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是恒大最后一次信息刷屏吗?

或许是。噢,或许不是最后一次,可能是倒数第二次。恒大已经没有任何遮羞布了。前几天,朋友圈上涌现了关于许家印被抓的消息,简直铺天盖地。

连我平时看的体育页面也都被这些消息淹没了,确实有点夸张。再加上之前他的部下们逃走、被抓,公司连一份正经的公告都发不出来的时候,大概很多人都感到,恒大的末日近在眼前。

是的,尽管恒大的终局尚未正式宣布,但在大家心中,这家神奇的房地产巨头似乎已经落幕,留下了太多感慨和唏嘘。

那么,恒大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命运之轮从何时开始转动的呢? 我认为,要了解这一切,或许可以从这家企业的名字开始说起。



恒大之所以显得神奇,是因为在它没有问题的时候,它所做的一切都似乎合情合理,即使看起来有些不合理的事情,但只要存在,就似乎合情合理。

事实上,很难想象一家最初专注于二三四五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会在其发展历程中涉足新能源汽车、水务、粮油、保险、金融、足球、汽车等截然不同的领域,包括一些在房地产领域内的创新,从恒房通到房车宝,每次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后来似乎又逐渐消失。

实际上,很难理解恒大的扩张逻辑,但因为它一直没有出现问题,我们似乎也没有权利去质疑什么,毕竟人家是用自己的钱做的事情。

然而,现在我们看到恒大各个模块的困境,才恍然大悟,这家企业一直信奉着一个经营理念:做大而不倒。什么是做大而不倒? 只要我有2000亿的现金流在滚动,出现2000亿的问题很快就可以用明天的2000亿来解决。

只要我有十个产业板块并且都能够变现,那么同时2个板块出现问题也不是问题。

如果十个板块中有五个出现问题怎么办? 恒大的解决方法并不是解决这五个板块的问题,而是创造二十个板块,以更大的规模来覆盖所有漏洞。

因此,你可以看到,恒大的衍生创新板块关注的焦点不是能否做得成,而是两个维度:产业本身是否暴利以及产业是否能够在资本市场引起关注。



在这种逻辑下,我们可以理解恒大想要做的事情,例如水务是暴利的,金融可以带来高估值,做物业可以快速在股市套现,只要将这些概念转化为估值,潜在的问题似乎就不再是问题。

如果出现问题怎么办?没关系,可以入股、收购、挖人才,这些都是可行的方法。在这种逻辑下,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是通过扩大公司规模来掩盖问题。

因此,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恒大一直以来都要大力宣传其中的一个产业板块,无论成功与否,重要的是显得成功,因为只要看上去成功,就能给人希望,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自信。

就像一堆苹果,只要不全部变坏,这堆水果篮子依然可以拍出美丽的画面。恒大信奉的原则就是:企业的问题总会解决的,如果还没有解决,那就是企业还不够大。

然而,恒大也不是最近五年才成立的新公司,过去十多年来,恒大不止一次面临危机,包括当年的永续债危机,无数人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债务问题,最终都被恒大解决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是的,这是因为那个时代。

实际上,这种模式并不罕见,在过去20年的行业发展中,有太多企业因此崛起,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



我们是否曾想过,为什么恒大以前每一次的大幅降价都会成功,带来回报? 答案隐藏在恒大的一句口号中:开盘必特价,特价必升值。

这句话蕴含着时代的巨大红利,恒大每一次降价的成功并不在于降价本身,而在于降价后的升值。是的,时代的红利推动了房价的迅速上涨,使得恒大的降价看起来效果显著。

恒大的快速扩张依赖的是经济更快速的发展,因此即使问题出现,泡沫浮现,也总是被更快的经济发展所掩盖,三四线城市化以及棚改等大潮流也能消耗掉潜在的泡沫。

当然,这个时代背景也增加了无数创业者的信心,当时不仅仅是恒大,几乎整个房地产行业都认为:勇气胜过实力。

恒大创造的大规模特价销售模式后来被其他企业效仿,最终促成了碧桂园的森林城市等案例。在当时,大家都相信,只要有勇气,梦想就能实现。

而对于许家印来说,也许身在高位的人已经看不到时代的力量,后来他几乎将所有板块和模块都采用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

很显然,房地产的规则并不适用于其他行业,而房地产本身,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特别是恒大布局的三四线城市,整个资产变现的能力更加不足,这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另一方面,令恒大始料未及的是,除了这一切,他们还面临全面的金融紧缩。

恒大自己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2021年,他们提出了降低负债的口号:2021年6月30日将净负债率降至100%以下;2021年12月31日现金短债比达到1以上;2022年12月31日将资产负债率降至70%以下。

然而,所有这些计划并没有如预期般顺利,因为房产无法变现,所以它们全部都成了负债。换句话说,恒大无法通过出售房产来偿还债务。

因此,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套,无论是借债、融资还是上市,都是通过扩大规模来强行压制当前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恒大一直传出有关恒大汽车的消息,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模式。然而,这一计划也没有成功,因为在2017年,恒大已经埋下了另一个隐患。

要说隐患,我们需要从2017年开始说起。2017年的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最后也是最高潮的狂欢,恒大在2016年成为中国房企销售额榜首。

站在风口之上的恒大也看到了绿地借壳金丰投资A股上市的故事,所以2017年,恒大推动重组深深房。



为了推动重组,2017年的恒大地产引入了三轮战略投资,投资者合计投入1300亿资本金,占恒大36.54%的股权。这一系列战略投资,直接提高了恒大的估值,使其超过了4000亿。

当然,这并非毫无代价,所有这些战略投资都是基于对恒大借壳上市的看好而来的。曾经的对赌协议明确规定,如果在2021年1月31日之前未完成重组,那么恒大有回购股权的义务。

因此,或许你可以理解之后恒大一路奔波的故事。一方面,他们试图上市以解套,另一方面,他们需要确保自己具备随时套利的可能性,以支付可能随时到来的债务。

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扩张、打折和投资,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然后到了2020年9月,对赌协议的期限即将到来,监管部门仍未批准恒大重组深深房,于是恒大采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举措:债务转股。

最初的投资者在恒大的斡旋下,取消了回购权益,投资额全部转化为股份。这个典型案例确实反映了恒大的辗转腾挪能力,债务得以解决的同时,他们还能与股东一同合影,以增强舆论信心。



然而,这背后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债务转股使恒大失去了在资本市场的信用。

协议可以随时取消,承诺的回购也可以不兑现,这种信用基础,谁还会愿意继续借钱给他们呢? 要知道大而不倒的企业最需要的就是信用,靠不断扩大规模来获得更高的信用,以推动未来发展。

本来是10个问题,恒大手上有9个茶壶,虽然有些困难,但总能够掩盖问题,但是债务转股后,恒大只剩下5个茶壶,带来了4个新问题。信用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恒大失去了辗转腾挪的能力,因此当2021年恒大出现问题时,想要借钱或融资来解决问题已经失去了可能性。04

如今,大而不倒的企业已经面临严重危机。在商品市场上,恒大的房产失去了变现能力,没有人愿意购买他们的房产。而在资本市场上,恒大的企业也失去了信用,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们。这是一条走投无路的路。

此时,恒大只能寻找一种方法,尽可能出售一些资产,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他们出售了嘉凯城、恒腾网络、恒大冰泉、盛京资本等股权,获得了160亿的资金,同时还考虑出售恒大汽车和恒大物业等资产。

他们正在尽一切努力套现。然而,我们都知道,靠卖掉资产无法解决恒大的问题,这只能是暂时缓解问题的方法。另外,这次信用危机是从内部开始的,因为恒大理财爆发了。



这次恒大理财的危机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是恒大内部员工。当恒大决定将理财产品卖给员工时,这表明该公司已经放弃了最后的希望。这也让恒大员工开始感到不安。

关于购房者要求退房的故事,也只是故事,因为在那个时候,恒大内部几乎没有人相信许家印的承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为恒大努力。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关于恒大的广告投放。

恒大一直以豪爽著称,每年都有巨额广告投放预算。恒大最后一次大规模广告投放是在2020年下半年,当时他们也找到了我,希望我解读恒大财务报告,展示公司非常健康的状态。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疑惑,因为这个选题看上去不合理,于是拒绝了甲方的合作申请,但很快我看到了大量同行的广告宣传和传播。

后来大家都知道,恒大的真实情况并不像宣传得那么好,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

后来,我询问了一位恒大内部的合作伙伴,他们有点尴尬地说,实际上,恒大在2020年的广告投放,并没有支付的计划,因为公司已经没有现金流了。



不管怎么说,既然已经付不出钱,不如最后一搏,再次炒作一下,也许可以找到救援措施。

但无论如何,他们仍然希望最后一次释放积极信息。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它反映了恒大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恒大的故事融合了许多元素。恒大的未来可能已经无关紧要,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敬畏。要敬畏行业,敬畏周期,敬畏客户。

这些话听起来可能是空洞的,但有时候它们能救命。我们所看到的恒大实际上在2020年就已经破产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尸体腐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