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把这个经历发到网上,没想到收获了不少共鸣,有不少年轻人开始选择学历低配,用低一级的学历找工作。这不失为一种策略,正如有年轻人所说“之前用本科学历去投人事、行政岗位都没人搭理,现在反而比以前有更多回复,关键是工资都差不多”,学历低配其实就是告诉用人单位自己“预期不高”,反倒收获了奇效。
即使以上叙述均无差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错觉。毕竟,相对而言对学历要求低的岗位更多,匹配程度自然更高。而且,学历低配的结果,只能是找一些需要知识含量不高,或稳定性、积累性较弱的工作,这种工作社会需求量大,恐怕很难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工作”。
但职业无贵贱,人们选择不同的地方进行职业起步都是可以的,所谓身段、架子在现实的职场没有太大意义。年轻人平和地接受这些,并不断调整自己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这也是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是成长路上宝贵的一课。
可是无论如何,学历低配是个值得注意的信号,这表明教育供给和人才需求存在某种失衡,不少高学历人才没法匹配到合适的岗位。就以本科生为例,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本科生的处境最为尴尬:对学历门槛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往往不如硕博生吃香;对实际操作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又没有大专生那么技能对口。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把最高学历改成高中的原因。
本科教育其实已经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基点,也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供给门类,他们的求职状况如何,其实就是劳动就业状况的晴雨表,是见微知著的一个窗口。
所以,如果在大量本科毕业生中确实存在低配学历的现象,人们就应该从多个角度反思原因。比如大学教育本身的问题,其教授的知识和市场存在脱节,以至于学历教育无法和就业市场形成紧密的关联。再如当前的产业结构可能存在某些短板,知识密集型的岗位供给不足,就业市场上充斥着“高中就够”的工作。那么自然地,本科或更高学历的人才找工作也就容易四处碰壁。
其实这两者是有可能交织存在。所以,公共政策的发力也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当从教育层面推进,比如提升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引导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历教育,破除“唯学历论”的传统思维。另一方面则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科技产业等,创造知识密集型岗位,让高学历人才轻松找到去处,他们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学历低配了。
学历低配对于个人来说是个应急、务实的办法,社会应当抱以理解与支持;但对于就业形势、经济发展的大局来说,它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无论如何“低配”总归是某种浪费,是教育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标志,社会各界应当认真研判,并努力探求解决之道。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