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啥?
因为不少来上海玩的人,都觉得在上海扔垃圾,挺难的。
有人说,自己之前试过把垃圾带回家扔的,而TA的家在安徽……

有人说,自己来上海的第一天,带着一瓶矿泉水逛了好久,都不知道扔哪里;

还有人特地发帖子,询问上海本地人:
上海人,你们的垃圾桶到底在哪里?

2
其实,上海人出门,也是经常因为找不到垃圾桶,而显得有些许尴尬……

喝完的瓶子直接揣包里,没带包的直接揣兜里;

还有的,直接放共享单车的车篮子上;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经常能看到:
共享单车篮子上,都装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废品”了吧……

甚至说,当你好不容易找到了垃圾桶,却发现它已经塞满了……

所以有上海人调侃道:
“上海垃圾桶改名了,叫哈啰单车和美团单车,有两个颜色,很好找。”

“众所周知,上海咖啡店比垃圾桶要多。”
“上海街拍人人拿个咖啡,其实很可能是大家没地方扔。”

上海垃圾桶的稀缺性,有多高。
3
上海的垃圾桶,为什么这么难找?
一个说法是,因为环保。
从19年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后,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垃圾桶已经从6.2万个减少到了3.8万个。
可以说,过去三年,上海少了近一半的垃圾桶。

来源于@新闻透视

@澎湃新闻
并表示,市民游客应该尽量减少在街头吃东西,或者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带回去。

@澎湃新闻
还有一个说法是,“为了考虑整体布局外观”。
比如黄埔城发集团欣谊公司的总经理就表示:
“如果无限制地增加废物箱的投放,其实对总体格局上,不一定相协调。”

来源于@新闻透视
但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4
我比较赞同上海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杨建忠所说的:
“减少或者取消垃圾桶,其实并不能减少垃圾总量,反而还会给市民们带来不便,甚至间接破坏了环境。”

@澎湃新闻
毕竟垃圾桶减少后,有的人当然会被迫开始“自觉不扔垃圾”,但是也有的人可能会“直接乱扔垃圾”。

我想,所谓的环保主义和美观性,应该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如果连大多数普通市民都感到了困扰,那么说明这样的设计,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
所以近期,上海终于决定针对“垃圾桶问题”,作出优化了。
“要跟市民的出行路径相匹配;要跟人流量相匹配;要跟精细化管理相匹配。”

来源于@澎湃新闻
这是好事。
正如一位上海普通市民所言:“做任何事都要符合实际情况,多听听市民的建议。”

毕竟,上海的马路总体还是非常干净的——但这只能说明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是打心底爱护这座城市的,即便再不方便,也不会把垃圾随便扔地上。
可没法保证,所有人时时刻刻都能如此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