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与欧盟关系回暖之际,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公开质疑前苏联国家主权范围,引发欧洲舆论海啸。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4月24日发表声明,定调卢沙野言论为“个人观点”,并下架稍早发布的访谈全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重申尊重各国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博雷利(Josep Borrell)指北京已经适当澄清,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就批评外交官不应使用这种言辞,法方全力声援受影响国家,强调这些国家边界不可侵犯。

此前,法国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召见中国驻当地大使要求解释,乌克兰总统顾问也谴责相关言论。80名欧洲议会议员发表公开信,呼吁法国政府将卢沙野列为“不受欢迎人物”并驱逐出境。

多名国际关系学者向BBC中文分析指,卢沙野言论看似只是小错误,却“致命性伤害”了中国欧盟关系,让欧洲的亲中派“一言惊醒梦中人”,也使此前对北京示好的马克龙陷入尴尬。

卢沙野说了什么?


根据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一度刊出的访谈纪录,卢沙野4月21日接受法国电视台LCI访问时,被问到里米亚是否属于乌克兰,他答道:“这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历史上,克里米亚一开始就是俄罗斯的。苏联时期,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送给了乌克兰。”

主持人罗契宾(Darius Rochebin)提醒他“从国际法角度,克里米亚就是属于乌克兰”,卢沙野回应指“从国际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说那些前苏联国家没有有效的国际法地位,因为没有国际协议认定他们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

主持人追问“您意思是说,苏联解体后,边界秩序的问题仍未解决”,卢沙野说:“现在不是纠结这些问题的时候,现在最要紧的是实现停火。”

主持人接着表示,“这并不是纠结细枝末节。如果我们拿掉中国的一部分,然后说:‘抱歉,这只是细枝末节’。不是这样的。在乌克兰看来,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卢沙野回应道:“正如我之前所说,要考虑到冲突的来龙去脉,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有问题可以一起讨论。”

中国外交部的切割

访谈全文在4月24日下午已被撤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被追问下架原因时称,“我不了解你说的情况”。

毛宁回应争议时强调,中国尊重各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指苏联解体后中国是首先与相关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建交以来中方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她又说,一些媒体曲解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挑拨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中方将对此“保持警惕”。

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同日受访时表示,“中俄合作是无上限的,中欧同样如此”。

但上述表态未能平息欧洲舆论,当天稍晚,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发声明指,卢沙野的评论“只是表达个人观点”,不应被过度解读,其发言并非中国的政策声明,中方尊重苏联解体后诞生的国家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

“致命性破坏力”?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国际关系系教授朱志群对BBC中文指出,没有一位中国外交部官员为卢沙野背书,显示其言论不代表官方立场,而北京很快意识到卢的错误,因此迅速进行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我认为这事件很快就会结束,除非欧洲的一些势力不愿意让它过去”。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卡耐基中国项目研究员庄嘉颖(Chong Ja Ian)则认为,中国官方跟卢沙野切割“做得太迟也太少”,驻法使馆似乎是看到毛宁的回应无法安抚欧洲人情绪后,才发表声明降温,但拖延只会让公众怀疑北京的真诚,而卢本人也没有明确道歉或收回言论。

目前乌克兰战争未解,北京多次表示希望促成和平谈判,但从未谴责俄罗斯入侵或要求俄方撤军,习近平3月会晤普京时更呼吁中俄共同推动世界“百年变局”,引发欧洲舆论忧虑,庄嘉颖指卢的言论无疑是火上加油。

“普京意图推翻苏联解体后的新欧洲版图,北京近期对于欧洲秩序暧昧的态度、默认俄罗斯的做法,已经让很多欧盟成员国尤其是中东欧国家非常不安,因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安全和存亡。卢沙野只是两句话(惹祸),但恰好触碰到欧盟的痛处。”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陈家洛告诉BBC中文,中国外交部的切割意味着,北京决心不对卢大使以官方身份公开发表的“个人观点”负责,“欧洲人都看到这一点,也不会买帐”。

他认为有关言论已造成伤害,对中国欧盟关系有“致命性破坏力”,尤其冲击与中东欧的关系。“欧盟非常重视平起平坐、互相尊重,我不相信卢沙野不知道这价值观,但他仍然表达出北京很不屑前苏联国家的看法,佐证了中国口讲尊重主权,但实际上站在俄罗斯一方。”

欧盟舆论反弹

1991年苏联解体,15个前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目前已加入欧盟的前苏联国家,包括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克兰则是准成员国。

近80名欧洲议员4月23日在法国《世界报》(Le Monde)发表公开信,指卢沙野的激进言论严重侮辱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及完整性,明显违反国际法和外交论述的界线,“这是最糟糕的战狼行为,不应置之不理”,他们要求法国外长科隆纳(Catherine Colonna)把卢列为不受欢迎人物。

信中强调,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权质疑他国主权,“主权不是外交玩具,而是国际关系、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要素”。

前欧洲议会政治顾问、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助理教授冯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对BBC中文说,欧洲政界和舆论都对事件感到震怒,破坏本来已经脆弱的信任,卢的言论也不合逻辑。

“如果不承认前苏联国家的主权,怎样和他们建交?不过,自相矛盾也是北京一贯的风格,比如一方面强调要和平、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却默许俄罗斯侵犯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对欧洲人来说,这印证了,中国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更不是他们自称的世界强国。”

冯儒莎提出,卢沙野言论或许不是一个错误,而是中国故意模糊焦点,“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领土主权争议,而不是问题的本质,就是中国默许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她也担心这是中国“假信息工程”的一环,“我们当然觉得这样歪曲事实很荒谬,但中国国内的人可能会相信(质疑主权论)”。

她续指,北京可能藉此试探欧盟的反应,“但这是一个很愚蠢的试探,欧盟不仅没有被分化,还变得更团结”。

事件也让法国总统马克龙尴尬,他早前访问中国时向习近平示好、争取北京协助调停俄乌战争,已经饱受批评,卢沙野言论进一步打击其亲华路线。学者庄嘉颖说:“(法国)做了那么多让步后,你居然讲这些话‘打脸’,实在太不给马克龙面子。以后欧盟政治人物与中国互动时会更谨慎。”

学者陈家洛也说,事件对于欧盟的亲北京政客而言,可谓一言惊醒梦中人。“原来中国跟你琴棋书画喝完茶,转身就这样对你,这让他们认清,不能那么幼稚地去理解中国内部的情况。”

“战狼外交”重现?

卢沙野事件引爆外交风波,却获得中国国内部分人声援。

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4月24日发文维护卢沙野,指乌克兰事务不是卢的职权范围,他受访时只是表达“一般性意见”,面对咄咄逼人的提问回应得非常礼貌,不应被贴上“战狼”标签,又认为法国应当保护卢大使的表达权,“不应事后掉过头来进行政治声讨,那样做将是法国的耻辱”。

这次卢沙野事件再次引起“战狼”路线的争议,今年初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被调职,曾被视为习近平第三个任期将放弃“战狼外交”的指标。

学者庄嘉颖指出,“战狼”是一种战术,是以实况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而不是意识形态来带动行为,因此战狼外交开始退潮,还是可以看到中国外交部对美国很尖锐的说法,或者英国曼城领事打人事件。

“战狼这套做法一直维持在那边,他可以决定什麽时候用或不用,不是说一定存在或一定不存在。他一直预备可以这样子用,有时候有误判,讲话太兴奋等等的,控制不好就会出来了。”

陈家洛也表示,卢沙野事件反映中国“骨子里还是有强烈的战狼基因”,并主导着中国外交政策,这路线得到国内部分鹰派和网民赞赏,但外交上反效果,壮大了欧盟疑中派的声音。

“实际效果是帮习近平‘倒米’(帮倒忙),是外交上的一个挫败、开倒车。本来北京想拉拢欧洲抗衡美国,欧洲领袖也有这个想法,觉得疫情后一些合作和机制可以复常,但现在可预期欧盟会对中国更多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