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4月16日,虎嗅破天荒地举办了一场关于身心健康的线下系列新知秀——大家回答。作为系列的第一期,为了让大家的大脑重新认识“大脑”,我们将这场活动解构为演讲、讨论、体验及问答,期望以此帮助大家更加了解自己的精神与身体。以下是我作为两位策划之一的一些活动总结,除了我的内心OS外,你还能看到本场活动的精华片段。(题图注:图片为参与本场活动的核心虎嗅er)
— “签到多少人了?”
— “31。”
距离开场还有40分钟,这是Janet第三次问同样的问题。
东外56创新园未来场,尽管是周日也能在这里看到几个急匆匆的身影。一个灰T黑裤的女生尤为显眼,Janet在前场后场不停地奔走,像是一只笼中的仓鼠。这一上午,她接嘉宾,教站位,过PPT,安排化妆,督促餐饮,更换导播素材…事事亲力亲为,生怕出错。
Janet是这次活动的负责人,兼策划、BD、运营、文案、售票、设计、控场…简而言之,是一个强大的多功能复合型打工人。
“以身心健康为主题?演讲?这不是养生堂吗?”
两个月前,立项会。Janet面对老板的诘问陷入思考。“和养生堂不同,我们主打一个真实和体验。第一期我们带领大家重新认识大脑。以干燥的演讲为主料,脑疾病患者和家属共渡难关的故事为辅料,再配冥想、对谈、互动游戏调味,再结合虎嗅的科技味儿进行着色,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活动就立起来了。”
老板沉默片刻,项目开始推进。
时间回到4月16日。
尽管是95后,但在她的脸上很少看到当下年轻人常见的负面情绪,如焦虑、不满、委屈、埋怨,即使是在活动开始前一周黄沙漫天的晚上手机丢了,也没看到她露出沮丧的表情。
次日上午10点前她补了电话卡,冻结了银行卡,找到了一个备用机更新了微信和企微,和所对接的嘉宾挨个确认有没有遗漏的消息,一气呵成。到公司的第一句话就是“骑共享单车太费钱了”,除了这次丢手机外,她此前还因为骑车碎了一块MBP的屏(可怜的倒霉蛋)。
要是不熟的人可能会觉得她脑子有点问题,但是作为她的“副手”兼同桌兼饭搭子的我能看出来,她一直心里有数。
— “签到多少人了?”
— “170。”
距离开场仅剩10分钟,这大概是她最后一次来问,因为待会儿她就得去内场调度了。
到场率十分理想,内场已坐满了人。
为了让没来现场的观众羡慕,我们决定透露一点点活动精彩瞬间。
让我们先来看看演讲都有啥:
一、黄翔 | 华山医院脑外科医生, 《加油吧,大脑!》作者
外科医生触摸大脑的时候就像触摸整个宇宙,因为它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长的理由。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创造,我们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都是它控制的。可是大脑怎么实现这样的日理万机?这要从我吃火锅的经历说起。
有一次去重庆出差,他们请我吃九宫格火锅,每个格子有不同的功能,有的负责涮肉,有的烫菜,还有专门负责毛肚。
我一看这不就是大脑的功能分区吗?虽然我们说大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是仔细研究它也是分成一个格一个格,每个格子是一个办公室,负责不同的功能,管语言,语言功能区,管运动的运动功能区,还有管思考,管理性,管情绪,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脑如涮火锅。
二、杨天明 |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神经科学发现人脑不是被动的器官,不是外界有什么刺激大脑就做什么反应。相反,人脑是时时刻刻做主动的事情,通过它的经验和知识自上而下构建一个它自己相信的世界,但是这个感觉系统不是什么事也没做,它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帮助人脑更好构造这个世界,这两个事情混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最后就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三、刘河生 | 昌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优脑银河联合创始人
其实对大脑功能的定位,描出大脑“地图”是我们在脑科学界持续百年的努力,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一些低级功能,比如运动、感觉、视觉有一些比较好的理解,但是对高级功能,比如情感、社交、决策,这方面的探索非常非常滞后。
要理解脑功能,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检测出大脑的功能活动。但是现在临床上,在医院的医生们比较有办法的是大脑的器质性病变,比如肿瘤、血管畸形或者脑梗,通过拍一个常规的CT、磁共振,如果能够看到病灶,外科医生就可以想办法解决。
但是我们关注的抑郁症也好,自闭症也好,都是一些功能的病变,在活体大脑上检测功能的手段无非就两三种,比如电生理在动物身上用很多,在人身上也有一些脑电、脑磁的应用,但是对脑功能研究最有用的武器是功能磁共振。但是这个技术发展到30多年了,仍然停留在科研院所里,没有在医院里应用,因为可靠性非常低,只有39%左右。
我的研究团队十几年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就开始利用功能磁共振看一看能不能把大脑功能地图描出来,我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大概半个小时的功能扫描,能够把大脑里213个相对精细的脑功能区都画出来,而且可靠性能够达到90%以上。
四、赵春竹 |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博士后
2016年AlphaGo的出现,标志着专用围棋的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人类,到现在发展到以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参数量超千亿,规模等效于人脑神经元的数量。
但是,当下的AI仍然和人脑有很大的不同。举个例子,大脑中的神经突触可以不断生成新的连接,也会有一些连接消逝。这是目前AI大模型没有做到的。
比如我早上醒来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出现很多新奇的想法,可以解决我在科研当中的问题,还有就是我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会突然想到一些工作难题的解法。这个机制是什么?是不是因为产生了新的突触连接?并以新连接为起点形成了一条高速环路?这个环路的机制到底是什么?
这也是我希望通过研究神经元连接的变化去探索的。这也意味着下一代人工智能随着大脑认知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加强大的推理、认知甚至创新能力。
关于大脑,除了医学与科学的理性研究外,更需要灵魂之间有温度的对话。
叶壮 | 心理学者,北京社会心理联合会科普委副秘书长,中国科协特约专家
冯琛 | 浙江大学神经外科研究生,《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医学生
昭晰 | 主持人,虎嗅商业编辑
五、昭晰:人为什么会爱上虚拟爱人?
冯琛:当有VR、AR、脑机接口和ChatGPT的加持后,是不是有一个AI程序能够完美认知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它能捕捉我所有的行动细节、思想细节和语言细节,它能记住我每一点细小的观念。那它通过这些数据训练自己之后,它把自己放在了跟我完全匹配的位置上,这个AI适应我,来迁就我。对我来说,这样的AI是一个非常适合的灵魂伴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个矩阵运算,一个代码能够产生人类感情吗?我一直认为两个人谈恋爱是相互感情的沟通交织,如果我爱上一个AI的软件,但它对我并没有感情,这算是恋爱吗?
六、昭晰:这可能是一个哲学命题,爱到底是一种交互还是一种接收,叶老师怎么看?
叶壮:我觉得爱情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咱可以跟ChatGPT谈恋爱,但是它有没有一个有效的拒绝机制或者接受机制?如果它本身没有这个机制,这个关系确立中间没有一个具体的节点好像也说不过去。
咱们谈恋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表白,相当于关系有没有确立。对于表白来说,什么是成功了呢?并不是只有对方同意,其实不同意也算成功了。就是你们的关系发展有了确定的答案,这就算成功了。AI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它无所谓同意不同意。
沈华 | 纪录片《大脑深处》总导演
谭晓华 | 纪录片《大脑深处》制片人
褚金萍 | 纪录片《大脑深处》分集导演
杨天明 |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戚露丹 | 主持人,虎嗅商业组出海编辑
七、戚露丹:为什么要拍一个关于大脑的纪录片?
谭晓华:大脑虽然只有1.5千克重,但是有86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有无数个神经连接,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是摆在21世纪科学家面前一个重大的挑战之一。
中国在2021年启动了脑计划,主题是脑计划与类脑研究。 简单来说就是6个字:智能脑、健康脑。
最近比较火的ChatGPT就是“智能脑”领域所出现的重大成果之一,“健康脑”的研究方向就是疾病与大脑。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纪录片,展示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展现中国科学家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八、戚露丹:哪些科幻小说中的技术已经照进现实?
沈华:比如电影《黑客帝国》,人脑连接线缆后就可以畅游在数字世界当中。我们不需要学习知识,只需要拷贝储存就可以。这样的场景就是我们现在接触比较多的,比如脑机接口,类脑。
脑机接口现在已经可以辅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在《大脑深处》中有这样几个例子。一是仿生手,通过采集大脑信号并和外骨骼的连接,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还有一个例子是帮助盲人重新“看”到世界。通过在盲人舌头放置一个外置设备就可以让盲人重新“看”到。
九、戚露丹:关于大脑,最让你触动的是什么?
褚金萍:片子中有一个1岁多的小朋友,因为先天性疾病造成持续性的癫痫,有可能影响生命,所以他在1岁生日第2天就做了大脑半球切除术,仅保留了右边的大脑。三年过去了,复查的时候发现,这个4岁的小朋友和所有小朋友一样,他所有的活动,他的肢体,他的表达,他的情绪,甚至做了智商测试,完全是非常正常的。
4岁小朋友的题他能做,6岁小朋友的题还是能做。最后通过神经纤维素可以看到他真的是只有一半的大脑控制了双侧的功能,我们能看到小朋友的神经在不断地发育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惊喜,就是因为它的可塑性,拯救了小朋友的一生,要不然一岁多可能很快就要离开人间了。大脑的强大让我深受触动。
十、戚露丹:让你感受最深的大脑弱点是什么?
杨天明:人有生物性限制,所以大脑能够了解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比如我是研究抉择的,我们经常会作出一些非理性决策,很多时候非理性抉择就是因为我们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掌握的知识不够多,思考的深度广度不够,这些方面大脑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可以去寻求帮助,包括现在科技的发展也可以给我们很多辅助,进一步让我们拓展抉择的能力。
恩宝妈妈 | 孤独孩子妈妈
小雅 | 抑郁症青年的朋友
刘泽 | 青年导演、编剧,电影代表作《来处是归途》
曹洪雯 | 主持人,壹心理联合创始人
十一、曹洪雯:您是怎么发现孩子出现孤独症症状的?
恩宝妈妈:在孩子没有确诊之前,我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大家一样。我孩子小的时候有一点点特点,比如出生没多久后,我发现我叫他的名字他不回应我,但也没有往这方面想。
到他快四岁的时候,就出现了我无法忽略的情况。
他跟我说他不想上幼儿园,他是两岁七个月才说话,我说他为什么,他语言发育迟缓说不清楚,我当时想要不要缓几天,但是所有人跟我说不能惯着孩子,我就把他送过去了。
结果当天回来之后就非常焦虑,他又不会表达,就搬着小板凳看着窗外,他以为只要天不黑,不要到第二天就不需要去幼儿园,他就在那一直坐到深夜睡着。第二天他醒来天亮了,马上崩溃了,就躺在地上不起来。但是那天我还是把他送到了幼儿园,回来的时候就出现了幻听,压力过大,我带他去医院,才发现他是有孤独症。
十二、曹洪雯:我们可以为身边患抑郁症的人做些什么?
小雅:如果你周围的亲戚或者朋友确诊了抑郁症,特别需要你的监督。因为像抑郁症,包括焦虑症这些精神疾病患者,很容易自己断药,可能这两天好一点就不吃药了,但是结果带来的是过一段时间症状再来,药量又加了,之后不断这样反复,吃的药的种类和量越来越多,到后面其实躯体上就开始出现一些疾病。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作为他们的亲友一定要去多鼓励他们,陪伴他们。这种鼓励和陪伴不是告诉他们“你一定能好起来,你要做到,没问题”。而是要告诉他们,你要去接纳自己,你要去坚持做治疗。
十三、曹洪雯:去探望疑似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爱人姥姥的时候,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刘泽:我回家探亲还是很祥和的,姥姥也很热情,但是潜意识。一进来她就会握住你的手说,“来了”。过一会又握住你的手说,“来了”。她会不停地重复这些动作,但是其实是无意识的,是另一个自己。
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你最亲近的人反而远在天涯,你不认识她。
我认识姥姥的时候她已经是傻了的状态,那个时候也没往阿尔茨海默症上去想,在创作《来处是归途》的时候才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不能早点发现呢?
因为大家总是匆匆赶路,我们很容易忽视真正的亲情。
我们是不是能不能把脚步放慢一些?静下心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比如多看看你的爱人、父母?
吴瓒 | FLOW冥想创始人/CEO
孙瑜 | 柔灵科技创始人/CEO
昭晰 | 主持人,虎嗅商业编辑
十四、昭晰:冥想到底有什么用?
吴瓒:从一个角度来说,它就像一个脑部的锻炼。就像身体肌肉需要锻炼,情绪控制的能力,专注的能力也是需要进行强化脑回流的锻炼。一般经过一段冥想,脑电波从嘈杂进入平静,所有人比较清楚察觉到情绪控制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肌肉记忆”。
冥想练习可以让你更好地控制这种能力,比如当你知道生气没有用的时候。以前一些让我不舒服的小事,投资人不同意了,需要一两天才能平复,现在就是在一分钟或者一刹那你能够更好管理比较负面的情绪,这是一种。
第二个,冥想也会让你在宁静状态有更多的智慧或者心灵的打开,你能悟到一些认知层面的不同。比如在我第二次创业中,对结果,对很多东西的执着会少了很多。你的恐惧少了,对过程的专注度更充分,同时你也不会困扰在负面情绪中,所以对很多事情来说,在认知层面有了打开。
十五:昭晰:怎么通过冥想或其他方式寻求内心的平静?或者说更好地跟自己的情绪和解呢?
孙瑜:冥想是一个非常好的过程,这其实是一个更加可复制的操作。在没有接触冥想之前,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认识自己。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纷繁复杂的“过程”中,可能就是老板、同事让你一步不停地往前跑。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每一段时间都需要让自己有大概一两个小时或者一两天,做一个非常仔细地思考,或者叫倒带、反思。当我们更加认识自己,跟自己和解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平静。
前几年因为好奇,我也跟着网上的教程冥想过。真正认真去尝试的话,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的。
比如有一种身体扫描式冥想就很有意思,我觉得比较适合我这种容易走神的人。和常见的呼吸冥想不同,这种冥想通过感受平时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去训练专注度。比如现在请你感受一下法令纹部位的知觉。
对于大脑的神秘,除了从别人口中了解,更需要亲自去体验。所以我们也为大家设置了体验环节,比如冥想、听音乐、玩游戏,以及视错觉。
由于篇幅有限,现场照片只能放一小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在活动结束后,Janet再一次化身小仓鼠奔走于会场内外,安排好每一个嘉宾接下来的行程,和未离场的观众聊看法,最后在咖啡店偶遇的一位观众甚至想和 Janet 边聊边回家。
我们也在朋友圈和会后问卷中看到了观众、嘉宾、媒体老师们对于【大家回答】的支持和喜欢,“印象深刻、专业、感动”是看到最多的评价。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老粉晒出了大家回答和虎嗅F&M节的手环合影。
但也和观众们说一声抱歉。
座次有些许拥挤,有人进出时阳光会晃到眼睛,未准备共享充电宝…因为我们的考虑不周,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好的体验。另外由于策划组希望整场的气氛统一和谐,不得已临时砍掉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演读环节。
我们保证!下一次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为表歉意,4月26日前点赞数最多的两条留言,我们将送出《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实体书。(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朋友速来微信搜索公众号“虎嗅APP”,查找文章并评论。)
关于下一场【大家回答】Janet正在紧急策划,我可以小小剧透下。接下来我们将更加聚焦,聚焦更垂直的主题,聚焦更相似的观众,聚焦更紧凑的时长。大家回答第二期,大家可以小小期待下。
特别感谢参与分享的“大家”,亲临现场的“大家”和幕后的“大家”。
最后,特别感谢以下合作伙伴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