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和中国大陆的政治关系依据是中美建交的三个联合公报,而美国和台湾地区的互动依据则是《与台湾关系法》。如果再加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九二共识”,三方实际上存在一个大三角关系。

但是,自从蔡英文当局执政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就失去了政治联系,这意味着中美台的三角关系已经不再平衡了。

由于中美关系大背景是“美中对撞,但斗而不破”,所以台湾突然就成了外交场上最被动的那一个,中美关系的走向也逐渐成为了台湾问题的走向。从布林肯访华之后发生的事情来看,中美关系未来几年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得。



唯一不同的是,中方已明确拒绝再和美国搭建军事意义上的沟通渠道,这使得美国在中国周边搞小动作的“擦枪风险”成倍增加,随时都可能出现“被动走火”的情况。

尤其是在大陆和台湾失去政治共识之后,美国的试探就可能牵扯到台湾问题,从而激发大陆“统战”的进程。而去年的佩洛西事件,就是该情况的最真实说明。

当然,从中国大陆的角度出发,我们其实并不愿意被美国单方面的推向统战。所以,大陆目前仍然在台湾问题上进行一些尝试,只是这个尝试已经有最终期限做衡量了。



两岸如何融冰,大陆的决心定了吗?首先,“统战”的意思就是在台湾建立统一战线宣传,并共同打击分裂势力。这既是大陆行使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前置要素,也是对岛内分裂势力发出的最后通牒。

2022年,在中国大陆最新发布的《台湾问题白皮书》中,首次明确指出了谁是统战进程中的打击对象。具体方式和方法都已经基本集齐了,只待立法完成就能开展统战。

相比之下,谈判的意思就比较温和了,它指得是重新寻找两岸共识,把再次建立两岸联系放在第一位。但是,中国大陆现在和台当局打交道的方式,和民进党刚刚否定“九二共识”后的那段时期有所不同。



大陆已经不再将两岸共同利益当做是从政治上拉拢台湾的必要条件,而是将“相同的政治共识本身就是两岸共同利益”摆在首位。

这是今年大陆首次对台湾商品展开大规模贸易调查的重要原因,而将调查期限设置到台湾地区大选结束的前一天,实际上就是一条不摆到明面上的谈判条件。

当然,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无论谈判还是统战,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解决台湾问题,只是实现时间上有一些差别。而想要具体回答“统战宣传”和“融冰谈判”该如何选择,就要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上进行分析。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时间其实已经设置好了最后期限。



1987年,以张以诚、姜达权为代表的学者向国家提交报告,建议展开台湾海峡通道的论证工作,提议得到了当时中国领导人的正式批准并提上日程。

到了“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首次提出“建设北京至台湾(台北)”的高铁路线。随后,该规划被正式纳入到了国家高铁网络建设中。

稍微熟悉中国战略规划制定的人都清楚,中国政府在定立目标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执行时效,短期内没把握做成事是不会正式写入实施纲要的。而从中国数次规划的总体完成度来看,一旦纳入了正式规划,最终完成期限通常不会超过20年。

此外,“十三五规划”的提出时间正好是中国海军下饺子般造舰的那一年,这证明中央确实经过综合考量(也包括军事意义上的)和大量计算才最终制定了该目标。因此,京台高铁的建成日期应该是在2035-2040年左右。



考虑到这是一个世纪工程,从开工到建成可能需要花费10年以上,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可能会在2025-2030年期间完成,这也十分接近美西方普遍预测的“中国大陆2027年左右解决台湾问题”。

在明确了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时的大致时间点后,就可以最开始的疑问进行回答题目上问题了。

正因为美中对撞是大背景,而台湾只是大背景下的一小块拼图。所以针对美国的收益明显要大于针对台湾的收益。至少在等待中美问题变动(激化或者缓和)之前,都有必要和台湾进行最后一轮接触(基于本次台湾大选)。

但是,目前和台湾进行的这轮“融冰接触”(2023-2024)是基于“两种选择,一个结果”的接触,这和以往是不同的。



所谓的“两种选择”,指的是台当局要么成为打击“台独”势力的合作对象,要么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而“一个结果”,指的是无论台湾当局配合前期工作的意愿如何,大陆都会在2025年左右进入“统战”阶段,这一点不随外界意志所左右。

所谓两岸融冰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大陆为了打破目前僵局而释放出来的信号,目的主要是想戳穿台湾当局“刻意不与大陆接触”的这层幕布,让台湾无法保持沉默。

至于是文艺剧还是动作剧,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场才有机会演完”。正因为谈判和统战的主动权都在大陆手中,所以大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



融冰的“谈判”,具体要怎么谈?两岸之间的冰其实是“台独”势力单方面制造出来的,但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联系已经断开,我们能够和台湾进行谈判的方向是有限的。目前的情况是,民进党决定一路走到黑,已经没有什么谈判的必要了。

而在台湾2024选举到来之前,可以充分利用现存的两岸经济关系来进行发力。要从台湾方向融掉这块冰,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经济入手,比如间接打击“台独”势力背后的支持者。

具体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台独”支持者的界定和制裁上,在对台贸易调查展开的这段时间里,商务部必须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情报,找出那些“吃大陆饭砸大陆锅”的两面人。



这一点大陆已经在闷头做了,去年我们就制裁了一批台湾企业,其中就包括暗地里支持苏贞昌父女的远东集团。但那只是开胃菜,想在这场融冰谈判里取得主动,大陆就必须更加强势。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陆还需要借助两岸贸易主导地位去要求台湾企业和个体商户表明自身立场,让那些明确支持两岸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从两岸贸易中得利,并将那些不支持统一的企业从合作名单里剔除。

但要注意,这一规则最好表明不会追溯过往,因为需要借台湾内部已有的政商勾结网来扭转舆论倾向往往会更加直观。而这种精准割断“台商”和“独党”之间的联系并为我所用的做法,就是两岸实现融冰的第一步。



这之后,台湾政坛风向必定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商业风向上的转变,台湾的新执政班子势必会更加重视两岸利益关系。

一旦有了这个前提,第二步就可以重谈两岸政治共识了。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到“谁是统一问题上的共同敌人”再到“统战工作的具体分配”,以及“台湾回归后的治理问题”。

以上这几轮谈判不仅涉及进一步强化两岸共识,还涉及到共同利益上的增量分配,总得来说是不容易谈崩的,这是人性使然。

但考虑到现实可能与设想存在出入,还是有必要分析一下若两岸谈不到一块去,这块冰该怎么融?倘若对方拒绝配合,“统战”究竟该怎么统?



对于“统战”问题的设想本着中美台三角关系的现状,如果将来无法在两岸沟通问题上取得具体进展,那么“统战”的战略主体就不再是台湾了。我们必须朝美台关系本身入手,从美中对撞的角度来侧面解决台湾的“思想问题”。

简单来说,大陆必须想办法消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用实力去证明美台关系法是无力继续生效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一边对台湾展开“统战”工作,一边牵着美国的鼻子引它入局。

注意,这里并不是要让解放军去和可能展开援台行动的美军硬碰硬,而是要把它看成是一场中美外交战略的博弈。



毕竟“统战”还不是“武统”,解题的思路在于“让美国明白自身无法同中国开战”,以及“让台湾明白美国不会为台湾而战”,从而起到进一步肢解美台关系的作用。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要么中美达成关键共识,要么让美国充分感受到自身在台湾问题上的发力。所谓达成关键共识,按耶伦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再次大量购入美国国债,像08年那样再救美国一次,这样美国就有可能会在台湾问题上放手。

但现实情况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基本明确了不会再为美元兜底,所以这一条可以直接略过。

那么现在就只剩下第二条,那就是在美国最常说的“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上主动做文章,然后把做选择的难题抛给美国头上。为此,中国需要将台湾问题明牌化,以公开“统战”宣传的方式来迫使美国做出反应。



只要主动引发中美外交碰撞,把美国反反复复架到一个需要证明自身具备“保台”能力的位置上去烤,美国才会提前暴露出自身在台海问题上的短板。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外交耐心和外交定力,不过风险是基本没有的,因为五角大楼十分清楚当前台海军事现状。

该思路主要来源于去年解放军的围台行动,事后美台方面的反应已经证明美国对于大陆的主动出招难以适应,但没有任何行之有效反制手段。

而台湾民调也在那次行动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岛内还相信美国会援台的人已经呈断崖式下降,民众开始呼吁和平,再也没有出现民进党此前宣传的“70%的台湾人愿意上战场”。



这说明两岸融冰不一定是融“九二共识”的冰,把“美台真实关系”的那层冰融掉,对“统战”工作的推进而言或许会更好。与其向台湾伸开双手,不如让台湾看到美国在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