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堵车大家都司空见惯,但景区“堵骆驼”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吧,2400峰骆驼驮着游客等红绿灯的场景,大家能想象吗?

其实这就发生在位于敦煌沙漠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最近几年被誉为“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可是火的一塌糊涂,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可接待游客2~3万。



这么大的客流量导致驼队和行人频频发生拥堵,于是景区专门为骆驼设置了红绿灯,上面是骆驼的图案。绿灯亮骆驼行,红灯亮骆驼停,这样大批驼队等红绿灯也成了新的风景线,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但月牙泉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它那一汪形状酷似月牙的泉水,号称“千年不干”,是沙漠中奇特美丽的景色。



到此的游客都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这小小的泉水在沙漠中不会被风沙吞噬掩埋?它的水是从哪里来?甚至你稍加了解还会发现,这居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不过现在主流说法认为,长240米,宽39米的月牙泉如今能保持水位是用47亿的代价给它“持续输液”。

“千年不干”的原因

月牙泉不会被沙漠掩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本是敦煌境内党河的一部分,后来党河改道,一部分河湾由于地理因素留在原地初步形成了月牙泉。

幸运的是泉水所在位置地质结构松散, 地形条件低洼、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党河的地下潜流仍能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泉内,水源特别充足。



而且月牙泉被两座大型沙山包围,风沙因为地势总是会吹向山体的另一面,这才造成千万年来从未干涸,“沙水共生,山泉相依”的奇观。

但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月牙泉就有多次接近干涸,直到现在都还一直面临消失的风险。



50年代末的月牙泉面积大约有22亩,平均水深8米,地下水位很高,不过面对人类的活动,这点水量还是不算什么。

人口的激增和大量土地开垦,都使得敦煌城市用水和工农业用水越来越多。为了灌溉作物,人们不光大量打井取水,后面甚至直接用水泵疯狂的抽月牙泉的泉水。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975年党河水库修建成功,地表径流断流,月牙泉的地下水补给一下子就大幅减少,到了1985年平均水深就只有0.7到0.8米了,泉水早已失去了月牙形状,一分为二,中间部分因水位下降漏出沙地。



这时候有关部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想办法试图让月牙泉恢复原样。

相信绝大部分人这时候会想,这还不简单,给泉里接根粗点的管子往里面放水不就行了,当时采用的也的确是这个简单的办法,把党河的河水用管道注入月牙泉,很快月牙泉的水位就上升到四米多,大家都高兴的不得了。



但是现实很快就给他们泼了一盆凉水,因为河水里面杂质很多,混入泉水没几天就开始发臭,而且沙漠蒸发量大,必须持续注水,根本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停止了这项治理行动。

水一停,就像生病的人停了“药”,月牙泉又迅速缩减,从此对它的各种“救治”就再也没停过。

比如2000年采用的简易渗灌补水方案,直接大面积在月牙泉周边的地下注水,想让地下水位抬升,使月牙泉自我补水能力恢复,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大部分水进入地下就会流向其他地方造成浪费,于是改进方案。



2008年敦煌市政府又投资4000万,在泉水外围建起三个大型地下渗水场,先将党河地表水净化到接近纯净水排入渗水池,池底的管道又把水输送到月牙泉泉底。

可想而知,这种方式虽然能让水位上升,但需要的水量和金钱却是个天文数字。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有一年因为向地里注水,光电费就花了100万。

尽管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所谓的“本”是敦煌整体用水导致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但为了应急也只有硬着头皮干了。

这种应急就像拆东墙补西墙,于是花费47亿的方案很快落地。

47亿都花在了哪些地方?

为了保留住月牙泉,当地政府是操碎了心,也真下了血本。2011年,国务院批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据媒体公开报道,此规划总体投资高达47亿元。

“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就是里面的重点工程,于2018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此前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邓巍,面对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是这样介绍恢复补水工程的:“通过修建低坝回灌工程,加大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限制月牙泉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抬升月牙泉上游重点地带的地下水位,缓解周边地下水位下降趋势。”

可以看出,其实这个工程就是之前地下注水渗水的升级版,只是在渗水池数量、渗水水量方面都大幅提升。



但也不是没有新的突破,工程将党河河面用一道堤坝一分为二,一侧是洪水河槽,一侧为渗水场,渗水场修建了12个,可以长期大量蓄水,以往党河枯竭期水流量小,农时田地灌溉大量用水等导致月牙泉渗水不足的问题得以解决。

而且对于渗水方向的控制也精准了很多。渗水场是用了三年测试研究才定下位置的,是党河补给月牙泉的最佳河段,距离月牙泉4到8公里不等,高度差都在20米以上,这些位置三到五天就能将水渗透到月牙泉地底,简单说就是补水条件好、补水效率高。



每年计划引水量为1750万立方米,努力模拟月牙泉自然补水的状态,提高月牙泉自我的生态修复能力。

遗憾的是,渗水场全面运行三年后,月牙泉水位上升到1.6米左右,距离规划里要求的恢复到水深2.0米以上,面积12亩左右还有一些差距,或许我们还要给月牙泉和当地政府一些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里还有一个更大手笔的方案,名为“引哈济党”工程,设想修建200多公里的引水渠首,把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境内的苏干湖水系中的大哈尔腾水调往党河水系,补充敦煌用水。



2014年5月21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的172个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只是工期会很长,最少也要五六年时间,如果审批实施顺利的话,今后补给月牙泉的水量能提高到每年4000万立方米。

争议话题:47亿花的值不值?

从1985正式修复月牙泉到今天已有30多年,期间的“持续输液”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有的人觉得不值当,觉得又不是这片小水洼没了大家日子就不过了,治理的钱还不如用在别的方面。

也有人认为,月牙泉是大自然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无论花多大的代价我们都必须给子孙后代保护好,否则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但从敦煌市的角度来看,这钱该花还得花,而且花的明智。



首先月牙泉、鸣沙山和莫高窟等都是敦煌的名片,扬名海内外,如果放任月牙泉消失,一定会被外界指着鼻子骂,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其次,敦煌是一座旅游城市,各处景区带动了当地经济,随着近些年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公众的游玩需求很大,光2023年五一”假期,敦煌市就接待游客37.83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580.4%;实现旅游收入3.2949亿元。



月牙泉这块金字招牌宣传到位,一年到头都不怕没有游客,甚至出现了本文开头“堵骆驼”的情况,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所以47亿看似很多,但对于敦煌来说确实是必须投资的,现在来看也是有长远眼光的明智决策,因为这大概率是“稳赚不赔”的。

结语

相信随着敦煌市地下水源地置换、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规划全面实施,月牙泉的恢复一定能稳定下来,在沙漠中继续给国人带来一抹独特的美景。

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往往是有一些矛盾的,以前人们为了发展不得不“牺牲”月牙泉,而如今为了发展又花大代价挽救它,也实在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