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前后互联网刚到峰值,那时候就有相当部分的人开始着眼下一个可能会被引爆的数字技术,具体来说就是:AI和区块链(追溯技术当然更早)。10年过去后互联网确实如预期般地进入一个瓶颈期,不幸的是另外两项技术也没迎来自己的辉煌,而是各有各自的劫难,但劫难可以否定当事人,却不能否定这些技术确实足够独特。这种独特性为产品提供了新的原料。
每一种大成功的产品差不多都是上个时代各种要素的大综合,比如电脑、手机,那基于新的素材又潜在地会综合出什么样的新产品呢?
注:有些同学会细分Crypto和区块链等,但我们回到这种技术的最源头上来做探讨。
AI和区块链本质上提供了什么
智能也可以看成一种非人智能体的行为泛化能力,智能越高行为对变化环境的适应度也就越高。
所以过去在只有信息而没智能的情形下,我们必须关注流程。流程是一种固化的思维,但它感知不到周围的变化,所以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就注定会变得僵化,等待下一次的升级(改革)。
换个视角来看,智能提高对流程的影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机制不智能的时候就只能有流水线(彻底定死的过程,日本人坚信寿司拼盘不单位置要一样的摆放次序也要一样,其实是流水线的极端化)。
机制有一点智能的时候就可以有外卖小哥和滴滴司机的模式。(定死的部分在减少,人的活动范围在变大,但本质还是有定死的流程)。
机制十分智能的时候,行为的样式就不关键,会根据最终所有行为的汇总来判断好坏(定死的流程就消失了,抖音其实放得更宽了一些)。
从这种进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在把泛化能力从对人百分百依赖的情况上解脱出来。
过去自动化说的就是在人的管理之外可以自动运行的机械、系统等,那无疑的AI可以看成是自动化的升级,可以获得形式灵活性和控制原则性统一的超级自动化。
区块链呢?区块链本质就是技术保障了一种不可篡改的能力(至少可以说篡改成本极高),而这种不可篡改的簿记能力与信任系统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提供了一种重构信任系统的可能性。
当用户和商家彼此不信任的时候,电商就没法弄,我是先付钱还是先收货呢?谁也不愿意吃这个亏,于是就有了支付宝。
可阿里也是个人造系统,阿里要不靠谱怎么办呢?恒大也可以基于信用来发白条,真出问题找谁去呢?通常来讲就只能上升为国家信用,再往下就是国家的本质。这个不多说,但此套体系信任的递进层级就是这样。
有了不可篡改性,事情就发生些变化。还是A、B交易的情形。A、B互相不信任,这时候阿里也不能信任,那是不是可以信任技术?大家都把钱打到一个技术管理的账户上,什么时候付钱也是技术管,一旦收货钱就自动付出来了。人不靠谱,技术不骗人是不是可以更靠谱一些?
但真解决问题只是有区块链是不够的,它像个记账系统一样,缺乏对周围环境的真实感知,也没法做真的智能的决策,运行成本也不便宜,所以就只能数字货币,干别的就吃力不讨好。
不管怎么样,总结来说,这两种技术提供了:1. 在更大范畴上做自动化的可能性;2. 重构信用系统的可能性。
个体与整体,C端与B端
我们可以从个体和整体的视角来看待经常说的C端和B端问题。
C端核心是个人,所以专注的是个体体验。
B端专注的是组织,所以核心是对关系的重构。(其间的过渡品类是Word这类产品,它专注于个体,但企业办公也用)。
对于C端而言,AI的影响相对简单,就是把日常我们经济生活里面接触的各色人等、各类产品替换成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早期垂直面向的领域也会比较窄,潜在的会逐渐归并。比如:巡逻的机器人可能可以顺道扫地,手机的助理不单是娱乐还能辅助工作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心计算节点和中心桥接节点。中心计算节点说的是谁提供庞大的智能算力,中心桥接节点说的是人和数字世界总是需要一个设备负责链接。
到现在位置中心桥接节点无疑是手机,那么下面呢,更智能、更能感知环境的设备还是手机么?但不管怎样会有这个节点。这两个中心节点也可能会趋于归并,中心桥接节点可能是个软件并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上平移。苹果已经有点这个意思。云端处理的事情越多,就越会这样。而大模型显然让云端处理的事情在变多。
个人不和其他人发生来往的时候,信用的作用不大。所以估计区块链在个人这儿主要有影响力的产品还是局限在加密货币上。(但在虚拟世界里不是这样,未来再说)
对于B端而言,AI的介入会导致硅基和碳基智能体要重新平衡自己的关系。
过去我们因为智能供给不足,在效率追求下产生了非常详细的分工。《隐入尘烟》里的马有铁啥都会干,养驴盖房子种地,马有铁的情况很可能就是过去持续几千年的情况。工业化面对的场景更复杂,而人的智能供给不够,所以就只能分工,先是流水线,后来就进化成各种流程。
这时候人与人是紧密耦合的,一定程度上耦合度越高,智能的密度越大,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但信息割裂,人与人的差异等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沟通变成了问题,整体的统一性出问题,于是就需要价值观等做弥补。
有趣的是大分工体系明确的正好就是各个岗位的输入输出。
更有趣的是还是在效率的驱使下,基于AI提供的超级自动化能力,会让这些岗位回卷。在绝大多数岗位上,单位智能所对应的成本由人提供还是由人工智能提供有数量级的差异。
同样的动因,完全相反的形式。
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企业人员规模越来越小,但创造的价值却越来越大。
这时候区块链在加入进来后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不需要企业了。或者说个人本身就是企业。
这可能有点激进,但想象下这样一种场景:
现在200人的公司,最终变成了两个人+198个人工智能体(最终数目实际上会远少于此)。这时候只要处理好两个人的利益分割,然后变成数字的可执行契约(智能合约),然后把企业对应的基础职能交给一个或多个人工智能体就可以。这要企业干什么?
这种潜在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消失的企业
精准地说,企业不是真的消失,而是硅基智能与碳基智能的再平衡会导致人与组织关系的再平衡。
如果相信效能决定论,那再平衡后企业的基础职能更大的比例由算法负责,并且变得相当独立,人与这种数字平台性的企业是一种松散的协同关系。
这时候这种数字平台企业里会包含什么呢?
它会有很多数字员工。
《管理控制系统》曾经把企业的工作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战略的,经营的和项目的。
这时候数字员工能负担起所有经营和项目类的工作,而这个数字员工也许有实体也许没有。数字员工越多,经营类活动越少,战略性工作越关键。战略工作不单是做什么,还要对接价值体系,所以数字员工干不了。
在这种未来形态中,区块链则正好回到它的本源,负责簿记(不是发币了)。
再形象点说,人力、IT、财务、品牌这种职能部分只有数字员工,所有财务相关等需要不可篡改特性的部分统一用区块链进行记录。
而对外部的支付、收款等通过某种可以自动执行的契约来描述,比如A、B交易付钱的时机和比例。
整个这样一套系统可以称之为管理智能。(区别于BI)
显然它不可能很快实现,最早的苗头更可能在纯粹数字的C端产品企业里出现。最后才是行业产品。(重构生产关系的成本太高,社会的本质特征其实会在行业产品和公司上有所体现,所以行业生产关系的重构不单是产品和技术的问题)。
实现很难,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业越努力,就越在为这个方向注入力量。
这很像历史七拐八折,但总是会回到效能更高的方向上来。(科技大发展后经济决定论一定程度上和力量决定论等价)
那这种走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结构力量和结构的独立性
一定程度上这意味着结构本身在获得智慧和力量。高级形态就是很多人担心的,它会不会有自己的价值主张,事实上真有价值主张就会变成人造上帝。这个点比较虚无缥缈,不着四六,所以不多说。
更有趣的事情是,这种方向似乎是和效率同一的。人类让渡出的越多效率越高。也就是说我们确实在智慧觉醒之后,不停在淘汰自己,至少是在淘汰自己的工具属性。
过去武力用于打打杀杀,现在武术只能用于表演了,所以人在力量+智能的工具属性上其实越来越被淘汰了。而上面说的新式组织显然会淘汰人的理性所对应的工具属性。
这显然会面对的问题是:人如果没用,那经济靠什么推进,硅基智能维持平衡还行,它不太可能真的自我驱动,人的价值又在哪里?
首先是驱动力变成了什么?回答了这问题,人也就能够重新找到位置。
更可能变成文化的力量。对金钱的渴望驱动了大航海式的扩张,但恐怕不能驱动这样的结构,因为会导致过大的内部失衡,摩擦耗散。
文化是人与环境的大综合,而综合是没有边界的,只要时空是无限的综合就是无限的,这时候人是其中的灵魂。
人在一个复杂文化系统中找到自己价值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把自己的天性和某种道性深层锚定的过程。一旦走向这条道路,那经济就蜕化成现在水和食物一样的角色。
换个角度,文化成为驱动力也就意味着高等生物的特征压过了低等的部分,大脑皮层的部分压过了爬行动物的部分。(本能可能还真的需要元宇宙)
在这个体系里人的一切都是极其贵的。
人的东西贵才能支撑真正的平等,纯粹以人为核心的经济或者权利体系是不行的。
小结
很多偏业务的同学说想要某种技术的时候其实是想要某种产品。而产品的大综合自有其基本脉络,不是纯粹的天马行空。这种脉络结合尺度上的把握,才能真正测算财务的预期。不过上面说的就仅止于脉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琢磨事(ID:zuomoshi),作者:老李话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