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20将在印度召开,在印度发给各国的G20邀请函里,却藏着另一个猫腻。
邀请函里居然写着“巴拉特”(Bharat)总统,而非“印度”总统
“印度”这个国名不存在了,改成了“巴拉特”,也叫做“婆罗多”
巴拉特“Bharat”这个词是梵语,意思是“寻找光明之人”,最早出现在古印度史诗《摩可婆罗多》里
好好的“印度”叫了那么多年,为什么突然改名字了呢?
这背后是随着印度国力崛起,而不断在沸腾的印度民族主义作祟。
任何一个国家一旦国力由弱转强,就会不由自主的变得飘飘然起来,然后就会出现激昂的民族主义复兴
印度现在的执政党,也就是莫迪的那个党“印度人民党”(BJP)是一个充满着浓重“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
印度人民党的内部文件,早就把“印度”这个国名替换成了“巴拉特”
因为在他们看来“印度”(INDIA)这个国名带有屈辱的意味,因为它是由英国殖民者引入的,是奴隶制的象征
印度曾被英国殖民200年,1947年才独立,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叫起“印度”就会联想到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而如果改名叫“巴拉特”,那大家就不容易联想到那段殖民史,想到的就是一个更古老文明的国家
讲到底这是自卑心态和民族主义作祟,但在这背后则是一个更为激进化的意识形态的展现。
印度著名网红名嘴则在网上说:“巴拉特共和国,我们的文明正在勇敢的迈向‘阿姆里特卡尔’,对此我感到高兴和自豪”
“阿姆里特卡尔”,是印度占星学里的词,意思是“打开永恒快乐之门的重要时刻”
翻成大白话就是:“巴拉特共和国啊,我们的文明正勇敢的迈向永恒快乐之门,我为此感到高兴与自豪。”
这鼓吹的还是“印度教”那一套,呼吁印度人支持莫迪的政党,信莫迪政党,印度就将迈向永恒的快乐之门。
莫迪和其政党,试图将政党与宗教深度捆绑,进一步贴近“神权政治”,通过人、党、神的三者结合,赋予莫迪更大的权力。
而在印度人看来,今年“迈向永恒快乐之门”似乎从三件事上得以映照,这三件可以说是代表国力蒸蒸日上的大事:
第一,印度GDP超越英国,升到世界第五
第二,印度登月
第三,印度举办G20
莫迪说这一桩桩祥瑞的大事,都预示着印度迈向未来的快乐之门已经打开,印度已经崛起。
而为了配合印度崛起,不让不和谐的东西破坏了印度的崛起荣光,莫迪正大举消灭两样东西
一样是耻辱的历史,一样是其他信仰
上面提到通过美化和改名等方式,来淡化印度屈辱史的印象,比如城市改名,国家改名等。
而消灭其他信仰,则做的更为激烈。
印度内部信仰,以印度教占绝对多数
印度80%人口信印度教,15%信伊斯兰教,但由于印度总人口超过14亿,所以就算只有15%的穆斯林,那穆斯林人数也超过2亿
如果再加上其他少数宗教,那么印度整体少数宗教人数,会接近3亿。
这是一场3亿对11亿的“内部宗教战争”。
在莫迪这类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眼中,印度是属于印度教的印度,而不是其他什么宗教的印度
所以消灭其他信仰对于印度的玷污,还印度一片纯净始终是莫迪及其印度人民党在走的方向。
莫迪对于印度穆斯林的“清洗”从来不是什么新闻,在他还在地方上当“省长”的时候就因为迫害穆斯林在国际上出了名,还被美国禁止入境
等莫迪当上总理后,变本加厉进行国内“清洗”,炒作印度教民族主义,修改法律通过“排穆斯林”公民法,进一步压缩国内穆斯林势力。
印度这《新法》直接剥夺了国内上千万穆斯林的公民身份,这些穆斯林不被承认是印度人,也不享有任何国民权力
将穆斯林清除出印度,这直接引爆了穆斯林的愤怒
但在另一边,莫迪每次对于穆斯林的打压,都受到印度教徒一片叫好,他的支持度也噌噌噌往上升
而把“印度”这国名改成“巴拉特(Bharat)”,也进一步预示着“巴拉特”是属于印度教徒的国家,而非其他什么宗教
改名、消灭屈辱史,清洗其他宗教,这些是好事吗?
骄傲、自大、封闭,是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弊病,更何况印度还没多强盛,就已经开始玩起“骄傲、自大和封闭了”。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针对莫迪改国名、清洗宗教等种种民族主义行径就犀利指出:《印度,难以成为一个强国》
文章指出:“莫迪将在9月9号G20峰会上,向世界各国隆重介绍成功的印度模式和发展经验,作为其他国家发展的借鉴模板。”
印度是要多飘,才敢向世界推出“印度模式”呢?有哪个国家真会借鉴印度模式呢?
就在G20要召开的这两天,印度东北的“曼尼普尔邦”正发生严重的内部冲突,俨然就是要来一个小内战的架势。
这是一个邦内两种信仰的冲突,暴徒焚烧200多个异教徒村庄,炸毁350多座“异教徒”的朝圣场所,造成上千人死亡,近十万人无家可归
如此严重的宗教冲突,莫迪的表现是什么呢?
是“轻轻拿起,轻轻放下”。
莫迪调动军队去维持该地区秩序,但由于军人也大多是印度教徒,他们对于印度教徒犯下的宗教暴行也视而不见。
莫迪的纵容,是造成印度教徒敢去清洗其他宗教,不管是穆斯林也好,基督徒也好的主要原因。
而在过去,这种受到政府认可的“宗教清洗”行动,一定会受到西方的全面谴责和制裁
十几年前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煽动清洗穆斯林冲突,美国就立刻制裁莫迪
今天的情形更甚当年,可西方却没任何反应,只因为现在的印度是美国要拉拢来对付中国的“朋友”。
在莫迪从省长到总理的这几十年路上,印度教民族主义积累了比过去更强大的力量。
莫迪煽动的信徒们变得更暴力,眼里更容不得沙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变成了“印度教至上主义者”
就像美国有白人至上主义者一样,印度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印度教至上主义者。
这些至上主义者,不光要摧毁其他宗教场所,更要肉体消灭其他信仰人士。
从更长远看,印度人民党是要建立一个由印度教徒控制一切的印度。
内部的宗教清洗,引发暴力和内战,进而引发大规模骚乱,阻碍地方发展,引起投资者惧怕,损害经济。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依靠印度教民族主义莫迪可以增加其支持度和统治力
但同时民族主义“煽动容易平息难”,这股风一旦吹起来了就会快速蔓延和激进化,由民族主义变成民粹主义,由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变成印度教至上主义者
印度还有近三亿的其他信仰人口,对这些人的不断压迫和消灭,无疑是在给未来印度内战埋下一个又一个火种
更别忘了印度周边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是穆斯林大国,印度内部一旦发生宗教内战,那巴基斯坦又怎么会对穆斯林兄弟袖手旁观呢?
不断煽动民族主义,纵容内部冲突,是印度未来可能爆发内战的最大隐忧,也是印度难以成为一个真正强国的内部原因
莫迪搞了个大新闻!印度将更改国名为“巴拉特”,网友炸锅了:中国会答应跟着改吗?
昨天晚上,大伊万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了一则相当炸裂的消息。根据环球网援引多家印度媒体的报道,印度总理莫迪老仙这几天正在寻摸着,要给印度改名儿了。据称,莫迪老仙准备在9月18日到22日举行的印度议会特别会议上提出一项动议,动议的主要内容是将印度的国名从“India”更名为“Bharat”(“巴拉特”)。消息一出,外界一片哗然,不少印度邦行政长官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坚决响应莫迪老仙的号召,对印度国名更名一事表示支持。甚至在即将开幕的G20峰会上,印度总统向各国领导人发出的晚宴邀请函,已经堂而皇之地写上了“The President of Bharat”。看来,莫迪老仙这次不给印度改名成功是不会罢休了。那么,好端端的“印度”怎么就变成了“巴拉特”(“婆罗多”),莫迪“老仙”这又是唱的哪出啊非要给印度改名,他改名的话我们能不能认?要不要把目前所有的地图和官方文件,以及出版的书籍中涉及“印度”的部分变成“巴拉特”?以后咱们再谈到中印关系的时候,是不是要改成“中巴关系”,或者“中婆关系”呢?古印度称呼的来源大伊万倒是认真地查了一下资料(毕竟咱之前也没认真研究过印度古国名的由来),古印度地方的称呼有两个源流,两个源流都是从古梵语中传出来的:其一是“Sindhu”(सिन्धु)。在古印度中,“Sindhu”往往被作为印度河的代称,作为上游的旁遮普和下游的信德地区的代称。但是,这个语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歧义:首先是古代波斯雅利安人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入侵,在波斯帝国入侵印度之后,由于古波斯语和古梵语在发音方面存在差异,被先后讹变为古波斯语“Hindu”(拉丁转写)、古希腊语“Ἰνδός”,然后拉丁化为“indu”。到了这一步,“indu”的发音已经很像我们现在说到的“印度”了。随后这个词汇进入了古英语文献,首先被定名为“Indie”,然后又被现代英语确定为“India”。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后,采用了“India”这个名字作为印度地区的代称,这也成为了现代印度的名称和印度共和国的名称。自此,在经过了印度本土、雅利安入侵者、希腊人、罗马人、古欧洲人这么一连串的转写之后,“印度”最后被定名为“India”。其二则就是“Bharat”(भरत)了。在古印度梵语中,“Bharat”则是被作为印度恒河流域的代称,但与此同时,它也被用来代称古印度著名史诗《摩柯婆罗多》中的古印度传奇国王婆罗多。在《摩柯婆罗多》中,婆罗多经过艰苦的战斗,最终统一了整个古印度,成为古印度的“宇宙之王”,故后来“婆罗多”(भरत)也同时成为北部印度的代称。而除了“सिन्धु”和“भरत”,古代印度在莫卧儿帝国时期,还有第三个称呼“Hindūstān”。这是杂糅了波斯语中的“Hindu”,加上了“地方”的“Stan”之后的代称,相比古印度的前面两个称呼,这个称呼很明显不够有名。尽管在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之后,将“Hindustan”和“India”并列使用,依然影响不大。印度改国名的动机因此在弄清楚了古印度的三个(其实主要就是两个)梵语称呼之后,印度为何要把自己的名称从“India”改为“Bharat(भरत)”,也就不言自明了。大伊万认为三个因素:首要的因·素,从词语源流来说,“India”这个词殖民气息和词汇入侵意味太重。按照我们上面的科普,从“Sindhu(सिन्धु)”到“India”,雅利安入侵者涂过一笔,亚历山大大帝改过一次,然后最关键的,这名字最终是大英帝国确定下来的,几乎全部都是殖民者起的名字。而作为对比的是,“Bharat(भरत)”本土化气息浓厚,从来没有被殖民者染指,因此对于一个要做到独立自强、彻底抛弃和割裂殖民传统的印度来说,“India”就是一个必须要放弃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