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与歼-20在中国空军发展史上拥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两款飞机的发展历程贯穿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航空技术从开启最初的现代化发展到最后领跑全球的过程,这种反差在歼-10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歼-10项目最初,中国刚结束了建国之后长期的全方位封锁不到十年,这十年时间是新中国军事工业的第三次腾飞。

但是由于经费的限制,技术并没有大范围的转换出产品,在歼-10原型机首飞的1998年,当时国内实际上连配套的机载火控雷达与空空导弹都拿不出一套来。



90年代确实引进了俄罗斯的苏-27以及其配套武器,只不过同样是经费限制,国内并没有建立苏-27配套武器的生产线。

而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装备是80年代引进生产线的以色列怪蛇-3空空导弹(国内编号霹雳-8),这是一种被动红外制导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

在当时性能并不落后,但距离第一梯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为歼-10开发的雷达还在开发阶段。

一套是“和平珍珠”项目之前国内立项并且制造出原型机的1471脉冲多普勒体制雷达。

另一套则是在和平珍珠基础上,采用了部分美国技术,与F-16A使用的AN/APG-66雷达有一定关系的1472雷达,预期将配套使用意大利Aspide空空导弹的国产型号霹雳-11。

无论最终雷达水平如何,虽然全新设计的歼-10飞行性能出色,但受限于导弹性能过于羸弱。

霹雳-11本质上是美军第二代麻雀导弹的发展型号,是在AIM-7E基础上发展来拥有更优秀的导引头。

但并没有更换当时已经广泛使用的二级推力火箭发动机,性能上与越战后期美军使用的麻雀导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歼-10基本型的对空截击作战效能将只能达到略强于美军F-4J战斗机的水平(1970年代的美海军重型战斗机),就更不要碰瓷美军的F-16了。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还是经费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军工水平并不差,甚至在一些中国军工的传统优势领域。

比如说航空技术上已经开始赶超俄罗斯了,但经费过于有限,导致军工业只能在少数领域获得突破,结果就是飞机有了(歼-10),但是导弹和雷达都没跟上。



歼-10预生产型入列服役是在2003年底、2004年春,这个时间点上是国产新雷达、新导弹问世的重要时间点。

在这些新装备的补强下,服役型号的歼-10A相比原型机阶段,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1473雷达在性能上超越了APG66这个解放军80年代规划的重要标杆。

在对空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上达到了与同期美军F-16装备的AN/APG-68V5相似的水平,虽然预期装备的霹雳-12空空导弹装备数量很少,但是改进后的霹雳-11射程提高,歼-10A的对空作战效能已经非常接近F-16C。



歼-10的第二个大规模生产服役的型号是歼-10C(歼10B并未批量生产),装备了全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航电系统也大幅升级,机体结构上略有修改。

除去显而易见的进气道改进以外,还有对内部机体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内置较为先进的电子战系统。

这一系列改进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在今年的中巴联合军演中,巴基斯坦方面很多以前针对歼-10A与歼-11的战术。

比如说编队紧密飞行在雷达屏幕上伪装成一架飞机,这样的战术在对抗歼-10C的时候就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了,除了中型机在载弹量与滞空时间上的天然劣势以外,歼-10C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苏-35。

但实际上歼-10C也完全算不上堆料高端产品,它本质上是2020年代中国空军使用具有高性价比的成熟技术打造的一款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高性价比产品,它最大的意义不是说自身又多么先进,而是在它之上中国军工还有更出色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