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留学断供”也随之成为热门话题。

最近经常能够在网上刷到这样的文章:“留学生 ‘断供潮’ 增多,假中产家庭陷入困境……”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不长不短,足以见证“留学十年”的历史变迁。

据中国教育部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留学生总人数约41.39万人,而2023年中国留学总人数已经达到了约550万人。

过去10年,为数不多的富裕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出国,作为孩子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来考虑,毕竟出国留学的费用不是一般普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

但随着国内经济10多年的发展、人们家庭收入的充实、国家中产阶层的逐渐形成,目前越来越多家境殷实的中产工薪阶层家庭,开始将出国留学作为对孩子发展的一项投资。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关于R同学的故事,不同于留学留到一半突然得知家里破产的留学生,她从留学之初就已经清醒的认知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导致留学即面临“断供”的现实境地。

01

R就读于某常春藤名校大二,父母是国内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心底最执着的呐喊,因此父母“砸锅卖铁”也顺利送R出国留学。

上飞机前,爸妈告诉她,除了学费,其他一切都要靠自己,他们已经倾尽全力了,再多的钱也拿不出来了。

刚到美国,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R也曾对学术环境和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但很快,现实让她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在学术上游刃有余,自信满满的她,对留学生社交却感到十分压抑。



R坦言,“在国内,我的社交圈很普通,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家境,来了美国之后,你会发现,身边的同学都是有钱人,出去吃饭人均50美金、100美金都是常事,但对于我来说,一顿饭超过10美金就会心疼很久,这就是我们的差距”。

R觉得自己在这里学到了社交第一课,真正的友情也是建立在“门当户对”的情况下。

真正让她深切感受到社交无力的是和白人室友闹掰的那一刻。

美国的春假假期大约有一周的时间,白人室友主动邀请R加入她们的坎昆之旅。

囊中羞涩的R看着高昂的价格心在滴血,在美国生活的每一笔花销她都会精打细算,于是不得不找了一个借口推掉了室友的邀约。

落在白人室友眼中,她的拒绝变成了故意摆架子,后来,她们的关系就开始急转直下。



R从来不曾在人前袒露过这些无奈和难过。

“没人愿意在一个精英圈子里承认自己家庭背景低人一等。说了也没有用,还是无法参与到别人的日常生活里,怎么做好朋友?没钱的留学生,就会尝遍各种人情冷暖,有钱的留学生可以天天都有局,仿佛身边全是好朋友。”

出来前,R已经做好了在美国自力更生的心理准备,对她来说,日常生活不仅有上课赶Due,还要打工维持日常开销。

R在学校帮教授做助教,时薪10美金,每周工作不超过20个小时,但赚钱的速度在美国的高消费面前,根本赶不上花钱的速度。



有时候心理上会有很大的落差,明明已经考上最好的学校,同样的留学圈却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那种无力感席卷而来的时候,R有一瞬间真的想要放弃。

但想想总归在美国有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R也就逐渐接受了现实。



02

要说未来的规划,其实R感觉自己还是被眷顾的,在投递了二十多份简历后,她已经拿到了纽约一家投资公司的实习offer。

从进入常春藤名校等于获得了第一张精英圈层入场券,学校的名号确实吸引了很多知名公司过来招聘,但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靠努力一步步去实现理想。

R感慨每个人的起跑线都不一样,有的人跟她一样努力找实习,努力工作;

有的人早早被家里安排了实习,社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说不上对还是错,她唯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努力。



AI制图我们每每提到“留学党”,很多人对其第一印象就是“有钱”、“富二代”,能够出国的都是家里有钱有资源的。

再加上在社交平台上总会有类似于下面这种“留学日常”,平时除了上课就是各种“纸醉金迷”的生活。

那么,真实留学生的鄙视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新东方近期出炉的《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意向留学家庭的年收入也显示:留学不再是所谓的“富二代”才能做到的事情。



意向留学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43.5万元,年收入在90万元以上的家庭仅占比12%,占比最多的意向留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占比高达43%。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现在留学的主力军以普通家庭为主。并且留学也从小众变得更加大众化、常态化,越来越多普通家庭愿意让孩子去接受国际化的教育。

如同R一样普通家庭出身的留学生绝不在少数,但没有人会真的把鄙视放在表面,更多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条清明的分界线,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隔开。

谈起当初出国的决定,R并不后悔,没有走出过国门,就不会看到外面世界的残酷。

名校的学习生活给她带来很多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未来她仍然坚信古人的智慧真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