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编辑、制图丨渣渣郡



穿衣服这件事,从来不是一件小事,有时它展现出时代的风貌,有时它关系个人的命运。

今年年初,加拿大女孩 Karis 滑雪的时候受了伤,以至于不得不停学。而最近,当她养好了伤,穿上新的连衣裙,准备回到校园准备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却被现实重击,班主任对她的裙子进行了荡妇羞辱。



“她不知道自己该穿什么衣服出门了。” Karis的父亲在tiktok上为女孩的遭遇鸣不平,“她好像有点抑郁症了,学校这么教育实在太过分了。”

Karis的遭遇不是孤例,在时尚风格百花齐放,社会愈发包容的当下,一些旧时代的遗民开始对现代穿搭指指点点,用道德大棒袭击他们:

指责暴露身材的穿搭,是世风日下。



如果你常关注时尚,就会知道“内衣外穿”已然成为女性时尚风格中的一大热门。

随着 Mugler 、Ottolinger 等专注紧身廓形的品牌开始受到追捧,Miu Miu 的迷你超短裙风靡全球,BM 式的辣妹着装进入主流审美。

肉眼可见的,显露身材的服装越来越多出现在市场上,“内衣外穿”的选择愈发广泛。

自去年起,Boudoircore 式设计大量出现在秀场上,这类设计通常会在鱼骨胸衣、Bra 内衣的版型基础上,利用蕾丝、透纱等面料,凸显对女性身体的刻画。



今年秀场趋势中另一明显元素则是——内裤。

一条出自 MIU MIU 2023 秋冬秀场,价值 4 万元的钻石内裤成为近期的大热话题。国内外已有不少穿它登上杂志的女星。国外博主Julia Hobbs 则已经开始穿着它出门,探索这条闪亮底裤和通勤上班的适配性。



Prada 总监Miuccia Prada 更是兴奋地和《Vogue》杂志编辑说,“我喜欢它!如果我年轻一点,我就会穿着内裤出门。”

国内外不少女明星们也纷纷在私服中,响应着这一整轮愈演愈烈的内衣外穿风潮。

向来行事大胆的卡戴珊姐妹,将内裤套在丝袜之外;Bella Hadid 则是直接穿着内裤走上街头;日婆蕾哈娜则几乎在整个怀孕期间,都在用内衣外穿的造型,轰炸各大时尚媒体。



国内也有潮流 icon 们在尝试这类风格。但即便她们基于东方的含蓄思想,打造的风格不及上面所展示的那么先锋前卫,但在国内依旧是水土不服,遭遇到不少身体羞辱。

人们习惯性地在性感服装上开始道德审查,在他们眼里,紧致贴身、露肤度高的服装等同于色情下流。



实际上,服装上的道德评判早已弥漫。

在某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交平台上,早有关于不少瑜伽裤相关的话题,讨论角度充满诋毁穿着者私生活的暗示。

被赤裸挂在热搜上讨论还有像 #娜扎露内裤带、#迪丽热巴又漏背了、#热依扎露胸、#杨幂露内衣肩带;近期虞书欣穿低胸蕾丝裙的造型,也收到不少审美low、风尘、擦边女的恶评。



这种评价实际还是挺令人疑惑的。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穿搭你会发现,如果按照他们声称的那道“合乎道德”的“传统”标尺来审查,那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旧时代的道德罪犯。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着装的态度是一个风向标。

改革开放前,着装关乎的不仅是名声上的道德,更关乎灵魂的道德。

基于时代背景,此时的连衣裙、西装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生活象征,甚至连穿花色袜子、丝袜都会被贴上政治思想有问题的标签,当时主流着装的老三色,就是一个明证。



那一时期,人们时尚观无限趋同,实用耐穿、无差别化成为服装的重点。直到改革开放,事情才迎来转机。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共同的时代记忆里一定有喇叭裤。如今稀松平常的喇叭裤,一开始进入中国时,也经历过被污名化的阶段。

在保守人士的眼中,紧致的喇叭裤勾勒出太过明显的臀线,而穿喇叭裤的年轻人是“街痞子”“浪荡女”。



在那段时期的中国文学作品里,喇叭裤在作家笔下是件时髦玩意,也是书写打破农村保守封闭状态的一颗石子。

除了喇叭裤,共担骂名的还有像蛤蟆镜、蝙蝠衫、文化衫、爆炸头。跳交谊舞更是被定义为伤风败俗,甚至落入死刑的行为。



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是,当时,中国成立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此时的模特还不叫模特,叫时装表演队演员。

社会道德观念对她们的压制同样强烈。一名当时的女表演员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她的父母知道她进时装表演队后非常生气,觉得做这样袒胸露背的工作会影响她以后嫁人。来自大众的非议也同样不小,导致这支时装表演队差点面临被解散。

直到根据表演队故事改编的电影《黑蜻蜓》上映,模特在世俗观念中开始趋向正面,成为彼时大众创立审美观念的窗口之一。



70、80年代交汇期,大众时尚观念的扭转,他们厌弃之前恪守清规戒律的单调生活,开始追逐时尚,消费时尚。

此时人们打破禁忌所受的阻碍,更多来自世俗道德观念中的家长里短、街头巷尾嚼舌根式的束缚。

回头看,这一次服装上道德观念的变革更是大势所趋。

不过,我们对服装穿搭的讲究,不仅仅是颜色和制式那么简单。

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门口有幅《泼水节,生命赞歌》的大壁画,画上是3 名在河里洗澡的傣族女孩。当时外国人知道这事后都报道疯了,核心思想就是中国公共场域第一次出现了女人身体。



同样拿穿搭当作风向标的,还有霍英东。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回忆,80、90年代去内地投资最怕政策改变,为了判断改革的决心,他每次在北京下飞机,都要看看壁画还在不在。

可以这么说,大众对穿搭的态度,很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开放程度与包容力。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穿搭的道德标准随时而变,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落实到具体话语中,你会发现一个恐怖的事实:

人们对于女性穿衣的烈度要远远高于男性。

服装道德审查相较之下,为何重灾区往往聚焦在女性身上?

实际上,着装道德观念不仅与政治原因有关,和父权制观念,更是息息相关。



女性着装性感,显露腰、背、胸等部位,便会被贴上媚男、擦边的标签;但男性着装不得体,却鲜少会上升至对人格的质疑,顶多就一句恶心。

不难看出,女性穿搭依旧是被高度性化的状态。

性化,指的就是直接视个体为性对象,并根据其身体特征和性别进行评价。

女性在这一整套审美逻辑下,往往被先入为主地当成性幻想对象。

当她们身穿袒胸露背的衣服,展现身材曲线,会被直接解读为狭隘的勾引二字。

当她们直面本能拥抱性欲,坦率人性的一面,却会被解读成富有吸引力的性玩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某一个男性。

甚至当女性被骚扰、攻击,受害者有罪论往往会指向她 “衣着暴露,引导嫌疑人犯罪” 。

性感服装,怎么就成了道德贞操的反面?



一场名为《当时你穿了什么?》的性侵衣物展,一件件普通没有共通性的服装告诉我们,性侵的发生与受害者的着装无关。

这与性问题男女双重标准有很大关系。

“男人的性活动越多越好,女人的性活动越少越好。”

李银河老师用过这一非常通俗的例子解释。

泄露身体隐私,对男性来说是无伤大雅,而对女性,则为洪水猛兽。

这套看似“天经地义”的逻辑里,女性被分裂为两种角色,“贤妻”和“荡妇”。

并非女性主动选择,而是道德观念按照传统以男性主导的既定思维,为男性角色量身定制的两种装饰品。

时代原因,男性拥有更多在社会中获取资源的机会。长此以往,在一个家庭中,往往男性更占据经济、权力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则为附庸角色。



1890 年代和 1900 年代初的反妇女选举权海报,暗示一旦女性拥有选举权,会导致男子气概的丧失

被按用途分类的女性角色,成为了满足男性不同欲望的“物品”——圣洁的妻子和放纵的荡妇。

贤妻满足他们对筑造和谐家庭的普世价值观。

荡妇满足他们对人性本能的欲望释放。

女性只能在两套对立的审美极端中作出选择,要么成为“结婚对象”,要么成“玩弄对象”。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消解了女性的主体性。

而女性的着装选择,更是与这两种角色牢牢绑定。

只要活在这套道德体系中,女性便丧失了对自我身体的解读权,同样,她也失去了对自己着装、甚至内衣的选择权力。



20世纪以前,胸衣越缩越窄,不少女性都出现肋骨损伤等健康问题。

而女性权利的至暗时刻,内衣改革也成为她们有且仅有的武器。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出现的新潮女郎形象,实际也是女性重掌身体自主权的一次探索。



电影时代背景身处西方第一次女性主义启蒙时期,女性脱下束缚的紧身胸衣,摆脱用沙漏型身材穿厚重裙装的审美,她们剪掉厚重卷发,留起波波头,穿起紧身连衣裙,身段变得轻盈。

自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男性开始摒弃累赘的着装风格,拥有行动更自如简约的剪裁服饰,女性便开始承担起装饰品的传统角色。

新潮女郎的形象,让女性服装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和男性服装同等的贴身程度,是一场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公然挑战。

而到了20世纪 60、70年代,胸衣风潮再次兴起。这一次女性开始一步步拿回胸衣的叙事话语权。

设计师 Vivienne Westwood 开始改造 18 世纪的鲸骨胸衣,直接将这一设计以朋克风格推上秀场,不少重磅级的设计师也紧随其后推出类似的胸衣设计。

麦当娜在演唱会上,彻底将锥形内衣造型推向全世界。



这一整轮的胸衣风潮中,胸衣的意象被重新诠释,它不再是简单的情色意象,它同时可以是女性衣橱中的一种选择。

这一系列的胸衣设计成为女性拿回着装主导权的武器。洗脱胸衣被污名化的同时,女性拿到了书写胸衣意象的权利。

穿胸衣出门不是放浪,仅仅是因为这样穿好看。

在漫长历史中举步维艰的女性,艰难开启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

然而,在这段历史中,只有女性是失去身体话语权的受害者吗?



女性思潮与父权社会互相拉扯,服装道德观念的转变也在不断更迭,它牵制着现代着装风格的变化,也成为了关乎性别矛盾的舆论场。

下面这些言论相信也并不陌生,

女性是否能穿低胸装,是否需要掩盖内衣痕迹,是否在大众场合袒胸露背就是在明晃晃地取悦勾搭异性?

男性是否能穿粉色,是否穿白袜就意味着生活西化,是否过度注重打扮就意味着男性阳刚气质的缺失?

人们一边被这些传统观念牵制,一边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开始穿衣自由的意识觉醒。

潮流顾问费里尔·卡鲁伊 (Fériel Karoui) 表示,展示内衣,是一个感性而非性感的话题。它赋予女性直面自己,掌控自我的权利。



内衣服饰品牌 Nensi Dojaka

女性被时尚风格所趋,在袒露肌肤的前卫穿着中,获得从身体羞耻到穿衣自由的思想解放。

性感,成为一种形象选择,而非人格选择。

无论是健身服饰的运动胸衣,或是改造版鲸骨胸衣,皆是一个个女性开启自我探索的一步。

所谓内衣外穿伤风败俗的争议,也像是一场当时尚趋势演化到某个节点,必然出现却也不过螳臂当车的旧道德观念反抗。

而穿衣自由,也不仅是截止于女性主义的议题。

实际早期男性服装选择同样丰富,只是屈于男性喜好服饰会被认为是软弱的传统观念,在迭代过程中,实现了“男性时尚大摒弃”,流线型的剪裁成为主流,形式屈从于功能。



性别化服装的演化让男性主动让渡出在服饰打扮中的话语权。

一步步演化成为大众刻板偏见中,总想当然地认为 #直男不懂穿搭,#男性没有时尚。

被陈旧道德观念打击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

需要着装自由的同样也有男性。

着装上的性别分化,在时尚民主化中一点点被消解,传统观念中的禁忌设计领域被不断点亮。

在成熟的时尚商业运转下,男性服装的颜色、设计愈发丰富,女性服装也有了更多维度的探索。

细看如今的设计,性感、柔弱、高跟鞋、紧身裙,这些在传统观念中明显的女性倾向,如今也能出现在男性服饰领域。



穿 MIU MIU 的男孩

一次次不断被打破边界的挑战,也不过是为了创造一个环境更加包容的世界。

人能被当成独立思考的个体,思想、欲望皆能获得有效尊重,或许充满人性本色的世界,才更让人有鲜活一把的冲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