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和拜登在旧金山会面。这是否意味着这两个超级大国现在希望合作?《柏林报》(Berliner Zeitung)发表的一篇客座评论认为这可未必。评论作者Wojciech Michnik写道:“此次会晤的具体成果相当有限,双方虽然在打击芬太尼、恢复军事接触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上展开合作。然而,关键问题是,这次双边会晤不仅对美中两国,而是对全球和地区安全意味着什么。”文章接着指出,两个超级大国面临着种种挑战:“比如气候危机、俄乌战争的影响、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以及最近的以哈战争。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现在最不需要的显然是一场公开的军事冲突,而这种冲突很容易升级为全球战争。”
作者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不应被视为双方关系解冻的迹象,而应被视为冷却紧张局势的必要步骤,以及在紧张局势升级时建立沟通渠道的机会:“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是两人达成的协议,正如拜登总统所说,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电话直接打给对方,将立即听取对方的看法 '。”
文章指出,从拜登政府的角度来看,在美国进入 2024 年大选年之前举行这场会晤至关重要,因为到了选战期间,候选人将频频发出各种表态。如何与中国抗衡并保持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是拜登在会晤后的问答环节中称习近平为独裁者的一个原因:“如果拜登没有称习近平为独裁者,他很可能会在即将到来的竞选活动中遭到对手共和党人的攻击。”
“而对中国来说,这次会议是一个向国内和国际发出信号的机会,也是一个重申中国与美国处于平等地位的重要性的机会。由于中国经济近来放缓,北京认为与美国保持一定的关系非常重要。“文章写道,两国的经济紧密相连:“习主席希望让华盛顿和全球相信,他对与美国合作持开放态度,同时也为了吸引外资,支持中国疲弱的经济。与此同时,他希望向本国民众传达,他正在坚决捍卫北京的利益,加强中国作为与美国平等的世界大国的形象,而不是做出让步的一个次要角色。”
从欧洲的角度来看,中美领导人的会晤可能是一个提醒: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无论人们是否乐见,美国的利益都与亚洲、印太地区以及与中国的广泛竞争紧密相连。标题为《中美关系:缓和政策可能只是喘息之机》(China und die USA: Die Entspannungspolitik könnte nur eine Verschnaufpause sein)的文章写道:“总体而言,考虑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持续存在的激烈竞争,拜习会并未预示着中美关系进入新时代或按下任何形式的'重置键'。尽管如此,两个采取务实政策进行会晤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是回归到一种最低形式对话,而不是冒险让事态进一步升级的决定。当然,这并不排除中美关系未来会恶化的可能性,但表明这两个大国的领导人暂时意识到直接军事冲突可能带来的潜在成本。”
一个由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外长组成的联合代表团星期一(11月20日)抵达北京。这也引起了德语媒体的关注。德国《日报》周一发布的一篇评论开篇这样写道:“阿拉伯国家代表本可以前往华盛顿,但他们选择北京作为谈判的地点。因此,外长们的合影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外交胜利:中国外长王毅神情愉快地站在C位,他的两侧分别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约旦、埃及、卡塔尔、印尼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客人。”
尽管会谈为期两天,但方向看起来很明确。周一,王毅就表示,中国将与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兄弟姐妹共同努力,为尽快平息加沙战火做出努力。该报驻华记者Fabian Kretschmer接着写道:”然而,中国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地位。为此,他们希望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中国看来,以色列在这场冲突中主要是华盛顿的盟友,因此站错了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为和平做出外交贡献。毕竟,加沙地带的战火显然不符合北京的利益,冲突的扩大更是糟糕:“因此,尽管中国在中东危机上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但它仍然有能力在外交上为实现和平做出贡献。所以,以色列方面对北京在中东的外交努力和基辅持有类似的态度,对待中国的和平倡议,持怀疑态度,但不予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