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第三城”,朝着跻身国家级都市圈再进一步。
据《大众日报》报道,9月18日上午,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
一般来说,省级获批的下一步就是争取国家级批复。对于这一里程碑事件,山东全省期盼已久。
自2019年以来,全国至少已有9个国家级都市圈先后获批,作为全国第三经济大省、第二人口大省的山东仍未破零,显然“坐不住”。
为此,山东省级层面近年密集出台政策,统筹推进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发展,并给予大力支持。今年初,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点名“争取济南、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紧迫感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开报道并未提及济南都市圈,或许意味着省内经济龙头青岛已先于省会城市济南获得省级批复,有望在全国非省会城市中率先拿下国家级都市圈“入场券”。
不过,眼下赛程未到终点,济青两地谁能先一步跻身“国家队”尚无定论。而另一边,作为北方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有力竞争者的郑州,同样“虎视眈眈”。
筹谋多年,青岛都市圈距离“国家级”还有多远?
一、抢先一步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位列5个“发展壮大”的城市群首位,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内核,山东亦理当走在前列。
然而,眼看江苏、福建、四川、浙江等兄弟省份相继获批国家级都市圈,坐拥两个特大城市的山东却依然“挂零”。
“各地都在加紧‘画圈’,抢抓先发优势,济南、青岛都市圈在省级层面规划的研究制定显得尤为迫切,急需提上日程。”当地媒体曾如是直言。
对此,当地官方其实谋划已久。
从山东确定的“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来看:
一群,即高质量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涵盖全省16市;
两心,即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市。围绕两个中心城市,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规划建设济南、青岛都市圈;
三圈,即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
山东省区域和城镇协调布局图 图片来源:《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通过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经济圈、经济圈支撑城市群的空间动力机制十分明晰。
在都市圈方面,早在2017年,山东省政府批复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就明确提出发展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
其中,济南都市圈重点突出省会城市优势,强化与周边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等城市同城化发展,建设成为半岛城市群向中西部拓展腹地的枢纽区域;青岛都市圈重点发展蓝色经济,协同潍坊等城市一体发展,建设陆海统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
紧接着,省级层面的支持政策接踵而至,济南、青岛纷纷按下都市圈建设发展的“快进键”。
直到今年初,与以往多为并列出现不同,相关文件中对于两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表述出现变化。
1月3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公布,其中先后提到:“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
一个“编制实施”,一个“出台”,细微差别背后,两者推进步调从中可窥一二。
换句话说,从省级层面同步扶持,到如今青岛都市圈先一步获得省级批准,实则有迹可循。
那么,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目前进展如何?
9月20日,济南市“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一场最新透露,要“加快编制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由此来看,其获批出台预计还需时日。
二、何以先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获批的9个国家级都市圈中,除重庆外,其余8个均为省会都市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研究员陈宪曾分析,尽管目前省会都市圈是都市圈的主体,随后,计划单列市以及部分处于省域边界的大城市等,也将陆续推出都市圈发展规划。
此番青岛都市圈率先迈出关键一步,便是例证之一。
进一步看,山东省内“双子星”格局存在已久,近年“强省会”与“强龙头”战略支持力度亦不分伯仲,为什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能先行获批?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就中心城市而言,青岛的经济和人口实力毋庸置疑。
作为山东省内经济“一哥”,青岛2022年GDP为14920.75亿元,位列全国第13位,稳居“北方第三城”、仅次于北京和天津;同年常住人口1034.21万人,是山东省内唯二的千万人口城市,也是人口增量最高、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
不仅如此,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尤其强调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从公开报道看,历史上“同宗同源”的青岛和潍坊,早在2007年就拉开“青潍一体化发展”大幕。2020年,青潍双方签署《推进城市全面合作加快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建设区域发展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胶州、高密、诸城等支点也加快了对接联动步伐。
今年初,诸城、高密先后在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上释放重磅信号,诸城提出“要在全方位对接融入青岛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融青’战略”,高密则明确深入实施“借势青岛、融圈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日照五莲县、烟台莱州市等地亦与青岛频频“牵手”互动,融合发展不断加速。
尤其是今年8月,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潍坊市政府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并签署三项协议,从交通、物流、产业合作等方面切实推进一体化,被视为青岛都市圈建设的一次实质性突破。
三、“胜负”未定
尽管省内多地“融青”意愿强烈,但就以往都市圈获批经验而言,青岛都市圈范围或仍逃不过“瘦身”宿命。
在当地各级相关规划中,青岛都市圈范围也曾经历调整。
根据2017年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青岛都市圈包括青岛、潍坊2市和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为“1+3”规划格局。
2021年公布的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则提出,建设现代化青岛都市圈,推进青岛、潍坊、日照和烟台海阳、莱阳等率先同城化发展,日照被纳入其中。
2022年5月,青岛市发改委在答复网友提问时表示,根据国家和省工作部署,青岛起草上报了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初步考虑已将莱州、日照纳入青岛都市圈范围,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
山东省都市圈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需要指出的是,仅以青岛、潍坊2市和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测算,其陆域面积就达到3.1万平方公里,已经超出此前国家发改委提出的“2万多平方公里”都市圈范围。由此来看,最终获批“入圈”的城市,大概率会在上述成员中有所缩减。
此外,有观点指出,目前济南、青岛都市圈谁能先一步跻身“国家队”尚无定论,济南都市圈后发赶超不无可能。如今的青岛都市圈,仍需在打造“一小时通勤圈”、产业协同等领域加速补齐短板。
“构建都市圈、经济圈、城市群有两个底层逻辑:行政逻辑和市场逻辑。”在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雷仲敏看来,“在这两种逻辑上,胶东一体化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行政逻辑层面,推动经济圈发展需要建设包括生态环境、交通、水利、通讯等,但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实现人的一体化。青岛媒体曾分析直指:“迄今为止,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都没有放开户籍。”
在产业方面,青岛、潍坊、日照等胶东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亦存在已久,亟待破局。
眼下,全国GDP十强省份中,已有6省获批国家级都市圈。其中仅有的两个北方省份——山东和河南均在全力“破零”。在与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强手竞逐中,青岛又能否如愿拿下北方第三个“国家队”名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