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曝光的歼-35战斗机很可能并非模型机,而是一架实机。且就算该机是模型,其极高的模型完成度,也表明歼-35已经事实性的成为了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
【疑似出现在舰载机训练基地的歼-35战斗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相较于传统的陆基固定翼战斗机,舰载战斗机在设计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机翼大多采用了折叠结构。而设计师们这么做的理由也很单纯,那就是航空母舰的舰体内部空间十分有限。
要知道哪怕是尼米兹级这种吨位达到10万吨级超级航母,其舰体机库面积也只有6900平方米,还不如一个标准足球场大。而像辽宁舰这种6万吨级的中型航母,其机库面积还将在舰体尺寸的影响下进一步降低,仅有4000多平方米。
【处于机翼折叠状态的歼-35战斗机】
不难看出,想要在“寸土寸金”的机库里塞下足够多的舰载机,舰载机就得想办法缩减自身的占地面积,尽可能的利用机库空间,提高航母搭载量。而采用折叠机翼的设计则可以让战斗机十几米长的翼展缩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是目前最有效的降低战机占地面积的手段。
不过,这种设计也不是没有代价。那就是和采用了一体化机翼设计的陆基固定翼战斗机相比,折叠机翼需要对折叠处进行额外的补强,避免活动机构影响机翼强度,进而危及战机的飞行安全。
【尼米兹级航母机库排布示意图】
这直接导致了,哪怕是直接在现有的陆基固定翼战斗机上改出一架堪用的舰载战斗机,其折叠机翼设计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战机的研发时间。甚至于这些增设结构所带来的额外重量,还会对机体的飞行性能、气动数据等产生影响,让研制方不得不重新走一遍研发流程,记录相关测试数据。
可以说,哪怕只是增加一个折叠机翼结构,战机研制方都要付出多得多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沈飞显然不会为了一些次要理由而在歼-35上应用这一复杂设计。
【机翼折叠状态下的歼-15战斗机】
所以不管此次曝光的折叠机翼歼-35是实机还是模型机,这一细节都表明沈飞已经将歼-35项目的研制工作推进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再结合十多年前歼-15战斗机被曝光在训练基地进行测试之后没多久,就官宣服役一事的经验来看。歼-35战斗机会出现在这里,很可能意味着距离该机定型服役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这对于解放军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望在福建舰正式服役的同时,同步列装一款隐身舰载战斗机。也是因为从2020年歼-35首次曝光以来,该机研发速度远超外界的预计,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将项目推进到了目前的状态。对比歼-20从亮相到服役前后花费了近6年时间,歼-35的研发进度完全可以称得上的进展神速。
【被称为鹘鹰3.0 的歼-35战斗机】
很显然,在有了歼-20项目上积累的相关经验与技术后,中国航空工业的研发能力已经有了长足增长。而在这种科研环境下,歼-35战斗机不光有望在短时间内完成研发,其后续改进升级项目的推进速度也很可能达到一个令外界目不暇接的水平。
这并非不可能。因为早在歼-20战斗机列装服役后,解放军就在歼-20的生产计划上采用了小步快跑边改边造的策略,通过不断的改善一线部队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优化机体内部设备的技术,使其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变化。
而当这些小修小改难以解决一些大问题时,成飞也可以利用中国的工业优势,在较短时间内立刻设计出一型新的改进型歼-20机体。
【驾驶舱后部明显增高的改进型歼-20战斗机】
同理,歼-35战斗机在服役后也可以遵循这一思路,根据相关技术的发展来不断改良优化后续歼-35战斗机的性能。唯一不同的是,歼-35战斗机很可能采用大规模生产+改造的生产策略,而非歼-20那种小规模生产+改造。
因为歼-20会选择小规模生产,除了是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外,也与当时的战略环境相对宽松有关,解放军并不需要在短期内组建起一支庞大的五代机机队。
但现在不同,虽然受限于航母数量,解放军对于隐身舰载机的需求量并不高,但歼-35也有额外的空军型号。在战略形势紧迫,美国的F-35包围圈日益紧密的当下,解放军对于隐身战斗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所以歼-35将不会再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进行小修小改,只能在大规模量产的同时进行升级改进,让解放军能够优先确保机队数量的前提下,进行后续的升级改造。
【歼-20与歼-35战斗机并肩飞行想象图】
届时解放军将同时拥有歼-20与歼-35两条隐身战斗机生产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同时量产两种不同型号隐身战斗机的国家。而这种双管齐下的量产速度,也将让解放军迅速拉近与美军在隐身战斗机领域上的差距。
考虑到美国的F-35C舰载机尚处于初始作战能力,其航母舰载机主力依旧是以“超级大黄蜂”这款三代改进型战斗机,中美两国谁能率先完成航母舰载机全面隐身化的目标,可还不好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