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财经报道,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核子基因”)创始人,“核酸大王”张核子早已将目标瞄准向预制菜行业。
“核酸大王”张核子布局预制菜
根据报道,与张核子涉足预制菜赛道相关联的公司为武汉核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工商显示,武汉核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22日,核子基因成员,注册资本500万,法定代表人为廖磊。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由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百分百控股,而深圳市核子基因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张核子。
武汉核子农业注册地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道东湖高新国际健康城11栋,与武汉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一致,而该公司同样是核子基因的全资子公司。
经营范围方面,武汉核子农业科技涉及谷物种植,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食用农产品初加工等业务。
记者查询发现,今年8月7日,武汉核子农业科技申请注册了一则名为“九谷益圣”的商标,分类为“方便食品”,商品主要包括方便米饭、米粉、由米制成的冻干食品、以谷物为主的零食小吃、食物制作用生米糊、食用芳香剂等。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方便米饭、冻干食品等产品正隶属于预制菜的范畴,目前,商标仍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记者了解到,整个预制菜产业链分为,以生产基础农产品为主的上游预制菜原材料提供商,中游的预制菜生产商,下游的预制菜销售渠道。
可以看到的是,从农产品生产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张核子欲通过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打造一套完整的预制菜上下游产业链。
核子基因又踏上风口?
据核子基因官网,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基因技术研发、市场应用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型企业。
深圳核子基因总部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浩 摄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在2018年3月名为《超越》的央视访谈节目上,张核子介绍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其父亲是理工科的中学教师,给张氏三兄弟分别取名核子、电子、原子。
核子基因官网截图
“核子基因集团”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详细讲述了张核子和公司的发展轨迹:1990年,张核子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DNA鉴定,毕业后他以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方式,来到深圳市公安局工作,并筹办中国最早的DNA鉴定中心。后来张核子离开公安局开始自主创业,在2000年成立深圳市红石别墅装饰公司(现名:深圳市红石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后于2018年退出股东名录。张核子还跨入房地产顾问、经纪领域,和巴颖共同创建了深圳市红石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不过公司已经注销。
2012年,张核子创办了深圳核子基因。企查查显示,公司前两大股东张核子、巴颖分别持股64.7351%、12.1378%;公司注册资本为3707万元,对外投资了64家公司。
那么,一家高新科技型企业为何看上了预制菜产业呢?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升至万亿元级别。目前,多地已积极布局预制菜产业发展新模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有6.4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9月22日消息,近日,记者就“预制菜进校园”采访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这位负责人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十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广大家长期望孩子在学校吃得既绿色安全又营养健康。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据新华社,业内人士表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也是个新鲜事物,其安全程度并不一定比小作坊制作的食品低。张春晖说,预制菜的优势之一是实现快速供餐,“比如一个学校几千人,如果完全自己采购食材、制作餐食,得需要多少厨师?”
而不少家长的共识是,在孩子饭菜方面,效率和成本不应作为第一考量。相较社会上的普通餐饮,校园餐食更应注重安全、营养、卫生。
当“核酸巨头”转型做预制菜
我是支持预制菜的。
作为凤凰网风声栏目的特约编辑,我还编发了刘远举老师肯定预制菜的文章,导致他被几千上万人攻击。和做餐饮的朋友聊天,他们反对预制菜,但是也承认,预制菜来势汹汹,因为“更便宜”,会对餐饮行业造成很大冲击。以后,或许到餐厅吃厨师做的菜会更贵。这就是预制菜在“逻辑”或者“理论”上的趋势:大规模、可复制、可监管,餐饮逐渐迈向“食品工业”。
但是现实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早上看到新闻,过去几年靠做核酸赚了大钱的一个公司,已经“提前布局”,5月注册了新公司,转型做预制菜了。
这就是“中国预制菜”的问题所在。
如果盒马、山姆、711、麦当劳这样的企业搞预制菜,我可以连续直播一个月吃预制菜。2019年在日本访学的时候,我平均每天有一顿是在711或者全家解决的。
但是在中国为学校提供预制菜的企业,极大概率不是这些品牌,而是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企业,直到有一天他们出了大事,你才会想起来去查询一下,这家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一个过去搞核酸检测的机构,为什么会转型做预制菜?他们的优势在哪里?是行业的沉淀和积累,还是为孩子做饭的责任心?
原因只有两个:这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不仅是机构预测的“万亿赛道”,还可能和国家政策支持有关;第二,他们有信心在教育部门的“竞标”中中标,这方面他们要比711或者麦当劳厉害得多,后者只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其实不只是预制菜,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去几年,人们发现,经济领域中最大的“甲方”是政府或各领域、各部门下面的“国企”,在这些甲方周围,生存着一些特别的“乙方”。
这些企业,并不会真正扎根于某个行业深耕很多年,而是专注研究政策和关系,及时调整“赛道”,他们总是能发现机会,及时获得“资质”,并且顺利拿下各种“竞标”。很多时候,他们拿下的业务不得不转包出去,因为真正做事并不是他们擅长的。
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打交道,有时候成为权力的延伸或者“一部分”。
核酸和预制菜这两个行业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弹,这是因为“权力”已经侵入人的身体,反对这样的侵入,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其他各行各业的类似行为,人们早已习惯,因为这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朋友平常愤世嫉俗,但是仔细思考,发现自己也在做“转包”的业务。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现在回头看,过去三年大家做了多少无谓的核酸啊,伸着脖子,张开嘴,发出“啊”的声音,这是一种屈辱的回忆。这可能也是这次预制菜进校园引起反弹的一个原因:人们可以自己忍受这种屈辱,但是不想再让孩子受害。保护下一代,是中国人几个核心共识之一。
食堂不一定保险;妈妈做的菜也会有头发掉进去,但是人们知道,“妈妈的菜”是安全感的来源;食堂远了一点,但是仍然是“人”在做。而做核酸的转型做预制菜,则有一套复杂的程序设置,让他们逃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