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病夫”这个颇具侮辱性的标签源自19世纪,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被认为是欧洲大陆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地区,因此被称为“欧洲病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但“欧洲病夫”却没有消失,虽然欧洲的南欧、东欧、中欧的经济、社会都出现过问题,但很少被贴上这个标签,而西欧的德国和英国最多被提及,每隔几十年就会被冠上这个标签,俨然一对难兄难弟。



一战后的德国经济陷入泥潭,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因此当时的德国被当成了“欧洲病夫”,就像现在的德国一样。1960年代和70年代,英镑贬值,经济下滑,各行各业动荡,罢工起彼伏,就像现在的英国一样。

2019年之后,英国反复被媒体称为“欧洲病夫”。今年德国也没逃得了,被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再次贴上了“欧洲病夫”的标签,还把德国政府批评了一番。



德国总理朔尔茨刚刚摆脱“独眼龙”的惨象,又被讽刺治国无方,即便骨头很软,他也吞不下这口气。

当地时间9月16日,朔尔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辩解称,虽然德国的经济增长放缓,但德国并没有处于危机中,德国不该得到“欧洲病夫”的绰号。

朔尔茨称那家“盎格鲁-撒克逊报纸”(他指的是《经济学人》)不喜欢看到“德国对无休止的债务不着迷”。



这位德国总理语气很重地说:“那篇文章基本上就是建议每年多借1000亿欧元到2000亿欧元的债务。但是我说:不可能!陷入无休止的债务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会引发新的问题”。

德国不是美国,美国能够无休无止地提高美债,那是有美元、金融、军事霸权撑着,在这些霸权没彻底坍塌之前,美国怎么玩都行,虽然美国是债务人,但宛如债权人,无理霸道得很。可即便如此,美债问题也已经成了美国的定时炸弹。



《经济学人》8月发布的一篇文章反讽道:德国又成了“欧洲病夫”吧?文章称,德国经济增长放缓,德国政府缺缺自鸣得意,官僚保守主义盛行,文章呼吁德国赶紧进行改革,增加对商业发展和基建的投资。

投资需要什么?需要钱呗。德国政府上哪里搞钱?借呗。



其实,《经济学人》提出的那些问题英国也存在,而且英国的罢工要远比德国频繁,从去年12月到现在,就没停止过!而且,英国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移民问题、政治问题都比德国严重多了。

但是,英国的那些问题从2019年到现在就没好转过,而德国则是在2022年俄乌冲突、附庸美国搞大国对抗之后才急转直下,这反倒更引媒体关注。



2022年,德国经济好歹最后也弄了个1.8%的正增长,当然这与前一年经济基数很低有很大的关系(疫情影响的嘛)。

到了2023年,德国经济就开始了下行路,第一季度跌0.1%(同比去年同期),第二季度跌0.2%。欧洲委员会9月11日最新的经济预测显示,2023年全年,德国经济预计下滑0.4%。

德国经济之所以从正增长搞成负增长,只能怪现在的德国政府丢了膝盖骨,不好好与友好国家搞合作,偏要跟着黑老大搞对立,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不过,人家朔尔茨的嘴硬得很。他将德国经济的萎靡归结于出口市场需求疲软,还特别把出口减少的原因甩锅给了东方巨龙。

实际怎么回事儿,大家大概也都清楚:德国经济过去能快速腾飞,关键在于德国制造成本低,而成本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供应的能源:量大管饱、物美价廉。



德国为了乌克兰、为了美国,硬是丢了俄罗斯能源,对俄罗斯搞起了制裁,跟俄罗斯搞起了硬脱钩。

其实,德国政府那种怨天尤人的毛病,日、韩国政府也有。就比如,日韩在公布出口数据时,从来不会承认出口下降的原因是它们非要跟着美国搞芯片出口限制,硬是丢了本来需求巨大、友好合作的市场,反而狡辩说人家市场(东方巨龙)需求疲软。

果然是臭味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