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歪脖三观(ID:waibosanguan),作者:江滚滚,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把自己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


这句互相矛盾的话出自我们所熟知的“书摊文学家”蒙田,后来被一位导演郑重其事地摘录到一部名为《随心所欲》的电影中作为开幕。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位普通的女售货员努力想成为演员,最后却不幸沦为了妓女。这无疑是“把自己租给他人”最为极端的体现,连自己的身体也无法拥有和掌控,这是绝对的不自由。


然而,即使这样,她也能拥有自由,可以做到“把自己留给自己”。如何做到?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我转动我的脑袋,是我在转动它,我对此负责。我抬起手,是我自己在抬起它,我对此负责。


听起来很卑微,却暗含一个道理:想要自由,把自己留给自己,就是要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这部一看就不会有票房的电影,导演名叫戈达尔,他就是著名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虽说是一场运动,但它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宣言,却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法国,莫名地喷涌出了一批松散地联系着的电影旷世奇才。


戈达尔、特吕佛、雷乃等是新浪潮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反传统、闹革新,反体制、反权威,推崇新的电影艺术,尤其是对好莱坞那种虚假甜腻、了无生趣的“优质电影”深恶痛绝。


“新浪潮们”常常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导演、又是编剧,还是作者。他们扛起摄像机就开拍,有时候甚至没有剧本,演员即兴表演,也不依赖大资本和大工业,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形式新颖、极具风格的电影。


无论是才华还是特立独行的个性,新浪潮的前辈们都是令人钦佩的。他们自成体系,不被权威控制,追求个体自由。他们从不“把自己租给他人”,而是“留给自己”。


不过,虽如此说,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们也是幸运的,至少没有碰上如今更加庞大的工业体系和互联网时代流媒体平台的碾压。


历史总是轮回。曾经,新浪潮的前辈们为了对抗好莱坞的工业电影而走上街头反叛。如今,身为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参与制造者——好莱坞编剧——竟也走上街头,成为了“反叛者”。


就在5月初,大约有1万多名好莱坞编剧,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原因很简单,他们想要涨工资。


这直接导致《周六夜现场》《深夜脱口秀》和《绝望写手》等电视节目停播,就连漫威的大片《新刀锋战士》也被迫暂停拍摄。


好莱坞编剧们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在奈飞、亚马逊等web2流媒体平台和迪士尼、派拉蒙等大制作公司的双重压榨下,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他们的薪酬据统计下降了惊人的23%。很多编剧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乃至于不得不宣布罢工来抗议。


没错,影视编剧们把自己的身体连同思想都租给了他人,却难以维持生计。他们被卷入中心化的工业巨轮下,常年低头写剧本,连抬一下头可能都是奢望。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也无法对自己负责,更不要谈自由。


当戈达尔作品中的妓女说“我转动我的脑袋,是我在转动它,我对此负责”的时候,她显然比好莱坞编剧们更自由。


二、“区块链的世界里,岁月不老”


当好莱坞的编剧们为了能支付房租而走上街头罢工时,谈自由显得有点残酷。


我们还是继续回望新浪潮的前辈们吧,他们也搞过罢工。不过跟工资无关。


1968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大家罢工罢课,以抗议越南战争和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戈达尔、特吕佛也参与其中,后来更是成为了领导者。


他们批判电影业脱离现实,对千疮百孔的社会问题完全不关注。戈达尔甚至大闹当年的戛纳电影节,拽着荧幕不让升起。


不过,电影同行们似乎不计前嫌,戛纳电影节在2018年颁给戈达尔特别金棕榈奖,2010年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也颁给了他。而他拒绝到现场领奖,理由是“年事已高,不适合远行”。


这些举动发生在新浪潮前辈们身上,似乎一点也不奇怪,反而带上了某种自我成就的性质,也是他们一生反叛和特立独行的写照,最终成就不朽名声。


正如戈达尔在成名作《精疲力尽》中的台词所喊出来的:


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当然,为他们带来不朽的,毫无疑问离不开更为根基性的东西——电影作品。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佛的《朱尔与吉姆》,雷乃的《广岛之恋》……任何一部电影作品,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形式,早已载入电影史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则在无比傲慢地生产着一部部标准化的快餐电影。它们也许很受消费主义时代的追捧,但跟不朽无关,它们是速朽的。


如此看来,被工业机器绑架的好莱坞编剧们,不仅在中心化的工业权威面前失去了自由,当他们在街头游荡时还会悲惨地发现,自己也丧失了追求不朽的机会。


确实很悲惨,但并非全都如此。


新浪潮精神似乎具有护身符的功效,我们所熟知的昆汀·塔伦蒂诺,就以《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等著名影片为全世界所推崇,在“追求不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他深受法国电影新浪潮影响,他曾鲜明地表达过对新浪潮精神的钦佩:


书上说,你要这么拍电影,他们(新浪潮前辈们)就把书烧了。


作为新浪潮的后辈,昆汀风格上的暴力美学、非线性叙事等特征,既是对新浪潮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当今无聊的故事体的反叛,几乎要有某种“不朽”的特质了。


然而,“昆汀们”似乎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走得更远。毕竟他们有着前辈们所不曾拥有的条件——更加先进的技术。


我们知道,无论是反叛还是追求不朽,都离不开趁手的工具。回望电影艺术的发展史就知道,电影的发展就是随着摄影技术和录音技术的普及,从而成就一部部不朽名作和一个个电影英雄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原因之一也是手持摄像机的大为普及让一个个独立导演和制作人拍电影成为了可能。


如今,让电影作品“成为不朽”有了更激进的技术——区块链——把作品上链,永久保存,不可篡改。


新浪潮的后辈们对此嗅觉敏锐。早在2021年,昆汀就推出了基于《低俗小说》的七个NFT,每个NFT都包含电影的未上映片段、导演的手写剧本等等。


图片来源:tarantinonfts.com


这七个中的第一个,就以110万美元的高价被拍卖售出。


远在东方的新浪潮继承者们也不甘示弱。与昆汀几乎同一时期,“文艺片导演”王家卫也推出了基于电影《花样年华》的NFT——《花样年华-一刹那》。


这是一个从未曝光过的长1分31秒的电影片段,放在苏富比拍卖。王家卫还亲自配上了一段“王式小作文”进行解读,最为人知的当属下面这句:


今天,借去中心化数字技术,我们将这意义非凡的一天,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去保存,去展示。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岁月不老。


最终,这个电影NFT作品以428.4万港元的价格成交。


是啊,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作品永久保存,某种程度上看确实锁住了光阴,岁月不老。可是不管怎么看,他们两人的做法都更像是两个财富故事。


无论是王家卫还是昆汀,毫无疑问都处在电影业食物链的顶端。他们或许在追求不朽,或许不是。但即使是追求不朽,那又如何?不朽只属于他们。


他们早已实现了“把自己留给自己”,但是,对于电影业大多数心怀理想的人来说呢?他们依旧不得不“把自己租给他人”。昆汀王家卫们的解决方案远未彻底。


三、“下一波电影新浪潮”


不管怎么样,昆汀王家卫们都以他们的方式连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区块链为基石的 web3世界。


而新浪潮前辈们所追求的自由与不朽(也是好莱坞们所丧失的),正是 web3 所立足的核心精神:


去中心化——向中心权威要个体权力,要自由;


不可篡改——向速朽世界强调历史,强调不朽。


早有更反叛者擎着这两杆大旗站了出来。


如果说昆汀王家卫们拥抱NFT是在对web3表达一种态度,那么最近声名鹊起的film3运动,则可能是实实在在地想用web3思想和技术改造电影业。


无论是好莱坞罢工,还是国内闹得风风火火的B站UP主停更事件,指向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大平台对个体创作者的压榨,让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既没有生存自由,更羞于谈不朽。而昆汀王家卫们的NFT尝试,远未触及这个问题的核心。


film3运动要触碰的,就是这个权力的核心。


film3运动由全球知名的电影制作人、电影机构等发起,“旨在利用web3技术和模式,赋予创作者权力,消除电影业长期存在的不平等”。这里面有导演、编剧、制作人、web3电影基金等,他们坚信,web3所代表的去中心化和确权(不可篡改)能力,提供了“好莱坞们”所没有的东西。从创作到融资,再到制作和营销,都让创作者掌握了权力,也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基本的所有权。


他们认为,正如摄影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web3技术则带来了film3运动。事实上,film3运动的核心推动者、知名web3电影工作室The Squad的创办人乔丹·贝恩(Jordan Bayne),始终对法国电影新浪潮念念不忘,她甚至直接说:


我喜欢将它(film3)称为下一波电影新浪潮。


film3运动所做的事情,也跟新浪潮的前辈们遥相呼应,极力复刻当时良好的社区氛围。他们背靠社区,资助独立电影制作人和不可能被商业公司看中的小众电影。


不同的是,他们筹集资金的方法是发行NFT(而不是大平台),可以在电影制作开始前,也可以在电影完成之后。


film3运动的代表性成员之一,一家名为First Flights的web3电影制作机构,一直通过发行电影NFT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资助web3原生电影项目。而其推出的短片《爱尔兰式告别(An Irish Goodbye)》,竟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图片来源:IMDb


不仅如此,与戈达尔们大闹戛纳电影节的行为如出一辙的是,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期间,乔丹·贝恩还联合First Flights同步搞了个MetaCannes电影节(“元戛纳”),与戛纳分庭抗礼。


MetaCannes电影节一点也不弱,众多奥斯卡获奖导演、演员和编剧都积极参与,还有一大群优秀的独立电影制作人都加入到这个阵营中。他们齐聚一堂,宣扬film3运动和web3电影理念。


如果好莱坞编剧们知道就在他们罢工的同一个月,一个名叫乔丹·贝恩的人搞了一场MetaCannes电影节活动,跟戛纳电影节分庭抗礼,它背后有一场更大的旨在为电影人争取权力的film3的运动,他们会作何感想?


很多人早就想把大平台甩掉了。据decrypt报道,同样是film3运动的参与者,西班牙导演Miguel Faus曾拍过两部短片,后来被HBO收购发行。在他发现web3之后,果断投入其中,决定拍一部名为《Calladita》的独立电影,讲述一位年轻的哥伦比亚女佣安娜在一个西班牙富翁度假屋中的故事。


《Calladita》剧照。图片来源:Miguel Faus,Decrypt


作为cryptopunks的持有者,他把自己的想法公开后,迅速组建了一个250人的社区,成员除了来自cryptopunks外,Bored Apes、Nouns DAO、Mfers……一众NFT社区成员都加入了。他通过向社区发行NFT的方式为电影筹集资金,最终,竟然筹集了7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如今,这部电影的制作已经进入尾声,而导演Miguel Faus决定顺势成立一个该电影的DAO,名字就叫做Calladita DAO,并决定把电影上映后收入的50%回馈给社区。


这无疑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大大鼓舞了film3运动的参与者们。不依赖大平台大制作公司,照样能拍出好电影。


而且,他们也不用依附于任何流媒体平台,不但钱的问题通过众筹NFT解决了,高质量的观众互动也在社区自涌现。


更重要的是,很多小众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电影类目,商业公司是绝不可能去碰的,如今照样能够得到资助。




毫无疑问,film3 运动所代表的电影业的 web3 化,瓦解了中心平台的权力,让影视创作者们既逃离了电影制作公司的劳动压榨,又摆脱了视频平台的流量绑架。


如今,他们终于可以安定下来关注作品本身,考虑“追求不朽”的问题了。被愚弄的无奈的观众,也终于可以从千篇一律的商业电影中跳出来喘口气。


电影业被好莱坞盘踞得已经够久了,本以为以流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会带来曙光,没想到又陷入了另一个更为庞大且无声的工业陷阱,始终没能逃离压榨。


辛苦愁烦的影视创作者们不得不削尖脑袋“把自己租给他人”,他们需要“下一波电影新浪潮”的洗礼。web3是个答案,它所代表的去中心化和确权精神,是对电影业本应追求的自由与不朽的加持,是实现“把自己留给自己”的最好武器。


用好这把武器,追求自由,成就不朽,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岁月不老”。


参考资料

[1]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5467732

[2]https://mp.weixin.qq.com/s/s79xQGp_j7MQs5KpsRMYng

[3]https://decrypt.co/142144/metacannes-how-web3-filmmakers-are-leading-next-wave-cinem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歪脖三观(ID:waibosanguan),作者:江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