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力量的象征

中国在军事和战略方面的持续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海军和航母方面。

中国的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交付海军,标志着中国海军从一个主要侧重于近海防御的军队转变为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

这一点在南海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全球主要的航运通道之一,同时也是多个国家争夺的热点地区。

在中国没有航母的时代,陆基空军的优势虽然数字上压倒性,但是由于地理限制和作战范围的瓶颈,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这一点在处理南海等海域争端时尤为明显。

南海海域距离中国大陆相对较远,陆基飞机要到达那里并执行任务会面临燃油和续航的问题。更不用说,在没有本土机场支持的情况下,机动性和反应速度都会大打折扣。



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在这样的背景下,航母的出现就像一块垫脚石,让中国海军和空军的战略深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明显的扩展。

举个实际的例子,假设在南海有紧张局势发生,航母编队可以迅速调动至敏感区域,其上搭载的舰载战斗机和预警机可以在数十分钟内到达预定位置,执行侦查、巡逻或实战任务。

与之对比,如果只依靠陆基飞机和导弹,那么至少需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做出反应,而且很难做到精确打击和有效威慑。

另外,航母的加入不仅改变了局部战场的态势,更改变整个区域的战略平衡。

从理论上分析,航母的存在使得中国可以更容易地对南海进行 “反介入/区域拒止”战术。

就拿越南来说,越南空军拥有一定规模的战机队伍,包括苏-30、苏-27和米格-29等。但是这与中国航母编队搭载的高性能战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航母编队通常会配备多层次的防御系统,从远程到近程,形成一个立体的防空网。这样一来,越南的战机要想突破中国的防空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别说,航母编队并不仅仅具备防御能力。如果需要,它还能对越南的陆基设施进行有效打击。



2018年俄罗斯基于克里米亚在黑海「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示意图

因此,拥有航母后,不仅提升了中国军队的综合战力,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在处理南海等海域争端时有了更多的战术选择和战略空间。

这增加了中国在相关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周边国家与中国互动的态势和心理预期。

对东南亚诸国产生的政治压力

军事力量的增强也最终会转化为政治压力。有了航母之后,不仅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也会感到压力倍增。以前可能还敢于和中国硬碰硬,现在则更多地采取了谨慎和低调的态度。

以菲律宾为例,该国在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中胜诉,原本有机会成为与中国对立的一方。但实际上,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明显转向与北京建立更友好的关系。

他多次访问中国,力求增强两国在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合作。这一变化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或投资吸引,更多地是由于对中国军事能力,特别是航母打击能力的重新评估。

换句话说,中国通过展示其军事硬实力,成功地改变了菲律宾等国的政治计算。



杜特尔特访华


马来西亚也是。尽管该国与中国在南海存在一定的主权争端,但近年来,马来西亚明显倾向于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马来西亚总理在国际场合更多地强调与中国的历史友谊,而避免点名南海争端。

这一变化与中国航母的部署,以及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有着直接关系。

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马来西亚显然不愿与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的中国发生冲突。

越南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虽然该国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但近年来越南似乎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

越南减少了与美国和其他外部势力的军事合作,更多地寻求与中国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这样的变化可能也是受到了中国航母和其他高端军事装备逐步部署的影响。

在几年前,已故的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曾言:“尊严存在于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而如今,随着我国海军实力的不断增强,南海上的真理就存在于我军的航母打击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