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18日文章,原题:无法带你的母亲去医院?在中国,你可以雇个人
张珍(音)对她从事的工作——陪他人到医院就诊有一些心得:不要过多询问病情,准备一辆轮椅,带上零食并“专注于积极的一面”。在中国,这名44岁的北京人是一个迅猛发展的职业的从业人员之一:她是一名“陪诊”,陪伴患者接受从常规挂号、看病到化疗在内的医疗陪护服务。
陪诊通常顶替因居住太远或请不到假而无法带着年迈父母就医的成年人的角色。这份工作对身心的要求都很高,张说,她往往5点半就要起床,一天当中要不停走动。她说,“陪诊无异于这些患者的临时子女。你希望让他们感觉舒适和安全,可能甚至要比他们自己的孩子做得更好,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确实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身边。这就是我们为何必须向他们展现出爱的原因。”
陪诊在大概10年前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各地的医院里。随着中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医疗需求也随之增加,但他们的子女越来越少而且离他们更远,通常在外地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人口学家同钰莹表示,“尽管中国仍然重视尊老孝亲,但由于人员流动,人们很难(尽孝),随着独生子女的父辈和祖父辈年龄越来越大,这将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新兴行业。”
从排队等候,到往返各科室做检查,看病就医很容易就耗上一整天。“有我们在,原本需要一天的挂号看病可能半天就能完成。”27岁的陪诊姜江(音)说。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陪诊的监管尚不完善。法律学者呼吁加强监督,包括对双方的保护和制定标准化的价格。张珍不认为陪诊必须具备医学背景,“这就是人们去看病的原因,对吧?”
然而,人们仍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新兴行业持保留态度。医生并非总是熟悉这种有偿陪诊。在一些情况下,请陪诊的子女并不想让他们的父母知道自己花钱找人陪他们看病。陪诊姜江表示,有些客户要求她假装自己的朋友或同学。“我扮演过各种角色。”她说。许多陪诊在视频中为这种工作辩解。他们解释说,他们的工作与倒卖医院挂号凭证的黄牛不同,后者被视为从他人的不幸中牟利。“努力工作和赚钱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一名陪诊在其视频中说。
陪诊和专家都认为该职业最终将被接受,这可能已经成为现实。陪诊刘晓丽(音)表示,如今她一半的客户是不愿意一个人去医院或不想打扰其亲朋好友的年轻人。人口学家同钰莹也认为社会将适应该现象。“将来,也许人们会认识到这是正常的,就像花钱找人打扫房间或乘坐出租车那样。”(作者Lily Kuo等,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