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4岁的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举行了加冕典礼,却引发了规模不小的质疑与抗议。全世界的人们也不禁疑惑——2023年了,君主制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桑榆,编辑:陆一鸣,原文标题:《看查尔斯加冕,英国人忍不下去了》,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等了70年,“超长待机王储”查尔斯终于加冕称王了。


当地时间5月6日,伦敦阴雨绵绵,年逾古稀的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乘坐钻禧马车,从白金汉宫出发,来到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对着金碧辉煌的圣物立下神圣的誓言。


这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曾经见证了39位英国君王的加冕。沧海桑田,君王对于这个国家的意义,却早已今非昔比。


今年4月,YouGov进行了一项“英国是否应该继续保留君主制”的民意调查,虽然仍有超半数(58%)的英国人支持王室继续存在,但在年龄段为18~24岁的人群中,仅有32%支持王室,38%的受调查者支持民选国家元首,而剩余的30%则表示“不知道”。


尽管查尔斯三世的加冕礼规模较伊丽莎白二世的那次已经精简了很多,但在社交媒体上,这场兴师动众的庆典仍然引发了很多质疑:“怪异”“不合时宜”“劳民伤财”“有这钱还不如拿去给教师和铁路工人付工资”……


就连明星也不想蹭查尔斯的“流量”。英国国民级巨星埃尔顿·约翰、阿黛尔和辣妹组合,纷纷以档期原因婉拒了庆典演唱会的邀请,这场春晚式表演还被《卫报》冷嘲热讽为“由一群二线艺人拼凑而成”。


国王加冕,英国人为什么不太高兴?已经2023年了,君主制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这个多事之春,英王室的留存再次成为了英国公众讨论的重要议题。


他们为什么反对


当地时间5月6日,加冕礼即将举行的清晨,英国民间组织“共和国Republic”的领袖、《废除君主制》的作者格雷厄姆·史密斯(Graham Smith)正在特拉法加广场上整理标语牌和饮料,为接下来的和平示威活动做准备。


Republic主张废除君主制,呼吁英国共和化,他们对于示威地点的选择也颇具深意——特拉法加广场上伫立着一座查理一世的雕像,在400多年前,这位曾经与国会发生激烈冲突的君主被共和派处决,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共和国时期,而后成为了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不再拥有实权,国会成为英国政治的中心。


根据计划,载着查尔斯三世的马车即将在大约两小时后经过这里,而史密斯与上百名反君主派人士将举起写起“Not my King (并非吾王)”的黄色标语牌,发出嘘声,表达他们对君主制的反对。

汉堡王或成为最大受益者。/小红书@芊青箐 <br>
汉堡王或成为最大受益者。/小红书@芊青箐 


从1983年起,Republic就开始组织民间抗议活动,致力于废除王室,推动英国从君主立宪制向共和制转型。在其网站上,他们这样介绍自己的目标:“废除君主制,通过民主程序选举出一位民众认可的国家领袖,起到代表国家和监督政府的职责。”


为什么要抛弃君主制这个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国家遗产”呢?Republic的活动人士列举出了几个理由——


首先,世袭的公共机构和民主原则背道相驰,决定谁是王室成员的仅仅是基因,而非民众的选择。所以,当王室成员滥用特权或是浪费公共财产时,民众毫无还手之力。其次,君主立宪制下的君王实际上是政府的傀儡,他/她为当下政府的利益盖章认证,无法真正为人民的利益把关。


“君主制代表着排他主义、精英主义、世袭权利和践踏在每个普通人权益上的特权,完全站在现代民主的反面。”


王室花纳税人的钱举办豪华庆典,过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奢侈生活,大概是最直观的反君主制论点。


据YouGov最近的一则民调显示,有52%的伦敦人认为加冕礼不应由纳税人买单。虽然官方尚未公布庆典的具体成本,但据民间估计,查尔斯三世这场等待了70年的加冕礼大概会花费5000万至1亿英镑。


而与此同时,英国正经历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资短缺。


在脱欧和俄乌冲突动荡背景下,食品和能源的进口成本被抬高,英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民众不得不面对飙升的生活成本。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9月,英国食品和饮料价格同比增长了14.6%,是1980年4月以来的最大值。因为舍不得支付天价的暖气费,无数人度过了也许是记忆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民间估计的1亿英镑支出,在普通人眼中是一笔巨款,但放在英国王室的财产和收入中来看,还真只能算个不大不小的数目。


英国王室到底有多少钱,恐怕没有外人能彻底算清楚,但毫无疑问,这一小撮姓温莎的英国人,坐拥着普通国民难以想象的财富和特权。


根据《卫报》本月初发布的调查报道,除了每年从政府处拿到的皇家津贴(在2022年度,这份津贴的数额是8630万英镑),查尔斯三世的个人身家至少有1800亿。


这其中包括从母亲处继承而来、堪称世界顶尖的邮票和艺术品收藏,不计其数的皇家珠宝(据卫报估算,其价值超过5亿英镑),难以估计的投资分红,遍布英国的城堡豪宅,以及两块占地7万公顷、属于皇室私人财产的公爵领地(分别是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和康沃尔公爵领地)等等。


位于苏格兰高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是王室的私人财产。2022年9月,女王正是在这里与世长辞。/Unsplash<br>
位于苏格兰高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是王室的私人财产。2022年9月,女王正是在这里与世长辞。/Unsplash


这些资产和收入明细都是不公开的,法律允许王室拥有密不透风的“金库城堡”,以保持王室的“尊严和体面”。英国政府每年为王室提供的安保服务,则来自区别于皇家津贴的拨款,数额同样保密。


而更令许多主张废除君主制的人士愤怒的是,温莎一家作为最顶尖的富有阶层,却还享受着免税的特权。


按照1993年伊丽莎白女王与时任首相约翰·梅杰达成的协议,王室每年将其名下的皇家财产局(The Crown Estate)产生的收入交予国库,政府再从其中抽出15%作为王室津贴(从2017/18年起,为了支持白金汉宫的修缮工作,比例上升到了25%,且还可能上升);作为交换,王室不需要支付遗产税,女王的私人资产可以原封不动地传递到下一代手中。


理论上来讲,王室也不需要为私人收入缴纳任何税款(据卫报估计,仅仅是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就能让查尔斯年入两千万英镑),不过从1993年起,女王“自愿”为私人收入缴税,这个习惯也被查尔斯沿续至今,但王室仍然不需要为皇室津贴和遗产纳税,也不用缴纳公司税。


最终《卫报》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令富人更富的粗暴机制。


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包括遍布英格兰的乡间田野、矿产资源、伦敦市黄金地带的地产,城堡和豪宅等等。/ unsplash<br>
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包括遍布英格兰的乡间田野、矿产资源、伦敦市黄金地带的地产,城堡和豪宅等等。/ unsplash


英国王室是名副其实的“老钱”,坐拥着祖辈几千年来通过战争、掠夺、联姻和资本运作积累起来的财富,其中不少还沾着殖民历史的血泪。


原先镶嵌在玛丽女王王冠上的钻石“Koh-i-Noor光之山”,就是一块背负着殖民血泪史的证物。


据传,这块钻石原本来自印度,在185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后被赠予维多利亚女王,此后印度政府数次要求归还。在这次加冕礼上,饱受争议的光之山被换下,取而代之的是南非政府赠予爱德华七世的库里南钻石——同样带着殖民统治的色彩。


在一个崇尚民主和平等的现代社会中,王室就像昂贵且锈迹斑斑的古董。君主制的反对者认为,比起集所有纳税人之力来“供养”这群本就富可敌国的特权阶级,他们似乎更适合被放在博物馆里给人以历史的警醒。


在经济衰退,铁路、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的雇员因薪酬过低而频繁罢工的当下,将平民生活的拮据艰苦与铺张奢侈的皇家庆典相对比,很难不令人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


王室不再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然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为王室的金山银山开脱,即“王室能带来经济增益。”


根据统计机构零售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tail Research)估计,查尔斯三世的国王加冕礼将刺激超过14亿的消费,其中包括购买纪念品和装饰品(比如铺天盖地的国旗)、举行街头派对、庆祝宴会、到酒吧和餐厅消费,此外,预计还将吸引超过10万的外国游客与英国人民“同喜”,为价格飙升的机票和酒店买单。


加冕礼的庆典持续三天,在周末两天的基础上,英国民众还能享受额外的一天银行假(Bank Holiday),这对服务业来说可谓是大赚特赚的好机会。该机构称,加冕礼带来的收入至少是成本的7倍,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人们终于可以拥有一段纵情享受的时光”。


除了能够将人们团结在一起、增加国民认同感,王室作为旅游宣称的活名片、通过大型活动刺激消费,也被主流媒体认为是王室为民众作出的贡献,进而为王室存在的必要性做背书。


然而,彭博社的一份预估分析中显示,加冕礼并不会给英国经济带来直接增益,反而会造成0.7%的GDP跌幅,“罪魁祸首”就是多出的一天假期。


实际上,早在2011年,反君主制组织Republic曾经质疑过威廉和凯特大婚时的“5亿英镑旅游创收”传说。他们向提出这个数字的英国旅游局(Visit Britain)求证,并惊讶地发现,在上两次皇家婚礼期间(分别是1981年查尔斯和黛安娜的婚礼,1986年安德鲁王子的婚礼),旅游收入不升反降。


那么这5亿是怎么来的?据Republic分析,英国旅游局把所有和王室历史沾点边的景点门票收入都纳入了计算范围,既有像温莎城堡、白金汉宫这样的王室居所,也有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这类历史文化古迹。


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在中世纪时曾经是堡垒、王宫和监狱。现在这里作为历史遗迹博物馆向游客开放。/unsplash<br>
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在中世纪时曾经是堡垒、王宫和监狱。现在这里作为历史遗迹博物馆向游客开放。/unsplash


Republic表示,这些旅游景点之所以能吸引游客,并不是因为现在的英国有王室,而是因为景点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的魅力。


他们进一步举证,根据相关机构对英国景点受欢迎程度的排名,王室并没有成为想象中的金字招牌。


作为王室成员居住地的白金汉宫仅排名第69,更受欢迎的温莎城堡也落后于切斯特动物园和植物园邱园。作为王室居所,上述两处城堡仅有小部分对游客开放,公众并没有机会完整欣赏包含了大量奇珍异宝的王室藏品。


Republic大胆提出,如果君主制被废除,陈列着无数珍宝的王室居所被打造成博物馆和美术馆(就像现在的伦敦塔), 每个人都有机会饱览顶尖的名家名画、参观世界上最豪华的邮票收藏,这对旅游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君主是我们宪法的一部分,它腐败、隐秘、对政治有害且完全没有原则。如果因为旅游业的收入而不能放弃王室,就意味着比起做正确的事,我们更在意如何赚钱。但好消息是,我们实际上能够在不牺牲任何GDP的基础上做正确的事。”Republic在宣言中写道。


当然,这份“王室旅游无效论”虽颇有道理,但结论未免稍显武断,毕竟,比起作为陈列品的历史遗迹,还是一群活着的“童话人物”更能引起看客们的兴趣。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到王室在大众媒体时代公共形象的变迁。


在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加冕的上世纪50年代,王室仍然以遥远、严肃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70年前的那场加冕礼没有电视直播,观众只能在事后观看剪辑版本。在平日里,人们与王室的接触,大概只存在于重大节庆日的广播或电视致辞里,以及与带着“皇家”前缀的各种服务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开始普及,原本被包裹在神秘色彩中的王室生活,被无处不在的镜头窥探。并非每个王室成员都能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随时展现出近乎冷酷的“体面”和“庄严”。


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肖像。/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br>
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肖像。/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王室不得不转变形象,不再一味“高冷”,而是通过传记、电视采访、电视剧、照片视频、社交媒体等媒介,塑造出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人们可以直呼国王女王和王子公主的大名,围观他们家庭的抓马瞬间,并认识到:即便是大富大贵的王室,也会有普通家庭所要面对的矛盾。


一旦暴露在聚光灯下,人性的复杂就展现了出来,进而成为影响王室形象的不可控因素。查尔斯的婚内出轨,卖官鬻爵、干涉政治的嫌疑,其弟安德鲁的性侵案,哈里和梅根夫妇的出走和有关王室种族歧视的爆料,都将民众对王室的信任和喜爱拉到了低点。


如果说在伊丽莎白女王在世之际,人们还会出于尊重这位稳如泰山的老太太而对王室报以宽容,那么当“黑历史”缠身的查尔斯独当一面,王室的存在还能靠民众的“尊重”和“喜爱”来支撑多久,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比起关注查尔斯在加冕仪式上史无前例地使用了更环保的植物圣油,人们更愿意在这一天想起查尔斯的前妻,已故的黛安娜王妃——那个世界上被拍摄次数最多的女性,那个“童话”中的悲剧女主角,那个(在大众想象中)被王室剥夺了自由和生命的女孩,那个大众更能共情的“普通人”。


很大程度上,王室的故事就是承载时代情绪的公众想象,在合适的时机,由合适的人“出演”,它可以作为“定海神针”,为百废待兴的社会注入强心剂(就像女王在70年前做到的那样)。而在当下这个被新冠、战争和分裂情绪重创的世界,一个形象不那么完美的七十四岁老人戴上古老的王冠,很难再激起或是回应强烈的公众情绪以及需求。


对于当下的英国人来说,迫在眉睫的生活成本上涨、罢工浪潮、就业危机、气候变化问题显然更加切身。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没有实权,无法左右政策的制定,就算国家元首查尔斯三世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又有什么用呢?


参考资料

Coronation Concert review- a cobbled-together bunch of B-listers | Guardian

Police accused of ‘alarming’ attack on protest rights after anti-monarchist leader arrested | Guardian 

Tourism, The Truth About The Royals | Republic 

Burden or Benefit? The Economics of King Charles’ Coronation | Bloomberg 

Coronation cost: Too expensive or good for business? | BBC 

The Koh-i-Noor and Cullinan diamonds: British crown jewels have fraught history | The Washington Post 

Royal Events: Coronations, Births and Marriages - Impacts on UK Shopping | Centre for Retail Research

Why we put royal wealth under the microscope on eve of coronation | Guardian

“查尔斯加冕礼,有点尴尬” | 澎湃新闻

英国为什么面临10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桑榆,编辑:陆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