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专业人士认为
博士生分流
正从“被动退出”向“主动流动”转变
这种分流选择机制
是一种多元成才的体现

什么是“博转硕”?

为了吸引优秀学生、压缩学制
和提高效率
很多高校都实施了直博计划
使本科毕业的学生
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但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少学生虽然入学
却跟不上博士阶段的学习节奏
逐渐陷入长期“延毕”的境地
部分学生认为
自己选错了职业方向和道路
2020年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联合印发了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
改革发展的意见》
《意见》指出
要“加大分流力度,
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
及早分流。”
“畅通分流选择渠道,
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
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
可授予硕士学位。”

近年来
不少高校制定了直博生分流制度
开放“博转硕”通道
允许不适合
或不希望继续博士学业的直博生
转为硕士生

转硕成功后有人走向职场
有人再次申博

记者采访几名
成功“博转硕”的研究生发现
他们因不适应读博生活
经历过焦虑或迷茫
转硕后,有人选择走向职场
有人再次申博
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武汉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系
教授陈新忠介绍
调研中发现
培养单位、教师及学生
对博士研究生分流的探索
都比较欢迎
“这既可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又能给因故或能力有限
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
更多元的发展机会。”

部分高校仍严格限制“博转硕”

由于不排除有学生
一开始就不想读博
只是因为有更大录取机会
所以才选择直博
担忧浪费培养资源
部分高校依然严格限制“博转硕”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
“博转硕”应该设定一定条件
学生不能无理由地随意调换
比如,可以要求学生
修满硕士课程并完成硕士论文
或者适当延长毕业年限和提高毕业要求
此外,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张端鸿认为
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工作
要注意做好全面评价
要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
形成良好的指导体系和培养环境
更好地支持博士生发展
同时,建立导师绩效考核机制
激励导师积极投入到博士生的培养中
与博士研究生成为真正的学术共同体
高校也要根据社会发展
调整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

社会应为“博转硕”提供健康氛围

分流淘汰机制的最终目的
并不是实现淘汰
而是通过分流实现
高水平学术人才的
针对性、个性化和高质量培养
一名学生不适合继续读博
不意味着不够优秀
而更多是因为“此路不通”
同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不相匹配
社会应为“博转硕”
提供健康氛围
不应以学位高低论英雄
不能因为“博转硕”
而对求职者“低看一眼”
而应更加注重毕业生
是否与心仪职业匹配
责编|翟巧红 编辑|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