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价出售重庆工厂无果后,北京现代再度下调价格,以低至三折的价格为重庆工厂寻找买家。
界面新闻近期从北京产权交易所获悉,北京现代重庆分公司在两个月时间里,第二次挂牌转让重庆工厂,转让底价为25.8亿元。这一价格较第一次挂牌底价下调了超11亿元,相当于建设时77.5亿元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根据公告显示,此次北京现代转让的重庆工厂资产包括面积187.2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发动机五大工艺车间以及诸多不动产和整车设备。据悉,该工厂设计产能为整车30万辆、发动机20万台。
按照公告要求,北京现代重庆工厂意向受让方需要在2023年10月10日公告截止日前缴纳7.5亿元的保证金。截至目前,仍未有接盘信息传出。
重庆工厂是北京现代在2015年开建的在华第五座工厂,彼时北京现代正处于销量持续增长阶段,对产能规划较为激进。数据显示,2013至2016年,北京现代年销量均在100万辆以上,是国内少有的年销量迈过百万辆门槛的合资汽车公司。
在重庆工厂开建的同一年,北京现代还在河北沧州投资建设了第四座工厂,规划产能同为30万辆。一位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沧州工厂和重庆工厂同时开建,实质上是中韩双方未能在新工厂选址上达成一致。
2017年中韩“萨德事件”成为北京现代发展的转折点,其年销量以27.8%的幅度断崖式下降,跌至81.6万辆。由于后续产品缺少清晰的市场定位,以及品牌力塑造保守等内部因素,北京现代销量持续萎缩。
随着豪华品牌的下探和自主品牌的崛起,以现代汽车为代表的韩系车最先丢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2022年北京现代年销量已经下滑至28.4万辆。
因销量低迷,北京现代五座工厂共计165万辆的产能出现空置。2019年,北京现代顺义第一、第二工厂相继传出停产的消息。2021年,理想汽车接手了北京现代顺义第一工厂。2022年,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将要出售给小米汽车的消息也一度传出。
北京现代重庆工厂自2021年12月起长期处于停产状态,再度被甩卖在业界意料之中。今年6月,北京现代外方股东,现代汽车集团CEO张在勋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透露,计划将再关闭一家在华工厂,并将两家在华工厂出售。
这意味着,除了已经确定出售的重庆工厂外,在剩余的北京现代第二工厂、第三工厂和沧州工厂中,还将有一座关闭、一座出售。
与此同时,现代汽车在中国的产品线也将大幅收缩。张在勋表示,将把现代在华产品从目前的13款降至8款,并把重心放在SUV和豪华品牌捷尼赛思上。数据显示,捷尼赛思去年在华销量仅1457辆。该品牌此前曾两度进入中国市场,均以失败告终。
不过,中国市场的不佳表现没有影响到现代汽车集团成为世界排名前三的头部汽车制造商。依靠性价比策略,现代汽车集团正在蚕食日系品牌在海外的市场份额。这也导致作为北京现代外方股东,现代汽车集团缺少动力投放更多资源以提振中国市场销量。
惠誉评级中国企业研究董事杨菁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表示,合资汽车公司在中国正面临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下行的双重挑战,在华市场份额较低的汽车制造商,缺乏动力参与到当前激烈的电动化竞争之中。
相较之下,德系品牌和日系品牌更愿意在中国市场有更多的战略调整。8月最新数据显示,韩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仅为1.28%,而德系和日系品牌市场份额分别高达20.16%和16.74%。
北京现代也在今年上海车展提出了电动化转型计划,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燃油车全面混动化,达成混动产品年产销30万辆规模。另外,北京现代将引入纯电品牌艾尼氪(IONIQ),2023年推出专属EV车型,未来三年投放4至5款纯电产品。
全球销量表现不错的纯电品牌艾尼氪能否在中国市场同样取得成绩,将取决于最终的产品定价和合资公司运营的策略及能力。
杨菁向界面新闻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特殊性。在供给关系上,海外电动车产业链仍不完备、产能处于有序扩张阶段,而国内已经处于“价格战”的激烈竞争中。
另一方面,海外电动化转型仍由传统品牌主导转型节奏和步伐,但是国内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已经对主导燃油车市场的合资品牌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威胁。
此次出售重庆工厂或有利于北京现代为下一步电动化转型筹备资金。杨菁认为,建造年份较久的闲置工厂通常处于市中心或相对较好的地理位置,出让这部分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资金回笼,为电动化转型和新车上市提供现金流支持。通常这也是地方政府帮助制造业企业渡过难关的方式之一。
伴随着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急剧萎缩,近两年不少汽车公司变卖工厂瘦身,“关停并转”在合资品牌领域不断上演。
2022年初,神龙汽车将二工厂卖给东风本田,产能由超百万辆缩减至66万辆;宝能汽车西安基地在今年8月挂牌出售,起始价达到6.1亿元;连续多月停产的广汽三菱长沙工厂也传将出售给同集团的广汽埃安。
另外,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在加速低端产能出清。今年6月底,已经倒下的造车新势力赛麟汽车旗下的如皋生产基地以26.18亿元价格成功拍卖。
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汽车制造商产能TOP20产能合计为3749万辆,占总量近九成,整体利用率却低于五成。其中,吉利、长城、上汽大众、长安福特、北京现代、悦达起亚等燃油车比重较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四成。
杨菁指出,行业产能过剩对新能源汽车也有较大的影响。今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同比大幅度扩张,动力电池等上游产业链近两年扩产步伐也在加快,但年初的超预期增速放缓,导致整体产业链在上半年进入去库存周期。
“对未来市场走向的预判、理性的产能建设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也都是新能源汽车公司需要补上的功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周姝祺,编辑:陈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