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正在打响第二次巴赫姆特战役!

乌军转为防守,俄军开始反攻,目标城市:阿夫迪夫卡。



这场反攻已经持续了大约一周,俄军正打算将阿夫迪夫卡变成第二个巴赫姆特。俄军已经在郊区,开始对阿夫迪夫卡实施合围,乌军则被迫从扎波罗热南线战场上,调兵北上,紧急增援。

也就是说,乌军为期4个月的反攻失败了,没有取得去年秋季反攻般的哈尔科夫大捷。北约援助的坦克也基本都损失殆尽了,荷兰、丹麦承诺的F-16战斗机,迟迟不能抵达乌克兰战场。俄军选择在此时反攻,主要有三大优势:



其一是,乌军反攻4个月,接近于强弩之末,打不动了。

其二是,朝鲜给俄罗斯送去了4个火车皮的武器弹药,让俄军大幅补充了军备,重整旗鼓,有了反攻的底气。不要小看朝鲜的弹药供应,原本俄罗斯的军工产能就比乌克兰大,加上朝鲜的弹药,俄军会比去年的冬天,火炮力度更强。



其三是,哈以战争一触即发,美国的注意力向中东转移。在美国眼里,以色列是它的亲爹,而乌克兰只是一个斯拉夫国家。斯拉夫人的命跟犹太人的命,不能比。这非常考验美国,能否同时支持两场战争?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会牛逼说:“美国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嚼口香糖,同时支持乌克兰和以色列打赢两场战争。”



队长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当今世界,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是两场互相独立,互补牵扯的战争,美国也许可以同时打赢。但一边是斯拉夫人,一边是阿拉伯人,这是两个体量无比巨大的存在。他们若是联合起来,基本就把全球的石油、天然气都控制住了。

压制俄罗斯,中东石油还能供应全球,填补俄罗斯的能源空白。可如果同时压制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那全球能源价格就起飞了。即便美国可以承受,欧盟也承受不了,中国同样承受不了。

当中欧都想买廉价能源的时候,中欧就一定会联合起来,要么就坐山观虎斗,比拼忍耐力,中欧忍耐一定的高价能源,让美国去跟俄罗斯、阿拉伯斗到底。等美国霸权旁落,中欧顺手促成世界多极化格局。要么,中欧就直接选边站队,一举打垮某一方,以胜利者姿态参与国际秩序的重建。



这是美国不想看到的。拜登劝说以色列,可以消灭哈马斯,但绝不能吞并加沙,就是要给阿拉伯世界留点体面。要是把脸撕破了,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再加上一个伊朗、一个浑水摸鱼的土耳其,美国的中东霸权就会迅速走向失控。

不管中东怎么乱,只要此时中东乱了,俄罗斯的机会就来了。不管外面怎么争,俄军都要在这个冬天,再给乌克兰一记重拳。阿夫迪夫卡就是俄军的新目标!



这是一座堡垒城市,地下、地上工事完备。俄军的进攻方法依然没有重大改变,和乌军战术差不多。就是以坦克开头,装甲运兵车组成纵队,实施突袭。结果就是,乌军无人机、反坦克导弹、榴弹炮一顿猛轰,俄军丢下大量的坦克、装甲车残骸,进攻失败。接着,俄军再用同样的方式,发动新一轮进攻。

这种战术可以说是,毫无新意。俄乌两军打成了“镜像战争”,两军装备体系、战术策略,高度雷同。在反攻第一天,俄军就损失了数十辆坦克,装甲车,连阿夫迪夫卡的大门都没摸到。但这并不意外,也不意味着,乌军就脱离了危险。



在巴赫姆特战役时,俄军就先动用国防军、顿巴斯民兵搞死亡冲锋,死伤一片,却连巴赫姆特的城门脚都没摸到。可当瓦格纳入场后,改变战术,用轻步兵突袭,一点一点地打崩了乌军的防线,拿下苏勒达尔,自此敲开了巴赫姆特的大门。最后,经历残酷的巷战和“大炮拆楼”,攻下巴赫姆特城。

当前,俄军主要任务是清理阿夫迪夫卡的郊区阵地,等郊区阵地清理完,再复制瓦格纳的踹门战术,也不是不可能的。差别在于,普里戈任死后,瓦格纳丢掉了军魂,就要看俄军能不能找出第二支瓦格纳敢死队了。



即便俄军不能打下阿夫迪夫卡,也化解了乌军的扎波罗热攻势,双方再次陷入消耗战。在俄军火炮优势下,这种消耗战对乌军非常不利。乌军的伤亡会更高,也更考验乌军的战斗意志。

泽连斯基现在是,没有被俄军击败,但被哈马斯打麻了。一旦北约军援不能持之以恒,乌克兰很可能输掉这场消耗战。

对乌克兰而言,这又将是一个难熬的冬天!



阿瓦迪夫卡的仗,为何既要“强攻”,又需“精打”?

最近几天,咱们没聊巴以冲突,倒也不是那边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以色列国防军“一拖再拖”,地面行动迟迟不发,每天基本上就是空袭加沙;除此之外便是各方交锋,所以咱们就不必讲这些了。关于以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马上会讲,但现在咱还是聊聊俄乌战场上阿瓦迪夫卡这边的战事。阿瓦迪夫卡,其实是现在整个俄乌战线上最有意思的地方。

单从战场态势上讲,这里其实最有利于俄军,因为毕竟通过先期战事达成了三面包围。而在其他的核心点位上,俄军均不具备这种优势。比如库皮扬斯克和红利曼,俄军现在连边儿还没摸到,而且想打过去还只能平推;在塞弗尔斯克,大势上好像也是被“包围”,但其实还差得远,俄军北不能临北顿河、东不能抵城下、南侧缓冲区还不小;至于马林卡,其实打不打已经没啥意思了,打也只平推。至于整个南线上的那几个乌军核心点,且不说俄军没有打的意思,真开打了也跟马林卡的情况差不多。所以总的来说,俄军想要发动的话,阿瓦迪夫卡是态势上最好的点。可态势上最好,不代表阿瓦迪夫卡就是软柿子。

这个城的战前人口达3万多人,在顿巴斯地区不算小城,而且自当初东乌战事稳定后,乌军便在此长期经营,将之堡垒化,所以各种工事堪称“铁皮洋葱”,又硬又多,好不容易撕掉一层,马上就是另外一层。就其常驻兵力来说,正规整建制旅就有2个,还有1个领土防卫旅,此外还有杂七杂八的分建制及支援部队,加上外围区域的守军,总计也有两三万人。

因为这颗钉子直接顶在了顿涅茨克的城边儿,所以顿巴斯方面是如鲠在喉,而乌军方面则视为重要象征,必不可放弃。所以双方自开战后在阿瓦迪夫卡交锋多次,俄军在正面根本打不过去,但在南北两翼确实取得了逐步的进展,就此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最近,俄军对阿瓦迪夫卡的攻势启动,其具体想要达成怎样的作战目的,咱们不好说。但就攻势的规模而言,确实是阿特木斯克之战后,实质上最大的一次。

这次进攻的初期比较顺利,俄军重装甲群突然出击,打了乌军一个措手不及,并占领了一些重要阵地;不过乌军后期反应过来后,也调集预备队和火力进行反击,又去推走俄军,双方就此僵持进入血战状态。网上依然坚守乌克兰阵地的爱好者们,最近在集火渲染俄军在阿瓦迪夫卡的“重大损失”,数据还大得惊人,其实也是信息战的夸张反应而已。其通常的做法是以乌军集中不同战线、不同时期的战果图像,加上阿瓦迪夫卡的实时战果图像,真假混在一起集中发布,塑造俄军战损严重的“事实性”证据;随后在乌军战报中,每日公布数额较大的人员及主战装备杀伤数,以引起国际关注。然后以这些具体的数字和战损图像为依据,将整条战线的乌军战果,都汇总到阿瓦迪夫卡这边,再进行集中的信息发布,进行舆论攻势。不太了解军事常识的网友一看,人家有数据有图像,这肯定是真的,所以你看这俄军又拉胯了,损失如何重大云云。

其实这样真假混杂的信息,确实很难辨别,尤其对于误导一般网友基本是足够劲儿了。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俄军的这轮进攻以顿涅茨克第1军部队为主,实际动用的不过是第114摩步旅等部。这个旅的前身是顿军第11摩步团,在收编为俄军后,得到了重武器的加强,所以才可以一波就拉出几十辆坦克、装甲车来冲阵。但是顿军的情况是先前折损已经颇大,所以它对伤亡、战损的敏感度同样很高。如果顿军真的出现如乌军战报中那么大的损失,那现在整个攻击部队都被打成空气了,乌军还不得把阿瓦迪夫卡给破围了?所以凡事还得客观看待,顿军被确认的折损,有就是有,而且小几十辆载具的折损都能确认,但在此基础上放卫星就没啥意思了。另外对阿瓦迪夫卡这种要塞区的攻坚作战,其实出现相当的损失都是正常的。如果能轻兵直入,速度拿下,那也太瞧不起乌军的要塞区防御了。因此大家也不要觉得出现了战损,就一定是拉胯,这就是俄乌战场攻坚战的常态。

关键的问题是战损出现不可避免,但战果如何呢?之前我们也讲过,最可怕的结果不是现在出现了战损,而是这些战损付出后,没有啥战果,这就是结结实实的失败了。由此,再引申到阿瓦迪夫卡的战事来。有网友因为俄军攻坚过程中的损失,对俄军打阿瓦迪夫卡比较悲观,认为若强攻拿下需付出数万阵亡才可。其实倒也未必,因为俄军对伤亡很顾忌,整个战事开始以来,俄军所有参战力量(含瓦格纳和志愿、动员兵)可以估算的阵亡数在5万到6万之间。打个阿瓦迪夫卡就阵亡数万,相当于整个俄乌战争中所有俄军打那么多战事中付出的代价,这怎么可能呢?另外在这里还要纠正一种认识,那就是很多网友说,攻防作战中,攻方付出的代价会是守方的3倍,其实这也是错误的。所谓的3倍比例,指的是攻守方在兵力、装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进攻方需要有3倍兵力优势,才可攻击。它属于是力量上的对比,而非战损上的对比。

而实际上由于双方的兵力、装备素质不一,攻守比例也未必会是3比1,双方的战损就更不一定如此了,甚至会是倒着来。比如瓦格纳集团进攻阿特木斯克,它的真实战损比就是1比3。瓦格纳能打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具有超过乌军多倍的火力支援,现代战争中火力杀伤占大头,具有火力优势的一方,往往会打出更高的交换比来。

不过1比3的交换比在俄军看来还是难以接受,所以俄军整体更偏向于防守作战来杀伤乌军,这样往往能取得1比6左右的交换比。但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看交换比的,有些点位、阵地是必须要夺下的。像阿瓦迪夫卡这样的堡垒区,俄军拿不下这个点,它就解除不了顿涅茨克城面临的直接威胁,更兑现不了其开战时对顿巴斯的承诺。甚至即便正牌俄军不想打,顿军也是想打的。可想打可以,到底又怎么打呢?像马里乌波尔那样逐个街区的作战?像阿特木斯克那样逐米逐米地推进?这种打法真不成,因为这种巷战会大大拉低双方的交换比,这对现在的俄军来说绝对承受不住。

所以阿瓦迪夫卡的仗,要立足于围困战、补给战来做文章。毕竟乌军直接在城内的至少1万多兵力,无法在没有武器、弹药、医药、物资的情况下继续长期坚持作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阿瓦迪夫卡的仗需要“精打”。而“精打”,也不是投机取巧,它仍是建立在“强攻”基础之上的。现在阿瓦迪夫卡的形势是三面被围,但是乌军在北部的缺口处尚有铁路、公路两条主补给线存在。俄军若要对阿城乌军玩儿“围困战”,必须对这两条补给线构成直接威胁才可。就铁路补给线来说,俄军需要物理切断。本次顿军第114摩步旅的突然出击,就是着眼于此处,既要占领“垃圾山”制高点,又要跨过铁路线夺点。而南路方向,想要对乌军控制的公路线构成威胁,也许进一步向前推进。这些仗都得要强攻硬打,毕竟乌军在阿城外围也还有1万多兵力,还可通过后方调配预备队。

所以俄军想要对阿瓦迪夫卡乌军造成更大威胁,就得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收紧口子,这是“精打”的需要,但具体实现方式则为“强攻”。只要进一步卡紧口子,对阿城乌军的补给造成实质性破坏,然后正面战线上实施火力消耗战,迫使城内守军不得不消耗有限物资。然后以小型突击队的精准打击,迫使其控制区不断萎缩,然后在其无力支撑之际,再发动规模性攻势,逐步将其逼走乃至逼降。这是单就阿城攻略而言,扩张到大局来看,阿瓦迪夫卡是乌必保之地,俄军在南北两翼压迫之际,乌军必会调配预备队增援。如果在战略上于阿瓦迪夫卡,再打出一个绞肉机来,对俄军整体的军事战略是有利的。不过无论是单纯的阿城攻略,还是绞肉机计划,仅靠顿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需要俄军在整体上倾注相当资源,并做好付出极大代价的准备才可,这就属于是战略性布局了。就当下的阿瓦迪夫卡战事来说,基本还是属于战术级,它到底会不会向战役级,乃至战略级方向发展,主要看双方后续愿意投入多大的力量,进行何种烈度的战事,如果就仅是战区现有部队的攻防,那么战事烈度降低、战线再度凝固,便是没多久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