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晓洋,编辑:陆一鸣,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五月的天,让人又一次见证历史。
5月30日,是让广东人热到怀疑人生的一天,全省最高气温分布图也红到发紫。截至当天15时,广东有141个市县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其中红色高温预警 9个、橙色高温108个,分别意味着这些地方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和37℃。
金灿灿的麦子,阴沉沉的天空。(图/大象新闻)
据气象监测网资料,截至当天16时43分,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录得当日最高气温39.0℃,打破该站五月气温最高纪录,超过纪录2.1℃,其中,全市96.6%的地区气温超过37℃。
城市里的热,堪称是上下左右全方位无死角的热,体感温度说是50℃也毫不夸张。靓仔靓女出门就变“熟人”,外皮烤焦内心熔化,热到昏头的年轻人们开始“指鸭为鹅”。
前两天广东地区流传最广的一则表情包。
除了广州,还有许多南方城市正在经历高温。
上海、杭州、长沙、南昌等城市的日最高气温均突破35℃。5月29日,上海徐家汇站最高气温冲上36.7℃,刷新了该站150年以来的5月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上海首个高温日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四川多地最高气温超42℃,凉山州内部分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告急。为节约用水,四川自来水公司呼吁每月洗澡2-4次。
这一波高温是怎样形成的?高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高温天气,还会持续吗?
一、热buff叠满,各地烦恼不同
广东这波高温,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玛娃”外围下沉气流影响。
副热带高压是广东高温的老常客。2018年5月31日,广州国家站录得1951年以来5月最高温36.9℃,当时就是在强盛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今年5月底,“副高”当然也没有缺席。
被副热带高压支配的“大鸡腿”。(图/广东天气)
作为今年第2号台风,“玛娃”是新登场的高温“帮凶”。它于5月20日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至今在洋面上磨蹭了10多天。“玛娃”把自己从强台风级磨成了台风级,但“空调外机”模式却持续输出。
台风的中心通常是强烈的螺旋上升气流,到达一定高度后会向四周辐散出去,而台风外围气流和周边空气混合陆续下沉到底层。
大气下沉增强,致使天空云量减少,对太阳短波辐射阻断减少,地面吸收热量增多,温度升高,然后输送到大气感热增加,大气温度升高。
“副高”&“玛娃”,听我说谢谢你。(图/广州天气)
“副高”叠加台风的下沉气流,就像一口巨大的锅盖罩在城市上空,形成炎热高温的天气。如果说台风像空调吹出的冷气,那么台风外围的下沉气流就是空调外机吹出的“废气”,不热才怪。
随着“玛娃”走近我国沿海,台风“外机”开始重点影响广东和福建,使得两地热上加热。据广东天气的判断,5月30日正是广东人吃台风“玛娃”下沉最厉害的一天。
不过,城市不同区域的冷暖,是不相通的。在5月30日里,广州南端南沙区万顷沙的温度,比北部花都区新雅街的足足低了8.2℃。
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形成热岛效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由石头和混凝土建成,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2℃,甚至更多。
成片的水泥硬地、成排的空调外机,这些都市人的必需品也都会加剧热岛效应。还没买房的人,也许要适当考虑周边多树木绿化的地段。
但接下来也有好消息,随着台风“玛娃”转向北上与副热带高压展开一番博弈,6月初,上海、杭州等地将从“副高”的控制中释放出来,拥抱少许风雨,一丝清凉。广东的酷热也将略有缓解,但也就是从38℃下降到35℃的程度。
台风“玛娃”将北上,单挑“副高”。(图/中央气象台)
不过,身在内陆的四川地区,恐怕是得不到台风的雨水馈赠,依然要在“副高”之下熬着。
5月29日,四川个别地方最高气温达到42℃。受高温少雨的影响,凉山州会东县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告急。当地自来水公司发出节水通知,其中一条“过于频繁洗澡并不对皮肤健康有好处,每月以2-4次最为适宜”的建议,引发网络热议。
高温天里的节水倡议。(图/燃新闻)
许多网友表示接受不了,更难以做到,有人质疑“42℃一个月洗两次,得腌制入味了”。来自凉山州会东县的网友@耿向顺 劝大家先别忙着开骂,因为当地今年的旱情较严重。
4月以来,四川省平均气温偏高,其中,凉山州所属的攀西地区内共有10县站平均气温位列当地历史同期第1高位。与此同时,今年攀西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却较常年显著偏少了六成以上。
当地网友介绍,因长时间干旱高温,今年村子里初种下去的农作物几乎都干死了。而由于地处高山地区,村民想引水灌溉自救也存在难度。当网友在讨论不洗澡难受,会东县农家想的却是先保证做饭喝水,其他用水能省就省。
除了饮用水源告急外,高温少雨天气也增加了山火发生的风险。4月以来,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多地的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持续处于极度危险级别,5月6日还发布了高森林草原火险红色预警。
四川攀西地区发布森林草原火险橙色预警。(图/四川发布)
持续高温、干旱、山火……极端气候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二、高温天作业,身心双重暴击
除了影响农林业的发展,高温天气也会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
一方面,高温可能会热死人。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人的体温调节机制都有可能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
5月29日下午,武汉一场户外演唱会上,多名观众中暑,现场11人被120紧急送医。收治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这些患者普遍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心率加快、乏力、体温升高的症状,诊断为中暑。
去参加露天音乐节也要注意防晒。(图/应急管理部)
除了长时间暴晒外,长期户外高温作业也极易引发中暑,甚至是热射病。热射病属于重度中暑,容易出现排汗功能障碍,危害生命。
早在5月18日,东莞已出现今年第一例热射病例。患者连续户外作业8小时后出现头晕、大汗、呼吸急促,急救送院时体温高达41℃,四肢抽搐,处于浅昏迷状态。治疗几天后,患者才脱离生命危险。
另一方面,高温也更容易击穿人的心理防线。复旦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病例交叉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环境温度和自杀死亡之间均呈现几乎线性的暴露反应关系,即温度升高与自杀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热到想死”不单是梗图中的玩笑话,气候变化正在对人们精神与心理健康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精神病学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上。(图/JAMA Psychiatry)
实施有效的气候适应政策,不仅有利于改善宏观的人居环境,而且可减轻气候变化对自杀的影响,挽救人命于水火。
尽管高温可能威胁健康,但不少人还是得在高温中抱紧饭碗。这时候,高温补贴可说是对户外打工人的一种肯定与补偿。
按照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工作场所温度达到33℃或在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露天环境下工作,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全国各地高温补贴发放标准略有差异。北方城市的高温补贴会少一些。例如,北京市的高温津贴的发放时间为每年6-8月,室外露天作业每人每月不低于180元;在33℃(含33℃)以上室内工作场所作业,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
南方城市的高温补贴会相对多一些。例如,广东的高温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发放时间为每年6月至10月期间。如果是非连续用工项目,可按天数折算每人每天13.8元。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意义上的高温津贴和很多职工拿到的清凉饮料费,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温津贴具有法律强制性,而清凉饮料费则是企业职工的一种福利待遇。如果有企业拿“清凉饮料费”冲抵高温津贴,职工可以打12333进行投诉。
再多补贴终究比不上适宜的温度,但更加令人忧心的是,更热的天气恐怕还在后面。
三、今年最热的时候还没到来
除了眼前的热buff外,一个“气候大怪”也悄悄靠近。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通报,今年7月至9月期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概率为80%,但目前尚不清楚该现象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型态,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变暖相关,平均每2-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12个月。
厄尔尼诺现象又要来了。(图/联合国)
2016年之所以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就是因为受到了一次非常强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双重暴击”。
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表示:“我们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尽管过去三年里出现了具有冷却作用的拉尼娜现象,它起到了暂时遏制全球升温的作用。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很可能导致全球升温出现新高峰,并增加打破温度纪录的可能性。”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评估,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升高了1.1℃。全球并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概率将增加,比如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导致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
随着全球变暖每额外增加一点,预估的极端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会更大。(图/IPCC)
我们为高温而烦恼的时候,可能也要为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做好准备。关心每日天气,也关心气候变化,将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晓洋,编辑:陆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