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慧、房佶宜 编辑/冯雪】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4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多项数据向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连续两个月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16-24岁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且逐月攀升,1—4月分别为17.3%、18.1%、19.6%、20.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除就业问题外,4月的消费、外贸、工业、房地产、CPI、PPI等数据到底如何?观察者网特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解读这一最新成绩单。

图源:国家统计局

观察者网:4月份消费同比增长18.4%,比3月份加快7.8个百分点。对于这个数据您怎么看?

陈文玲:4月消费同比上升18.4%并不奇怪,因为去年这个时候新冠疫情在全国多点暴发、多处封控,线下消费受到抑制,因此基数很低。18.4%这个数字看上去很高,但实际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刚刚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所以它不意味着大幅增长,而是在第一季度基础上的进一步修复。

今年,中国经济大体要经过修复、恢复、反弹、复归正常增长四个阶段。一季度主要是经济的修复,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线下消费的修复。

元旦和春节期间,很多人还在观望、观察,2、3月份没有长假,所以线下消费恢复是初步的。4月份,人们对于线下消费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到“五一”小长假基本归位。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说明线下消费已经恢复到和疫情前差不多的水平。

所以,一季度经济增长是经济的修复,4月和5月是经济的恢复,真正的强劲反弹,特别是消费的反弹应该是在下半年。经济真正复位第三季度可能出现,第四季度则完全回到原来经济增长的正常轨道。

观察者网:要持久地保持消费市场的旺盛,最关键的是什么?在短期或者长期带动消费方面,您有何政策建议?

陈文玲:我觉得关键还是要加快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的复苏和发展,继续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国的市场主体虽然达到1.7亿户,但近几年受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活跃度不到70%。换句话说,几千万个微观市场主体实际上处于休克、休眠甚至死亡状态。

我国大部分家庭有储蓄的习惯,会把过去和现在的消费能力作为存款储备起来,用于未来生命周期的支出,加之政府的纾困政策,在疫情期间,我国的消费虽然大幅度下降,但绝大多数家庭的基本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但是疫情防控放开之后,要真正使消费回到拉动经济增长“第一驾马车”的位置,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就要让人们有持续的即期消费欲望与能力。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能力是建立在可持续、可预期的收入基础之上的。而要让大家挣到钱,就需要有就业岗位。

现在,若干群体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对于一些人来说,没有就业就谈不上消费。所以,现在消费看起来是上升的,但这种消费主要还是由释放了一部分储蓄形成的,由一些高收入群体释放出来即期购买力形成的。

要让消费这辆马车真正跑起来,更大群体即期消费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解决低收入群体和无收入群体的消费问题是关键,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就业、创业、创收。

2023年5月2日傍晚,北京华熙五棵松商业区,所有餐饮店都客满。图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202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今年以来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也居高不下,且逐月攀升,1—4月各月分别为17.3%、18.1%、19.6%、20.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下一阶段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上,您有什么建议?

陈文玲:现在年轻人失业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首要因素就是一大批能够吸纳就业的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倒闭、破产、休克、休眠。不少年轻人没有足够的创业能力和意愿,市场上又没有充分的就业岗位,所以一些人处于失业状态。

第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极其不匹配。例如,家政服务行业人员缺口达2000万人以上,但很多大学生目前还不愿意选择从事家政服务等工作。家政服务业的标准、规则、认证和相应的薪酬体系等也都没有形成。

第三,就业方式已经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很多岗位很可能没被算在就业统计之中。比如说,网络直播、农村网络销售就是一种新型就业形式,但由于现在的统计需要有固定岗位或者已经签署劳动合同才算就业,所以存在就业的漏登部分。

第四,还有一部分年轻人,眼下没有立刻投入工作的想法,不可否认还有一小部分啃老族的年轻人,这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工作岗位,要让年轻人能挣到钱。同时,年轻人也要改变就业观,具备创业能力的可以积极创业,也可以瞄准市场上急需的服务行业等另辟蹊径。另外,教育要跟得上,我们的教育体系要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队伍。

5月14日,重庆首届三峡人才节大型招聘会在万州区三峡之星体育馆举行,提供岗位512个、职位数2807个。图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4月份,CPI和PPI同比表现均弱于预期: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您对这两个数据有何解读?目前社会上比较关心的是通缩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陈文玲: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全球的高通胀没有蔓延到中国。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第一,和我国的能源保障体系有关,我们的能源进口市场多元化,价格总体保持稳定;第二,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保障,粮食价格没有上涨;第三,目前我国的猪肉价格没有上涨,而猪肉价格是影响食品价格的核心要素。

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老百姓没有受到高通胀、高价格之苦。我认为,一方面有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是我国通过多年努力营造的一种好的市场环境,在低通胀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稳定,这应该被看作成绩,而不是问题。

现在应该破除传统经济学中一些认识局限,不要一看PPI、CPI低了,市场出现低通胀就着急;PPI、CPI高了,市场出现高通胀、物价飞涨也着急。我觉得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而这个度怎么保持非常重要。

4月12日,沈阳,塔湾农贸市场内,猪肉供应充足。图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高于前值,但大幅低于市场预期。您如何解读这个数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陈文玲:第一,制造业的恢复和线下消费的恢复不一样,它的恢复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联动过程。疫情这三年,一些产业链供应链断裂、订单断流、公司裁员,把这些联系和链条重新链接起来,需要一个过程,损失也不是很容易弥补的。我个人认为,能有5.6%的增长,还说明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

第二,美国等国家以价值观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对我们的一些企业也产生了影响,有些企业在产业链头部企业的要求下,把产业、工厂、车间转移到周边国家,一些跨国公司也希望在华企业转移到那些和他们可以重构产业链的国家。

第三,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向周边国家转移,由国内大循环的一部分变为国际大循环的链接,这未见得是坏事。重构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是成本驱动型的,这是产业链转移的规律和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如果能形成和东南亚地区国家更紧密的贸易关系、经济关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关系,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一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但如果是美国推动的“去中国化”,就需要高度重视,要想办法留住这些企业,在国内形成新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关系。

观察者网:4月份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增长16.8%,进口下降0.8%,外贸出口和进口增长上存在很大差距,对此您怎么看?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今年我国的外贸面临哪些压力和机遇?

陈文玲:我国在出口方面比较有竞争力,因此,虽然美国市场对中国遏制打压,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没有下降很多,对其它国家的出口也没有下降多少。同时,我国在一些新市场上出口正快速上升,比如说我国去年和俄罗斯的贸易额增长了29.3%。

此外,我国和东盟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构成了新的产业链供应关系,带动了中间产品贸易规模增长。一季度,我国对东盟出口中间产品5310.8亿元,增长17.9%,占我国中间产品出口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7个百分点。

5月9日,江苏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货轮停靠在泊位上装卸集装箱。图源:视觉中国

进口下降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我国从美国的进口大幅度下降。受美国禁供的影响,2021年,我国芯片进口是4400亿美金,去年大幅下降,今年第一季度再次大幅下降。第二,中国市场的自我满足度、自我循环程度比较高,可供我国进口的商品比较少。近年来,随着我国国产品牌发展,对一些进口的奢侈品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一些奢侈品的进口也大幅度下降。

现在外贸最大的压力是,如何把之前丢掉的订单找回来,重新建立起稳定的供货关系。原来已经建立固定供求关系的客商,断链之后找到了其它替代的商家,要让这样的客商回头很难。这些订单不是靠抢,而是要有耐心地持续培育市场和经销商。

除此之外,要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扩大包括金砖国家、上合组织、OECD等多边组织下的贸易和投资;同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这些传统的市场上尽最大可能扩大进口,只有扩大进口,才能让人民币走出去形成回流机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观察者网: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需求出现恢复迹象,但房地产投资和开发建设仍在下降。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2%。您对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和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有何解读?

陈文玲: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认为,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同时,要释放明确的政策信号:

第一,房地产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个具有带动性强的市场需要保持稳定;第二,国家不会轻易改变和调整当前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避免出现政策的钟摆效应;第三,国家将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方案,保证房地产市场结构合理、可持续;第四,激活居民购买改善住房、跨域休闲住房、以房养老住房等购买欲望和行为,并给予购买者长周期不变的政策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