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即将上映的电影《芭比》的法国版海报最近在全球引起了热烈讨论。


原因呢?一个看似无辜的句子,一个巧妙的双关语,一场围绕文化和语言的热烈讨论就此展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判断一下,这到底是不是故意侮辱男性呢?语学渣课堂开课啦!

电影《芭比》的法国版海报以玛戈特·罗比和瑞恩·高斯林饰演的芭比和Ken为主角。



然而,海报上的口号,却引发了一场推特上的国际热议,海报上写着“Elle peut tout faire. Lui, c’est juste Ken” 翻译成 “她可以做任何事。他,只是Ken。”

乍一看,这也没啥嘛,突出了电影中芭比的变化多样和Ken的大傻形象,推特上的绝大多数用户都并不理解,但其实,问题出在了法语中的Ken上。

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verlan,一种在1980年代流行起来的法国俚语,它的特点是将原词的音节顺序颠倒来形成新词。



在这个特定的例子中,‘forniquer’(某种天地交欢大和谐行为)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它的缩略语'niquer',变成了'queni'或'keni',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ken',于是,原本清晰明了的句子变成了充满深意的双关语:“她可以做任何事,他只懂'ken'。”

就是说这个男人上半身被下半身控制了!

在法语中Verlan是非常独特的俚语用法,这和普通的双关语可不一样哦。



比如,让我们来看一个法语双关语的例子。“Je vais chercher des lunettes.”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我要去找眼镜”,但在法语俚语中,“chercher des lunettes”也有寻找热门事件或者八卦的意思。这个双关语让这句话有了另一层意思:“我要去找热点事件。”

但是"Verlan"是法语中一种非常独特的俚语,它并不是依托于单词本身的意思去做双关,而是在发音的基础上去做变化,它的形成方式是将原词的音节顺序倒置,以创造新的单词。



这种语言现象在1980年代的法国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年轻人和街头文化中。"Verlan"这个词本身就是倒置音节后的"l'envers"(反转)的结果。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verlan":

"Ouf":这个词是对 "fou"(疯狂的)的倒置。所以在法语中,“ouf”也有“疯狂的”或“极好的”这样的含义。



"Meuf":这个词是"verlan"中的"femme"(女人)。因此,“meuf”在法语中也可以用来指代“女人”或“女孩”。

在法语中,"verlan"提供了一种新颖且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语言的活力和变化性。

如果用中文做一个不恰当的比例,就是用“语法”来指代“法语”,当然,因为汉字单字就具有表意的功能,所以并不能直接套用,但是大家领会一下意思!



这场芭比海报讨论首先在法国社交媒体上爆发,随后在北美也引起了波澜。因为显然,这种俚语方式在加拿大的法语区并不流行,所以当一个美国人艾特了自己的加拿大说法语的朋友求解之后,纷纷发现他们的加拿大朋友也并不知道。

而一脸懵逼的加拿大人只能在推特上进一步求救,进而引发了大讨论。



当这个单词的来龙去脉终于被解释清楚之后,用户开始纷纷讨论这个海报上的口号是不是有意为之。

说吧,你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很多人指出,Ken这个角色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推出了,那时候还没流行verlan这种俚语形式。

海报的翻译只是顺其自然,至于造成了这种略显粗俗对的双关嘛,只是一种巧合罢了。



然而,《好莱坞报道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种模棱两可是故意为之,是一种独特而又巧妙的营销策略。毕竟阅历资深的译者肯定是了解现代法语的,顺水推舟之下暗藏巧思,而且就结果来看,一个单词就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本身也确实达到了营销的效果。

高,实在是高!



同时,这使人可以一窥法语的魅力。在日常中进行巧妙变化,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语言的精妙在于,它可以同时表达多个层次的意思,让我们在言辞之间领略到无限的趣味。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营销团队如何巧妙地利用文化和语言差异来为产品造势。这个“意外”不仅使得电影在法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情,也让全世界的观众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华纳兄弟来说,他们就是故意的!不过,这无疑也是一场成功的营销活动。

-END-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bac-2022-le-taux-de-reussite-setablit-a-911-decouvrez-les-resultats-definitifs-09-07-2022-4AWCKLBOYJBCFBEPE7PN5ZST2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