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过于“小费文化”。
很多新西兰人对美国餐厅的小费都是一肚子苦水,甚至认为自己是在被“强制掏钱”。
然而现在,这股风潮有在新西兰蔓延的趋势。
业内人士提醒,请新西兰人切勿跟风!
“我们应该继续成为一个对旅游者友好的国家,永远不要让小费成为新西兰的消费习惯。”
新西兰的小费文化越来越盛行
为了弄清楚新西兰的服务人员能拿到多少小费,Herald-DigiPoll曾做过一个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只有在享受到优质服务时才付小费,44%的受访者完全不会给小费并且反对这种行为。只有1.1%的消费者总是给小费。
对于新西兰的服务生来说,他们平均每周能收到33纽币的小费,奥克兰的服务生平均每周能收到53纽币。当然,这个数字已经过时,现在的小费金额应该只多不少。在业内人士看来,“给小费”在新西兰越来越常见了。
但即便在美国,随着疫情的结束,“小费文化”似乎也有所降温。
比如《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美国的机场、咖啡馆、超市和体育场馆,当顾客自助结账时会被提醒可以留下小费,然而,即使是习惯了给小费的美国人也不愿再掏钱。
据一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旅客称,这种行为感觉像是“情感勒索”,他在纽瓦克国际机场礼品店买一瓶9.5美元的水时,系统提示要加上10%或20%的小费。
另一位美国人表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给小费就是不合理的。
美国的小费金额,一般建议自助餐是10%,堂食则是15%到20%。
小费文化不适合新西兰
也没有这种土壤
有新西兰人表示,新西兰正在遭受“小费文化”的入侵。她认为,疫情摧毁了旅游业,现在正在复苏,但小费却开始成为“新常态”。
“小费文化正在新西兰蔓延,这是最令人不安的趋势之一。几年前(餐馆里)会摆一个小费罐,你可以在里面投零钱硬币;现在,信用卡机器会在刷卡完成前询问是否愿意给小费。小费不再是一种选择,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期待。”
“小费是旅行中最糟糕的事情之一,永远不应该成为新西兰的常态。”
Photo : NZ Herald
有新西兰人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称去美国最不愉快的事情之一就是给小费:
“在我上次去美国旅行时,我入住了一家酒店,第一晚就要付小费;
进入停车场,一名男子示意我停车,然后告诉我车需要再移动10米左右,但只有他可以这样做。你猜对了:小费;
行李员等待小费;
办理入住手续后,我被交给(事前没有告知的)礼宾员,后者向我解释在该地区可以做什么,她也等着我付小费;
有人告诉我需要将车从访客停车区开到过夜停车区。我尝试自己做,但(再次)被告知我未经授权。你猜对了,这是关于小费的另一次提醒;
在房间安顿好后,我下楼点了杯咖啡。他们递给我一个iPad,让我选择小费,有3个选项:10%、15%或25%;
客房服务之后,服务生在等小费;
见到清洁工人也必须给小费;
晚餐要付20%的小费;
最重要的是,没有一项服务是非常令人满意的,我只记得等着我付小费时的那种尴尬。
相信没有人希望这种情况在新西兰成为习惯。”
由于纽币疲软,新西兰人去美国旅游的成本飙升,“如果每样东西再加20%的小费,这就变得荒谬了。”
况且在新西兰目前通胀严重、生活成本危机的当下,相信很多新西兰人对小费会产生本能的反感。
“这里的人热情好客,不是为了钱而献媚。”
对于小费,人们的普遍态度是:如果得到了卓越的服务,那么是可以付小费的。但如果服务不怎么样,这就是一种敲诈。
“对小费的期望似乎渗透到每笔交易中,这是在美国旅行最糟糕的经历。我们都知道,他们为了得到小费而对我们谄媚、假笑。我不想这样,我当然也不想为此付出任何东西。”Sabin说。
几年前,当时担任新西兰副总理的Paula Bennett呼吁新西兰人付小费,称这样可以提高服务行业的质量。但新西兰人并不欢迎这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