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Lily,编辑:婷宝、WEIFAN,原文标题:《假装不在北京的年轻人,都去了郊区夜市》,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资深北漂心里都清楚,北京虽然算是个国际都市,由于缺乏街头小吃、地摊和夜生活的浸润,很多时候又有点像个超大的封闭小区。


或许是因为要么扬沙要么扬絮的天气不适合户外,或许是因为24小时营业的地方太少了。除了夜夜笙歌的什刹海和三里屯,想在北京的夜晚找点夜生活,年轻人能去的地方总不外乎那么几个——


一波戴着工牌的都市男女从国贸出发,结伴涌入了不同方向的京A酒吧;


海淀的上班族聚集在知春路的丰茂烤串,撸完串还得回家加班;


至于五环外的西二旗大厂人,则被动辄一小时的进城时长劝退,早早缩回回龙观的合租房,彻底失去了享受夜生活的资格。


不过,就算京A酒吧里总是人潮拥挤,烤串摊的油炸和碳水给人加班的动力,这种夜生活也总是差点意思。比起其他城市凌晨时分仍人头攒动的步行街,通宵营业烟火不停的小吃摊,北京的夜生活,只能算是北漂们下班后赶场子的消遣。


晚上九点以后,市里人声鼎沸的地方大概率只有三里屯


事实上,北京的烟火气是呈点阵分布的。为了寻找这些局部限定的烟火气,大批年轻人下班后开始往城市边缘的夜市扎堆。


通州的金街夜市,从晚上6点开始就开始堵车,一眼望去没有摊位只有人头;


昌平的立水桥夜市,凭借堪比县城的物价,体面地守护住了打工人的晚饭低消;


鸡蛋汉堡只要4块钱一个,甚至还有肉饼


房山的夏村夜市,则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自驾游目的地。他们下班后从市里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到达夏村,只为体验一把京版淄博烧烤。



在北京这个一过九点就开启清心寡欲模式的城市里,夜市正在成为年轻人们午夜巡游的秘密基地。


北京夜市,足够热闹足够无趣


在北京,市集是一种收费主题乐园,比如咖啡市集,入场费五十,进了还得再消费,参加一场市集,人均100起步,吃是绝对无法尽兴的。


于是,年轻人把消费放到了白天赶农贸大集,晚上赶郊区夜市。这两个地方的共性,就是花小钱办大事,而夜市更是突出一个“20元吃饱,50元吃好”,淀粉肠、小烧烤、再来一个椰子蛋,轻松治愈工作一天的疲惫。


价格一旦被打下来了,人就多了,如今各大夜市已经变成了京城非官方景区,不过想要从参差不齐中挖掘出高质量的夜市,也不是容易事。


夜市才是最该被写进北京攻略的打卡地,这居然还未被互联网熟知


来自长沙的90后北漂西西李,是朋友圈里有名的夜市猎手,对北京夜市不说已知全貌,但基本该踩的坑都踩得七七八八了。


在西西李看来,北京夜市仍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前期,规模小,同质化也严重。他曾被网上的攻略骗到市区内的某夜市,结果发现规模迷你到令人发指。零零落落的几个摊位前,有不少人聚集在这里排队,甚至拍起了打卡照。西西李觉得,北京年轻人的接受度真高。


在他看来,夜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足够大。为了体验一把京圈夜市,我让西西李带我夜游了一波。上周,我们约在朝阳区的盛华屯夜市,晚上6点在入口碰面,这里已经进入了人潮晚高峰。



这个坐落在东五环边缘的大型夜市,位于古塔公园南门,只在周三到周日营业。把车停在古塔公园的停车场之后,沿途有夜市的工作人员为你指路。


我在北京很想你的路牌,是每一个夜市的标配。虽然这已经成为一种从众的“精神污染”,但夜市正好是一种必须从众的形式,这是人们市井生活的兜底证明。


和市中心的网红路牌不同,没人在这里摆拍


用行楷大字书写的“男人三件套”烧烤——你可以不买,但绝对会对这个气势恢弘的招牌行注目礼。不同于互联网上中年男人三件套是始祖鸟、金鼎轩和钓鱼,夜市重新定义男人所需,羊腰羊宝和羊鞭,是对中年男人最直接的问候。



如今夜市摊主们最懂引流,小招牌人均“狠货”,而且主打一个盲盒体验,到底烤的是什么狠货,这得问了摊主才知道。


招牌上的亚龙其实是某种龙虾


最受欢迎的摊位,居然是摆满塑料凳子的铁圈套大鹅。这种几乎只存在于农村大集里的古早小游戏,吸引了不少小年轻的目光,摊位前早就排起了长队。


夜市吞金兽就像是80年代的花瓶姑娘


虽然没想明白套着大鹅咋处理,但是我们还是很上瘾地花50块套了30次。即使没套上,西西李还是很兴奋。他告诉我,“北京的夜市就相当于打工人的环球影城,你能在这拍照打卡,还有简易的旋转木马。游乐场也就是玩玩这些,一天下来还把人累得够呛。夜市就是轻度游,更何况这儿有吃有喝,还便宜多了。”


“可能是北京夜晚普通人的娱乐太少了,人们就很会苦中作乐。其实,夜市里卖什么都是次要的,闲不住的年轻人们,只不过想凑凑热闹而已。


夜市的物价,守住你的钱包


同样被夜市俘获的,还有在大厂上班的95后姑娘福妮。每天晚上她都会在立水桥站下车,花上二十块钱在夜市里吃饱后,再慢悠悠地骑车回家。


因为一次夜跑,福妮偶然闯进了北京夜市,“确实没想到北京天桥下还能攒出个夜市。”


她觉得在吃饭这件事上受的苦已经够多:公司食堂太油腻,点外卖就那么几样,自己做饭不光买菜洗菜还得刷碗……如今的福妮,把夜市当作解决晚饭的自助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方便。此外,夜市里小吃种类很多,还经常换花样儿,总有你没吃腻的。”


在夜市里,福妮过足了吃“垃圾食品”的瘾


夜市就是福妮的限时放纵,白天在格子间里吃均价50+的沙拉,晚上来夜市里过嘴瘾。福妮把这种偶然的放纵,称为“童年补偿”,“小时妈妈不让吃的,长大了就想报复性吃个够。”


此外,北漂4年,福妮对北京的物价已经麻木。夜市里的东西主打的就是便宜和性价比,但有次拿到扎扎实实的东北大饭包时,福妮还是被震惊到了。“一个比手掌还大的饭包才10块,”她想了想又说,“可能是在北京呆久了,觉得什么都特别便宜。” 


在北京,见证夜市的兴衰


北京土著周周,见证了北京夜市的兴衰。


在他眼里,如今发展起来的网红夜市,多少还是差点意思。“以前北京最著名的脏摊儿位于三里屯南街,你能花10块钱买到塑料杯装的鸡尾酒,还能淘到来路不明的外国烟和古董手表,简直是穷鬼们的午夜福地。



“如今,想要找到最地道的夜市,得去房山或者怀柔。虽然离市区远了些,但自驾也不算太麻烦,”周周很神秘地告诉我,“房山夜市的烧烤是用炭烤的,市区里的全是电烤炉。”


每隔几个星期,周周都会喊着朋友自驾去房山夜市吃烧烤、喝啤酒。“其实也不是馋那一口,只是看着滋滋冒油的铁板大鱿鱼,就觉得心情放松了下来。”


夏村夜市的烧烤不算便宜,一把鱿鱼要100起步


“城里的社畜感太重了,即使是在烧烤摊这样的地方,旁边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聊到工作。要么是公司效益不好了, 要么是业绩没达标压力大了,就算自己没有这些烦恼,听得也让人挺焦虑的。”


在房山夜市里,周周觉得有一种农家乐的既视感。在夜市里闲逛的本来就是附近的居民,这里不存在缓解CBD带来的压力,逛夜市只是他们的习惯。夜市里甚至还有一个乡村大舞台,“台上的老铁扯着嗓子唱情歌,伴着山景夕阳和小烧烤,脑子自然而然就放空了,你就不会想到自己在城里的那些焦虑。”


写在最后


如果你问聚集在夜市的年轻人,某个夜市值不值得逛,他们总会告诉你,“住在附近来转转可以,特地来没必要。”因为,他们把夜市当做家门口的延伸,而不是专门的仪式感。


一旦你特地赶来,大概率是要对夜市失望的。因为烤冷面随便一家外卖都有,淀粉肠也遍布在城市里的地铁口。夜市的存在,大概率只是为年轻人提供了生活的出口。


福妮告诉我,“曾经北漂的生活奥义,是如何费劲巴拉地找到一个地方,假装自己不在北京。


现在我折腾不动了,对于住在夜市旁边的人来说,真正惬意的生活,就在家门口。”


未标注图片来自受访者和社交平台博主授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Lily,编辑:婷宝、WEI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