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单踏板模式在中国被认定为产品缺陷。
特斯拉想要改变人们踩油门、刹车的习惯,但现在又被纠正回来了。
5 月 12 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则关于特斯拉车辆召回的公告。公告称,自 2023 年 5 月 29 日起,特斯拉将召回 2019 年 1 月 12 日至 2023 年 4 月 24 日生产的部分进口 Model S、Model X、Model 3 及国产 Model 3、Model Y 汽车,共计 110.46 万辆。这期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总共销售了约 112 万辆车。
车辆并不需要返厂。特斯拉将通过在线软件升级改进完成 “召回”。有车主已经收到特斯拉关于召回信息推送,推送提醒,“您的车辆涉及未完成的召回事项。如事项涉及软件更新(OTA)召回,只需等待新软件版本推送后下载和安装即可。”
这次 OTA“召回” 依然意义重大。这是特斯拉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召回,但更重要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特斯拉被诟病已久的功能——强制单踏板模式——是产品缺陷,需要纠正。
特斯拉在 2021 年 1 月的一次软件升级后,改变了用户的开车习惯,强制用户只能使用单踏板模式。
传统车辆行驶中,司机需要踩油门(加速)和刹车(制动)两个踏板:踩油门启动和加速,松了力,发动机会停止提供动力,汽车保持惯性行驶一段距离。如果要更快减速、停车,就需要踩下刹车。
特斯拉汽车依然保留两个踏板,但单踏板模式下,车主通过踩下油门加速,松油门时通过动能回收减速,低速行驶基本不需要再踩刹车。曾有特斯拉车主告诉《晚点 Auto》,他很少踩刹车,“平均每天一次”。
特斯拉车主松开油门时会触发动能回收,电机反转为电池充电,消耗汽车的惯性以减速。这不但能增加 8%-15% 的续航里程,还减少了刹车片的磨损。特斯拉 CEO 马斯克对此发明感到骄傲,“特斯拉车主永远不需要换刹车片。”
所有电动车都可以实现动能回收。大众的 ID 系列纯电车型在踩刹车时进行动能回收,延用传统车的操作习惯。而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主流电动车品牌,和特斯拉一样把动能回收功能集成到加速踏板上,但这些品牌车辆出厂时保留了传统驾驶习惯,默认关闭单踏板模式。车主可以手动开启该模式,自行调整动能回收的力度。
特斯拉曾经也允许车主选择,是否使用单踏板模式,还曾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表示,能量回收制动调低,更适合经常开油车的用户。但 2021 年 1 月的软件升级后,特斯拉所有的车辆均只能采用单踏板模式。
如果车主想用传统的踏板操控,必须是在 2021 年 1 月前拿到车,并且再也不升级软件。
此举招致了很多质疑。工信部网站披露,2021 年 5 月,有人向工信部提交了 “特斯拉的动能回收系统是否按规定进行申报和安全性” 的问题。他认为,把动能回收功能与加速踏板相结合,让加速踏板具有明显制动效果,违背常理、违背汽车百年驾驶习惯,且已经引发了误踩加速踏板的交通事故。
一位汽车制动工程师认为,特斯拉在挑战用户已经养成的驾驶习惯。遇到紧急状况,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特斯拉曾多次陷入 “刹车失灵” 的争议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事故调查结果与单踏板模式有关。
在特斯拉销售最多的美国,有 200 多名车主投诉称行驶过程中车辆无故自动加速,刹车失灵。2014-2022 年间,一系列事故造成 175 人死亡。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历经一年的调查后发现,超过 90% 的司机在事故发生时没踩刹车、超过 85% 的司机踩了油门。但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并未把这一功能裁定为特斯拉的产品缺陷。
单看刹车系统,特斯拉和大部分车企一样做足了冗余设计,确保紧急时刻,司机可以把车停下来。首先是刹车踏板,和大多数汽车一样,特斯拉的刹车踏板是电子控制,因为有电机助力,用更小的力就能踩住刹车。即使电控失效,司机用力踩刹车踏板时,也能触发机械刹车。
还有一个防误踩机制。如果司机慌张地同时踩下油门和刹车,特斯拉只会执行刹车指令。最后是自动刹车,每辆特斯拉都装载了摄像头,一旦判定即将发生正面碰撞,自动刹车就会启动。这一功能在车辆启动时默认开启,不需要人操作。
但数据也展示了改变驾驶习惯的潜在影响。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在报告中称,200 多起踩错踏板的情况,超过一半发生在驾驶特斯拉汽车不满半年的新车主身上。他们很可能是因为不习惯特斯拉的操控方式造成了悲剧。
特斯拉向车主提供了一个,在机械性能上不存在缺陷,但容易让人犯错的动力系统,且没有给用户提供选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为,这两点增加了车主错将油门当成刹车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公告,特斯拉将在召回后新增三项功能:在不具备能量回收制动强度选择的车辆上,提供选项以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强度;调整车辆能量回收制动策略的出厂默认状态;在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时发出提醒。
这意味着,特斯拉车主可以选择是否使用单踏板模式,且车主在使用单踏板模式时,有了一个提醒机制去保证车主少犯错。
特斯拉以软件公司的节奏引领着新能源车的软硬件创新。但智能电动车的创新比之前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更关乎生命安全。人一定会犯错,机器的一个责任是防止人犯错,而不是增加犯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