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现在给孩子配副眼镜几乎没有少于四位数的。更关键的是,这些价格不透明,在不同的地方浮动极大,医院、门店、眼镜城各有各的价。这不仅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也让家长成了“冤大头”:花钱也买不到一个靠谱产品。
琳琅满目的眼镜。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其实,眼镜被称为暴利行业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眼镜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20元的镜架,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讲行情。”作为一个从小就戴眼镜的“资深近视”,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第一副眼镜配下来是300块,那是二十多年前,当时在我们那个小城市已经不便宜了。随后价格就一路上涨,如今几千块已经算是正常了,以至于我后来买眼镜都需要“找人”——联系一位在眼镜店工作的朋友,能把价格压下来很多。
更要命的是,眼镜的术语也越来越多,什么折射率、防蓝光,还有一堆英文缩写的指标。这些指标稍微一变,价格就蹭蹭上涨。作为普通消费者,对这些专业名词一无所知,只能听任摆布。也完全可以想象家长的心情,看到这一个个所谓的功能,只要能对孩子好,又有什么舍不得?于是,动辄几千块就出去了。
理论上来说,眼镜的价格不该这么模糊。比如有媒体梳理,在一些企业的公开信息中就可以窥见成本。如在创业板IPO新受理企业浙江伟星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22年,伟星光学常规镜片成本仅为4.67元/片,一副镜片合9.34元。而在伟星光学北京办事处,卖给消费者的一副镜片的最低价格也要80元,相较成本涨幅逾七倍。
其他的企业也大多如此,采购价几十元的镜片,到售价时就直接在价格数字后面加一个零。加之各类经销商的加码,到消费者手里已经不知道加价多少轮。这也导致了眼镜价格高企,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负担。
当然,虽然眼镜价格高,但很多眼镜零售商其实也并不轻松。从一些企业发布的信息看,员工工资、门店租金、电商平台费、广告宣传等费用也要占到一大笔开支,净利率也就在10%左右,这谈不上暴利。眼镜销售本质上还是个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门店都竞相开在繁华路段,房租、用工都是不小的开支。而眼镜不是个高流转产品,一般人可能几年才会配一副,不少门店也表示,高价也是维系门店运转的无奈之举。
所以,高价眼镜的问题持续了数十年,这种顽固本身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很难说有一个快速简洁的釜底抽薪之策。比如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镜片生产企业普遍起步晚,创新能力较弱,这就导致镜片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企业,从而导致价格居高不下。打破这一局面,还需要更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市场竞争,打破巨头对供应链的垄断。
不过,这显然是个长期的展望。在短期内,最起码可以从规范市场着手,保证眼镜市场的价格合理性和透明度。比如镜框、镜片价格,应该有更清晰的标准、更有力的监管,压缩不同经销商坐地起价的空间,至少让经销商都做到童叟无欺,也让消费者买个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