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号称“苏大强”的江苏,连云港是一座存在感相对很低的城市。论地理位置,它偏居一角,远离省会;论GDP,它在全省敬陪末座;论文化底蕴,它自然也比不上六朝金粉的南京、堪比天堂的苏州和文人墨客深爱的扬州。但这座城市自有历史和风韵,也曾见证沧桑巨变。它的古街区和老建筑留存不算多,颜值也不算高,可走通了它们,也就走过了这片土地的古老历史。
南城“六朝一条街”、海州古街、民主路街区和连云港老街,分散于城市不同区域,被称作“连云港最重要的四条老街”,即使它们的保护和复原不能悉尽人意,仍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民主路一角▲
中国有数千条中山路,连云港也有一条。它如今名叫民主路,也曾称新浦大街。位于海州区的它,于清末民初逐渐形成,是海州区的现代商业发源地。
傍晚来到民主路,立刻便感受到它的商业气息。中西合璧的石墙建筑林立,尽管整条街道不过650米,仍然一派商业重镇的模样。
对于连云港人来说,新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地名。新浦一带形成陆地后,渐渐有人聚居。人们最初靠海而生,从事捕鱼和制盐等行业。后来地壳继续变化,新浦离海越来越远,盐田也变成草滩,人们便利用这块紧邻海州古城又临近出海口的土地,兴建商号、货栈、客栈和食肆,为来往水陆客商提供交易平台和中转。清嘉庆年间,这片土地被命名为新浦,与板浦和卞家浦等传统地名相区分。
光绪初年,新浦一带已经形成街市,被民众称为“新浦大街”,并逐渐延伸。1905年,新浦所在的临洪滩地区成为农产品贸易重地,大浦港启用,新浦也随之兴旺。
值得一提的是,临洪滩一带早在金代就是海州四大盐场之一。明朝洪武年间,这里设置临洪场盐课司,形成盐田生产、销售运输、官署管理及灶丁市井聚落的人员居住场所。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新浦已汇聚“十三业三十六行”。
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当时的东海县政府将这条新浦最繁华的商业街命名为“中山路”,并铺设砂石路面。中山路以天后宫为重要地标,兼纳商业、运输业和教育机构等,商铺一度多达四百余间,也被称作苏北的“小上海”。
民主路两侧小巷▲
后来,中山路更名为民主路,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传承着连云港的商业血脉。不过我到访时,旧日的布匹、鞋业、窗帘和五金杂货等行当多已不存,它有一半被改为古玩街,另一半则是商业街。
这个民主路特色街区改造工程启动于2013年,资料显示,新浦区搜集各种历史照片100余张,整理各类文字30多万字,为民主路改造提供历史文献依据,力争重现老建筑昔日面貌。
夜晚的民主路▲
在夜晚的灯光渲染下,眼前景致多少有些失真。不过依然可以看出,街区的改造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或宽或窄的街巷向两侧延伸,有老人慢悠悠穿巷而过。
旧时商号的招牌都得到复原,石砌外墙与拱形门窗记录着旧时沧桑,只是旧招牌之下有新招牌,老商号多已被新店铺所取代。虽然知道这是时代的必然,但也难免为之唏嘘。
百货总公司▲
当然,也有仍然存在的老字号,只是历经数次改制。生庆公茶庄便是一例。它由张质轩创办于1919年,最初只卖茉莉花茶,后来逐渐扩大,至今仍是附近老街坊购茶的去处。始创于1923年的三和兴药店,是新浦第一个中成药生产作坊,最初前店后坊,配置各种丸、膏、散、丹等,至今仍然在老一辈中享有声誉。已有近九十年历史的馨祥酱园,依然保留着旧时长柜台和大酱缸,顾客买东西要先选择相应竹牌,营业员则用传统竹提子给顾客打酱油。
馨祥酱园▲
在民主街上,有二十多处建筑被定为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多半是商号:经营洋布的厚昌祥,依照上海百货公司式样设计;1993年开始营业的百货总公司原名鼎峰源百货商店,如今是文化用品商店;1929年开业的长生泰五金店专营五金,以中式起脊配西式墙面;1932年创建的公大商行经营日用百货,采用西方柱式建筑风格,后来曾是邮电局的办公点……1919年由军阀白宝山兴建的东亚旅社,如今是连云港的民俗博物馆,展示连云港地区两千多年来的民俗风貌。
旧百货商店之一▲
虽然已经是兴旺的商业街区,但民主街一带仍有众多原住民,老人们在街心纳凉,对来往游客熟视无睹。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至今的老人,其实多半是移民后代。清末进入新浦的移民,最初普遍以砍柴和捕鱼为业,后来则有看中新浦未来发展、举家迁居至此的刘兆垣家族,同时也带动了走边失业灶民与失田农户。
街头纳凉的老人▲
最重要的是第三批移民,在民主街中段的广场对开处,有一座高耸牌坊,门额上有“涅槃”二字,象征着新浦的新生。牌坊柱子上有一幅幅浮雕,纪录曾为新浦乃至苏北作出贡献的民族实业家,沈云沛便是其中代表。
牌坊上有沈云沛等人的浮雕▲
沈云沛生于1854年,东海县白塔埠镇人,光绪年间进士,历任邮传部署理尚书、吏部右侍郎等职。甲午战争后,朝野上下纷纷呼吁“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张謇与沈云沛等各自在家乡兴办实业。
沈云沛的最大贡献,是对沿海荒滩的开发。早在1905年,他就开始了相关工作,在海州和赣榆两地联办“海赣垦牧公司”,借助通海垦牧公司经验开发滩涂垦牧,先后兴办了海州面粉公司和赣丰机器油饼厂,开苏北沿海垦殖先河。一生矢志实业救国的沈云沛,有“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中国商界之嚆矢”的美誉,与南通张謇、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
早在1891年,沈云沛就敏锐发现海州商埠开发的可能性,并多次考察新浦,奏请在此开设商埠。1900年,沈云沛已在这一带开设牲泉槽坊、牲泰油坊、牲茂杂货店、牲茂粮行和牲茂永布庄等牲字头商铺。与此同时,海州殷、葛、杨、谢、卜等几大家族也纷纷将海州城内商业移至此处,推动了当地早期资本工商业的形成。
老餐馆▲
此后,从1905年“胶海关海州分关”开放,到 1925年陇海铁路开通,大量外地商帮涌入新浦。经营粮食、油料和食品生意的山东帮,经营百货与五金的河北帮,经营布业的徽州帮等在此汇聚,当然也少不了美孚、德士古、英美烟草等洋行。
这些旧日盛况,如今已经无法寻觅,我甚至一度认为,民主路街区与其他城市的商业古街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但让我惊喜的是几家旧书店的存在,正是它们让老街乃至这座城市在我眼中变得生动起来。
街上的旧书摊▲
德平书店是民主路上最老资格的书店,早在民国时期就是当地首家上规模的民营书店。
德平书店▲
创始人冯德平祖籍淮安,民国初期在灌云县板浦中大街经营书店多年,1937年因日军轰炸板浦,被迫迁址新浦民主中路海昌巷。1955年工商业改造时期,书店关闭,原址变为新华书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原店址先后出现数家民营书店。在民主路街区改造期间,它重新挂上了“德平书店”的牌子,并经营至今。步入其中,众多带着时代沧桑印记的老书令我流连。我一向认为,一座没有旧书店的城市是不完整的,连云港显然并非如此。
德平书店并非民主街上唯一的旧书店,另一间小小的三可书店里堆满旧书,若有时间也可以细细淘宝。大街上的空旷地方,还有随意摆放的旧书摊。百年来的老街记忆,也因此不至于消失。
三可书店▲
本文图片均来自作者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飞一般自游 (ID:Ms-Flower-Flower),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