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们啊,今天市场又继续重挫,刚刚,失守3100点,打响了3000点保卫战。



一起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沪指失守3100点关口,创业板指创3年多以来新低。今日成交6789亿元。截止收盘沪指跌1.24%,深成指跌1.32%,创业板指跌1.6%。



共1387只个股上涨,3695只个股下跌。北向资金净卖出64亿元。



上午早盘的跳水,原因是5年期LPR的降息不及预期,8月LPR出现非对称降息:1年期品种下调10个基点,而作为房贷定价基础的5年期以上品种则“按兵不动”。

市场本来以为5年期起码降15个基点,甚至20个基点,结果按兵不动!泰勒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懵了,因为,昨晚熬夜准备的稿子,白写了。



那么为啥5年期不降呢?市场分析,此次5年期以上LPR利率意外“按兵不动”因素较多,这与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楼市相关政策执行仍需观察期等因素均有关系。尽管本月LPR报价基准利率调降不及预期,但并不妨碍国内金融继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5年期以上LPR虽然没有变化,但各地还可以积极利用一项工具,即“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工具,预计后续一些城市从降低房贷利率角度,会启动这项工具,这也会使得实际认购一二手房的贷款利率下降。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房贷利率,都有可能进一步下调。

华泰证券认为有两个原因,LPR降幅低于市场操作利率,可能是为了保护银行净息差。央行在2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1中表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需要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且商业银行需要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作为内源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目前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降至1.74个百分点,为2011年以来的低位,比疫情前下降45个基点左右。LPR降幅低于市场操作利率,意味着银行负债端成本的降幅大于资产端的收益率,有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的下行压力。

同时,LPR下调幅度较小,可能也有稳汇率的考虑。在2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4中,央行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表示将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实际上,今年6月26日以来,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持续强于我们基于“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构建的模型预测值,显示央行可能在中间价报价时重启了“逆周期因子”。同时,自6月底2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以来,央行持续释放稳汇率的信号。目前海外主要央行还处于加息周期,稳汇率的考虑可能对央行降息形成一定的掣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存量按揭利率调整已“箭在弦上”,5年期以上LPR报价维持不变料为其预留空间。温彬指出,在当前居民投资和资产配置行为发生改变、新发放房贷利率已实现大幅下调,但效果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存量按揭利率调降能够更好地起到稳预期、稳地产、稳信用的作用,且能够通过降低贷款置换行为,减少空转套利风险,规范市场秩序。

在当前新发放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各地因城施策空间较大,且银行息差持续承压环境下,为保持银行合理利润水平,5年期以上LPR报价维持不变可为存量房贷利率加快落地预留空间。

上午早盘跳水之后有一波拉升,是因为公募、券商出来“救市”了。

包括13家基金、券商及券商资管密集出手自购,拟自购金额高达8.2亿元。具体来看,包括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中欧基金、兴证全球、招商基金等10家今日分别宣布自购,均表示将于近期使用固有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券商及券商资管方面,国泰君安资管拟运用合计2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中信证券拟运用自有资金合计1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和混合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招商资管拟2000万元自购旗下参公运作集合计划。

此外,上海机场、白云机场一度闪崩跌停。有网传消息称是因为机场要重新签免税协议,免税经营的扣点将大幅下降。



午间,白云机场和上海机场均公告对市场传言进行否认。白云机场表示,与中免没有探讨过扣点调整的问题,目前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上海机场则公告,经公司董事会核实,关于上海机场将与中免重签免税协议,扣点率大幅下降的内容并不属实。



不过尾盘跌幅扩大以至于失守3100点?核心症结仍在于投资者信心不足、风险偏好萎靡、市场情绪脆弱。

那么何时迎来市场底部?华福证券今天写了一份研报,总结了几个经验。

通过前述对于2008年、2012年、2018年“政策底”前后的市场行情回顾,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很难说单个事件或政策就是“政策底”,“政策底”往往是一连串政策的结果。比如2008年到底以9月的三大利好政策还是以11月的四万亿计划作为“政策底”,肯定有分歧。但如果作为一个整体看,那么就可以比较共识地认为2008年四季度是一个“政策底”。所以“政策底”最好以一个时间区间而非一个时间点去判断。





第二,“政策底”出现后,行情也不是马上V型启动,一般会有一个底部反复的过程。2008年9月三大利好出来后行情快起快落,11月即使是四万亿政策出台后,行情脉冲上行又有调整回落,到年底时依然在1800点左右。2012年、2018年的情况也一样,在明确的利好政策出现后,行情短期脉冲后也出现了底部反复震荡。但无论如何,“政策底”区间确认后,短期即使有波动,但我们看到这个区间不会被实质性跌破。而且从过去这三次经验看,底部徘徊时间不久后行情便转而向上。

第三,从当下的情况来看,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当前市场“政策底”方向明确根基牢固,国家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怀。市场行情从7月末至今再次出现的反复震荡情况,与过往历史经验也相符合。展望未来,当下中国经济运行不断回稳向好,在“政策底”夯实下,我们认为对后续A股市场的行情应该积极乐观,市场最终会给理性的投资者予以回报。


沪指失守3100点,公募基金自购潮来了!市场底还要等多久?


今天(8月21日)大盘全天低开低走,三大指数均跌超1%,沪指跌破3100点。



盘面仍不算乐观。总体个股跌多涨少,两市超35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成交额6782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664亿。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64.12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54.32亿元,深股通净卖出9.81亿元。



不过早上消息还挺多,其中也出现了新的利好。

一方面,LPR再现“非对称”降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下调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2%,维持不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多家机构放大招,开启了自购潮。

上周末,证监会公布了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着重提出,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

今天一早,华夏5000万、嘉实5000万、易方达5000万、富国5000万、中信1个亿、国泰君安2个亿……

整个上午,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券商等机构大手一挥,集体“掏钱”买入旗下权益基金。一轮轰轰烈烈的基金自购潮正扑面而来。据不完全统计,合计规模目前接近9亿元。

不久前的7月末,A股市场政策底已经来临,但市场依旧弱势调整,备受关注的市场底暂时还不够明确。

如今,基金自购潮再现,可以说继政策底之后,“基金底”也来了。实际上,每当市场处于低估时,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总会不期而至,就拿今年来说,基金公司自购、基金经理自购都曾发生过。

那么,“基金底”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离真正的市场底还有多远?

今天,Z哥就为大家复盘历史上基金公司的多次自购潮,以及自购潮之后的市场表现。

最近一次效果比较明显的自购潮,发生在去年10月。当时沪指一度跌破3000点整数关,去年10月11日,管理层优化发布了一批指数,并引导长期资金配置。去年10月中下旬,有超过20家公募等机构开始自购旗下产品,金额至少几千万,多则上亿元。这也是去年,基金公司等机构的第三次自购潮。

从效果来看,基金底出现之后,市场短期反弹明显,沪指一度从3000点下方反弹到3099点,但随后再度陷入调整,直到10月底,沪指见底2885点之后,迎来一轮月线级别的反攻,上涨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年5月,沪指运行到3418点才算结束。

当然,也有自购之后,效果不太好的情况。就去年而言,年初还出现过两轮自购潮,第一次是2022年1月,当时除了基金公司外,还有多位明星经理自购。第二轮是去年3月,但两轮自购,都没有改变市场调整趋势。此外受疫情影响,A股市场的调整直到4月末才见底。



就去年而言,基金自购潮出现过三轮,前面两轮“基金底”和市场底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而第三轮自购潮效果较好,虽然大盘也出现了二次探底的走势,但时间相差不大。总结下来,指数点位越低,自购潮之后市场见底的时间可能会越短。

再往之前历史行情回顾,2010年以来,还出现过5次比较典型的基金自购潮,基金公司在2010年2~3月,2011年4月、2015年7~8月,2018年12月,还有2020年2月都出现过自购高峰期。既有成功案例,也有不太成功的。

2010年2月-3月自购潮:

这次自购潮的背景是,2009年,A股市场经过4万亿刺激经济利好政策之后,出现了一轮指数翻倍的牛市行情,但2010年A股开始明显走弱,沪指跌破3000点整数关。

随后基金公司开始发起自购潮,但尽管指数阶段性企稳,但4月份之后再次破位下行,沪指最低跌到2300多点,直到同年7月才见底。



2011年4月自购潮:

2011年初,沪指从2600点附近开始上涨,到4月份最高又回到3000点整数关,当时市场一片乐观,都认为新一轮牛市即将开启。不少基金公司也开始加入到自购的行列中,但这一次,虽然基金买在3000点,但却买在了“高位”,刚刚自购完成,市场再度陷入熊市,这一跌就一直持续到2014年下半年才重新迎来牛市。而从2011年4月到2014年的三年时间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密集的基金自购潮。



2015年7月-8月自购潮:

时间来到2015年,A股市场去杠杆,行情从大牛市急转直下。牛市中,沪指最高涨到5178点,到2015年7月快速下跌到3700多点。这一次,作为救市资金的一部分,基金公司在7、8月份,沪指跌到3500点~4000点区间之后再次开始自购潮。

短期看,这一次自购潮,对市场起到了很明显的稳定作用。不过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市场调整的大趋势,A股核心资产曾经在2016年至2017年间出现过结构性牛市行情,但真正的大行情,一直等到2019年才来。



2018年自购潮:

2018年末,基金公司迎来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自购潮案例。

这一年,沪指从年初3500点开始调整,年末2440点见底。这一次,基金公司一直等到年末才开始自购。“基金底”出现之后,迅速迎来市场底,2019年A股强势反攻。2019年至2020年,公募基金迎来重大发展浪潮,也是价值白马股最为盛行的几年。



再看2020年的自购潮:

这一次,基金公司的自购潮效果也很明显。

2020年初疫情爆发,春节之后沪指一天大跌近8%,随后基金公司再次开启批量自购,此次自购对于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沪指从2600多点快速上涨突破3000点,基金公司自购潮功不可没。



最后总结:

第一,基金自购潮大概率出现在3000点整数关前,每当市场持续低迷,信心不足的时候,作为长期资金的代表,基金公司会进场自购,起到明显的表率作用。

第二,当前市场,符合典型的“基金底”特征,相信短期来看,会给市场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第三,“基金底”出现之后,市场底大概率也会随之出现,但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也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

第四,基金自购潮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自购行为发生时,大盘所处的相对位置。如果大盘所处位置相对偏低,往往效果不好,比如2011年,2015年,效果都不好。但是,如果处于相对低点,效果还是非常明显,比如2018年,2020年初,还有去年10月份的自购潮,都是很成功的案例。

此次基金自购潮,市场位置到底如何?虽然沪指还在3100点附近,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绝对低位,但看看创业板指数可以发现,已经处于近两年时间的绝对低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