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咖啡沙龙(ID:coffeesalon2013),作者:咖啡沙龙,责任编辑:咖啡沙龙-小周,图片:逸凡、咖啡沙龙、Jolin、小红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土化”一直是许多餐饮品类在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招妙棋。比如一直坚持本土化路线的肯德基,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不断改良研发一些独具地域特色的产品,通过迎合国内消费者的传统饮食习惯不断融入国内市场,的确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
而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将口味本土化”似乎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被忽视的市场趋势。
但因为有很大一批中国消费者实际上还是不能接受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所以如何将咖啡合理地进行本土化口味创新,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咖啡本土化是一种市场趋势
如果从雀巢进入中国算起,咖啡与中国市场的磨合已有近40年,但真正的变化,其实发生在最近三四年。
从速溶咖啡到连锁咖啡馆,再到精品咖啡,中国市场在短时间内就接受了好几轮的咖啡浪潮的冲击。近两年兴起的创意咖啡风潮,无疑又是打开咖啡本土化的一扇窗口。
现在无论是在连锁咖啡店还是精品咖啡馆,你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几款特调咖啡。不卖特调咖啡的咖啡馆,反而成了少数。
不可置否,创意咖啡的出现的确让一部分不常喝咖啡或者不能接受黑咖啡的人群,开始接触咖啡、认识咖啡甚至喜欢上咖啡。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创意咖啡就是他们尝新和购买咖啡的驱动力之一,加上颜值高、互动性强、容易入口,又刚好能够很好地跟当下中华文化作一个结合,可以说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细分市场。
一位在精品咖啡店工作的咖啡师也曾向我们说到,他认为特调咖啡仍然会是精品咖啡店的主流。
如果客人第一次来店,作为咖啡师会询问他的口味,如果是不怎么常喝咖啡的群体,还是会优先考虑给客人推荐特调咖啡,而且目前店里的特调咖啡也的确卖得还算不错,有一定的复购率。
咖啡口味本土化,更像是一种消费者与市场的双向选择,它不仅让中国的咖啡市场变得更加的多元,也给了品牌和商家更大发展空间。
再加上我国饮食文化底蕴丰厚,品类复杂,就像是一个用之不尽的素材库,似乎每个地方,都能找到那个“爆款制造机”,但怎么用,用不用得好,却是个关键的问题。
两极分化的创意咖啡
咖啡最重要的还是拿来喝的,所以我们不妨回归咖啡本身来谈谈“本土化创意”这件事。
不可否认,目前有很多精品咖啡店确实在认真做创意咖啡的研发,他们往往能够很好地结合地方饮食特色和新鲜的食材进行搭配,再融合当地文化之后,让咖啡被更多人看到、喝到。
比如笔者曾喝到过几款和中国茶相结合的特调咖啡,既保留了咖啡本身的风味,又带有茶的清新,喝起来极具层次感。
但同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创意咖啡”却似乎只剩下创意了,杯中之物越来越不像咖啡。一味地添加各种冰块、糖浆、咖啡,像极了一条无趣的搭配公式。
当然,配料不是不能加,只是不应该乱加。一杯合理的创意咖啡应该是能够放大咖啡本身的优势,突出食物搭配的科学和美感,而不是一块用来掩盖本身缺陷和不足的遮羞布。
甚至,近期网络上还有各种以“猎奇”的方式博得大众流量的怪状层出不穷,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搭配冒泡,比如什么“浓缩生蚝”“浓缩肠粉”“三文鱼美式”等等。
这些饮品不仅不好喝,很多甚至可能还不符合食品安全,它们不仅对视觉味觉是巨大的冲击,相信对肠胃也是种不小的挑战。
创意咖啡的独特性不应该以牺牲顾客的味蕾感受来交换,一杯合格的创意咖啡首先至少应该是能喝的、好喝的,如果没有,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创意咖啡不能够只有创意
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创意咖啡的确是当下咖啡市场的趋势,但还是希望有更多认真且好喝的创意咖啡让消费者们去尝试和了解咖啡,而不是一些空有脑洞、毫无章法的东拼西凑。
毕竟只有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产品,最终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咖啡沙龙(ID:coffeesalon2013),作者:咖啡沙龙,责任编辑:咖啡沙龙-小周,图片:逸凡、咖啡沙龙、Jolin、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