨迦派由于内部利益争夺也走向分裂,居于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人趁机进入西藏,他们与藏族各派势力合作,争夺西藏的控制权。

动荡的局势让许多僧人和贵族离开西藏,噶举派宗教领袖阿旺朗杰在1616年率领信徒来到不丹,在此地建立起自己的宗教王国。

明朝(1368-1644年)对西藏的治理较为松散,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宗藩关系,明朝册封宗教首领,受册封者定期朝贡,明廷则给予丰厚回赐。

1642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攻占西藏,建立和硕特汗国,向清朝称臣。固始汗将西藏交给格鲁派的五世达赖喇嘛管理。



▲和硕特部领地

同年,在五世达赖喇叭的支持下,锡金菩提亚族的纳穆加尔建立纳穆加尔王朝,锡金成为世袭君主国。

锡金王国建立后,定期向清朝朝贡,接受清朝册封,是清朝的藩属国。



▲建筑藏式风格浓厚的锡金


1653年,康熙皇帝正式授予五世达赖喇叭金印、金册,承认其在西藏政治宗教上的合法地位。



▲达赖喇叭金印


1717年,蒙古准噶尔汗国入侵青藏地区,灭和硕特汗国,一度占领拉萨。1720年,胤禵率清军第二次出兵成功驱逐驱除准噶尔。

自此,清政府开始加强对西藏的管控,从此在西藏驻军。到了雍正时期,还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



▲清庭平定准噶尔叛乱

二、锡金王国名不副实的独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海外殖民的步伐已抵达南亚。英国殖民者以贸易为名,率先登陆孟加拉地区,并以此地为据点。



▲山地三国邻近孟加拉地区


1787年,信仰印度教的廓尔喀人崛起,在尼泊尔建立了廓尔喀王朝。尚武的廓尔喀人企图进一步通过锡金染指西藏。

1788年,尼锡战争爆发,尼泊尔军队一度占领了锡金首都拉达孜,锡金国王逃亡西藏求援。

藏军无力抵抗,尼泊尔军队一度占领整个后藏地区,并将当地佛寺洗劫一空,于是达赖与班禅决定向清政府求援。



▲后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日喀则地区

乾隆皇帝命令福康安和海兰察统率清军于1791年将廓尔喀军队逐出西藏,攻至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1792年廓尔喀国王向清廷求和,五年一入贡,此后一直与清朝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



▲廓尔喀之役,清军行军路线


经此一役,锡金复国,但西部仍被廓尔喀人控制。战争期间不丹背刺锡金,趁机占据了锡金东部的部分领土。

复国后的锡金领土大大缩水,成为山地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



▲越来越小的锡金


北上铩羽而归的廓尔喀人开始计划南下入侵印度,此时的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已摇摇欲坠、起义频发,到1814年,廓尔喀人已征服了恒河以北的许多区域。

彼时,英国正在南亚积极扩张。廓尔喀的行动阻碍了英国殖民地在南亚的资源获取、同西藏之间的贸易往来,因而被英国视为眼中钉,同时英国人也不希望南亚再出现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1814年,英国决定以孟加拉地区为据点,打算对南亚南部大步扩张。同时,借口边境争端,发动对尼战争,廓尔喀人战败,签署《萨高利条约》,三分之一的领土被割让给东印度公司。同时,廓尔喀军队也开始为英军提供优质兵源。



▲英印殖民军队

随着英国大体上完成了对南亚的征服,为了防止俄国在南亚扩张,决定实施“西藏前进政策”,以攫取更多利益与资源。1860年,英军将矛头率先对准锡金,将其作为侵略西藏的桥头堡。

1861年,英锡签订《英锡条约》,英国在锡金境内获得了自由贸易权、领事裁判权等诸多权益。此时锡金成为英国保护国,但仍是中国的藩属国。



▲英锡条约


1889年,英国设立锡金政务官,尽管王室得以保留,但国王已无任何实权,担任锡金政务官的英国人成为锡金的实际统治者。政务官在锡金大举开垦荒地,引进大量尼泊尔农民。



▲锡金国王站在英政务官背后

此时的西藏达赖和清王朝已无力应对英国殖民者,1890年,英国和清政府签订《中英藏印条约》,划定了锡金-西藏边界。

至此,清政府丧失了对锡金的宗主权,锡金从此被纳入英蜀印度殖民版图之中,沦为英印的一个土邦。



▲英属印度版图

在将锡金收入囊中之后,实施西藏前进政策的条件已然成熟,英国发起了侵藏战争,1906年,清廷派出代表与英国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英国承诺不侵占西藏,清廷则保证不准其他国家干涉西藏地区。

1913年,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政府是国际认可的合法政府。

1914年,中国北洋政府、西藏与英国三方在英属印度西姆拉再次讨论西藏的有关事宜。

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利诱西藏代表噶夏,背着北洋政府代表私自达成了边界—麦克马洪线,将边界从阿萨姆平原的边缘向中国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这为后期新中国与印度关系之间的纠纷埋下了大雷。



▲麦克马洪线


20世纪30年代,随着南亚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殖民统治的衰落,英国迫不得已同意英属印度的独立。



▲章西女王引领印度独立斗争

那么,英属印度该如何划分国家?

英印末任总督蒙巴顿提出按照宗教信仰把英印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



▲印巴分治分界线,粉色为印度教,绿色为伊斯兰教

英国方面承认锡金的地位不同于别的印度土邦,表示锡金没有加入印度联邦的义务,但另一方面又要求锡金和印度达成一个有关防御、外务及交通的协定。因此,锡金的独立本质上只是空谈。

1947年,印度与锡金纷纷独立,双方签订《维持现状协定》,印度往锡金派驻专员,继承英印政府的特权,接替英国掌控着锡金的经济、政治和军事。



▲锡金王室一直得以延续,图中是第十二任(末代)国王顿珠朗杰

同年5月,不论锡金王室如何反对,在印度的大力扶持下,亲印的锡金国大党成立。随后锡金国大党发起不合作运动,求国王进行“改革”,加入印度。



▲独立后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该党在印度独立后一直执政,直到印人党莫迪政府执政

印度在独立后以“南亚霸主”的姿态对南亚诸国施加或大或小的控制。印度还延续了英国的“西藏前进政策”,企图进一步扩张其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影响力。

而且,独立以来,印度东北诸邦叛乱频发,一直是印度中央政府的心头大患。



▲印度东北地区动乱不断

印度东北部与印度本土之间仅靠一条狭长地带—西里古里走廊(宽度仅24公里)连接。

锡金就处于走廊“卡脖子”位置,是连接印度东西的关键地带。如果印度丧失对西里古里走廊的控制,东北地区将成为印度最大的一块飞地。



▲西里古里走廊的地理位置

柿子专挑软的捏,1949年6月,尼赫鲁政府直接派出军队,借口锡金王公已无法维护秩序,与锡金王室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末代国王巴登·顿珠朗杰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傀儡。

随后全面接管了锡金政府,并在锡金驻军,锡金正式成为印度的保护国,锡金只剩下独立国家的外壳。



▲锡金街头的印度士兵


在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并未对西藏地区实行过有效的管辖。

而在独立后的印度接管锡金的同时,中国也即将完成政权变更,大片国土已经成为解放区,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并决定将废除西藏的封建农奴制,触犯了到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藏区贵族利益。但此时西藏地区没有完全解放。

11月,西藏的十四世达赖喇嘛向美国、英国和新中国发信,表示决意保持自治状态,对解放军的行动作出毫无保留的抵抗。

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金沙江,解放了昌都。眼见大势已去,1951年5月23日,十四世达赖喇嘛接受了北京的和平谈判建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代表与西藏代表签订和平解放条约

1950年,中印建交,印度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同属较落后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关系曾经历短暂的蜜月期。



▲中印实现总理互访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然而,背地里,印度却小动作不断。1951年,趁着西藏地区政权过渡和新中国政权尚在稳固之际,印军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随后,又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的部分地区。



▲印军非法占领地区示意图

1954年起,中国就此问题同印度举行会谈,数次无果。尼赫鲁再生一计,企图煽动十四世达赖喇叭丹增嘉措分裂西藏。

1959年,丹增嘉措逃亡印度。印度策划和支持西藏农奴主叛乱事件未能得逞,而后又制造一系列边境争端。

1959年8月,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山口事件;随后又制造了空喀山口事件,死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警告印军不要非法越界的解放军战士


1962年10月,印军悍然入侵,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中印士兵对峙

中国随之宣布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 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严重倒退。



▲庞国兴、冉福林和王世军三人拿下印军一个炮兵营


三、锡金王国变身印度锡金邦


1966年,尼赫鲁继任者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对锡金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为吞并锡金做了两手准备。



▲末代国王顿珠朗杰夫妇与英迪拉的合影

首先,英迪拉政府鼓励信奉印度教的尼泊尔族人迁居锡金,导致菩提亚人、雷布查人等旧族成了少数民族。

后来,在锡金,尼泊尔族占比75%,菩提亚人占比16%,雷布查人占比13%。

其次,印度加大对锡金国大党的扶持力度。这两条长线为印度“合法”吞并锡金创造了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印度有恃无恐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因珍宝岛事件交恶,苏联开始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无论是在美苏对印度洋地区的争夺中,还是苏联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印度成为苏联重点拉拢的对象。



▲尼赫鲁访苏,右为赫鲁晓夫

在对印战争之后,中国与印度关系冷淡。在冷战期间,印度一直坚定地站在苏联阵营。而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并在冷战后期与美国合作,站在苏联阵营的对立面。

70年代,苏联就与印度结盟,签署了为期20年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支持印度以军事手段解决东巴(今孟加拉)问题。而苏印结盟又导致中印两国关系持续冷淡。

1974年,在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胜利后,在取得苏联“外交默认”及背后支持的情况下加紧了吞并锡金的步伐。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胜利,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


为了避免印度完全投入苏联的怀抱,让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处于劣势,时任总统尼克松开始在外交方面对印施展拉拢手腕。

由于印度吞并锡金并不直接关涉美国利益,并且为了争取印度对抗苏联,在锡金问题上美国和西方国家选择了沉默。



▲美苏争霸漫画


万事俱备,1975年4月,印度就“锡金并入印度”这个议题在锡金举行全民公投,由于亲印的尼泊尔族占锡金人口的大多数(75%),印度顺利地以公投的名义将锡金“合法吞并”,锡金王室的统治就此终结。

同年5月,印度中央政府签署了宪法修正案,锡金正式成为印度的邦,神秘的山地王国就此湮灭。



▲锡金灭亡以后,王国国徽被保留,作为锡金邦的徽章

末代国王顿珠朗杰不甘就此沦为亡国之君,拒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

1982年,顿珠朗杰在纽约逝世,其子那姆加尔宣布继承父亲王位,依旧拒绝承认印度对锡金的吞并。

而中国正处于文革内乱时期,再加上中苏交恶,苏联明确支持印度吞并锡金,因此,对于援助锡金,中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印度一直以来都想对中国西藏地区施加影响力。而印度吞并锡金的举动,则进一步暴露了中国藏区的风险。

1975年4月29日,中国发布政府声明强烈谴责印度对锡金的所谓 “合法吞并”,中国坚定支持锡金人民反对印度扩张主义的正义斗争。



▲潘尼迦:印度驻华第一任大使


直到1988年底,拉吉夫·甘地(英迪拉之子,任印度总理)访华,中印关系开始破冰。此后,在两国领导人的大力推进下,中印关系开始回温。

过去数十年来,中国与印度关于西藏地区的利益争议一直存在,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印度一直试图加强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影响力。

2003年,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访问北京时重申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中方才对锡金属于印度的既成事实予以默认。



▲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


2004年中国外交部网站调整了世界国家和地区名单,将锡金从列表中注销,间接认可了锡金对印度的从属关系。

2005年,中印双方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就边界问题达成关键共识。同年,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



▲现在中国地图上的锡金邦


锡金在古代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兼具中印之间缓冲地带的角色,其战略位置攸关周边国家的地缘利益。

虽然目前中国已承认了印度锡金邦,但中国与锡金接壤的地理部分仍具地缘敏感性。过去数年的中印洞朗对峙的起因就是印军非法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



▲洞朗地区地理位置

锡金境内多为山地,只有向着印度的南面是平原,交通闭塞,进出口通道均被印度把持。



▲锡金依山而建的民居

此外,锡金邦对印度中央财政依赖性极强,印度中央政府每年会专门拨款扶持当地经济。锡金邦人口总数约为72万人,尽管GDP总量很低,但人均GDP位居印度第三。



▲印度各邦人均GDP


国际社会对印度锡金的反应普遍不大,除了当时美苏冷战的客观条件,以及锡金严重依赖印度外,还因为自殖民时期英国人撤出南亚后,印度其实一直掌控着锡金。锡金并非严格意义的主权国家。只是在1975年印度彻底将此转到明面上,将之变成印度的一个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