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斯通纳,编辑:陆一鸣,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目前,全国多个近海城市都推出了免费海葬服务,越来越多人为亲人选择这种殡葬方式。从土葬、火葬到海葬等生态葬,殡葬方式的改变因素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对于没有土地的城镇居民来说,海葬提供了购买墓地之外,另一个体面而平等的选择。


一朵花、一张船票,便是送别。图/ 阿灿 摄<br>
一朵花、一张船票,便是送别。图/ 阿灿 摄


3月22日上午10点50分,深圳盐田金色海岸码头,四艘白色游船划破蒙蒙白雾,驶向大海。


船分两层,船上很安静,极少人说话,也没人刷手机,人们望着窗外,等待着一个时刻。


约30分钟后,游船停在海面,100多位家属依序走向甲板,通过一个个蓝色防风漏斗,向大海抛撒了各自亲属的骨灰。


海葬,一种由来已久,但大众认知度尚不高的殡葬方式,最近因“福建福州骨灰海葬家属补贴3000元”“广州报名骨灰撒海市民逐年增多”再次受到关注。


船到达指定海域,天气放晴。此次深圳海葬连续三天发船,共海葬393具骨灰。图/ 阿灿 摄<br>
船到达指定海域,天气放晴。此次深圳海葬连续三天发船,共海葬393具骨灰。图/ 阿灿 摄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起,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就陆续开始组织海葬,但参与者不多。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服务。


目前全国开通免费海葬服务的主要有北京(天津撒海)、上海、深圳、天津、哈尔滨(大连撒海)、大连、沈阳(大连撒海)、烟台、厦门、福州、舟山、海口、北海、贵阳(深圳、天津、北海撒海)等城市,本地户籍选择海葬还有1000~6000元不等的海葬补贴。


骨灰与花瓣混合,倒入防风漏斗撒海。图/ 阿灿 摄<br>
骨灰与花瓣混合,倒入防风漏斗撒海。图/ 阿灿 摄


各地海葬流程大致相同:亲属预约登记、骨灰寄存、等待确认发船日期、登船、将骨灰撒海或者用可降解骨灰盒沉海。


清明节前夕,新周刊记者在深圳见证了一次海葬,这里有疫情期间等待了很久的人,也有从贵阳远道而来送别亲友的人,还有5岁不到就来送别爷爷的孩子。


他们为什么为亲人选择海葬?没有具体的墓与碑,他们将如何祭奠亲人?我们采访了此次及其他城市此前选择海葬的人,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码头上等待发船的人。图/ 阿灿 摄
码头上等待发船的人。图/ 阿灿 摄


一、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老家的人


小喜,女,30+,深圳人,父亲海葬


我爸爸在东北出生,后来去山东(妈妈的老家)做小生意,之后就一直住在山东。爸爸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因为脑血栓在养老院待了十来年,一开始还可以坐轮椅,后来只能卧床,肌肉也僵硬了。


他是个内向的农民,生前没有去过什么地方,也没有看过海,去世后,我和哥哥姐姐们商量,想让他到处看一看,刚好妈妈跟着我现在在深圳生活,就选了海葬。


生前未能远行,今后愿能万里。图/ 阿灿 摄<br>
生前未能远行,今后愿能万里。图/ 阿灿 摄


我们2018年在山东按照风俗举行了传统的葬礼,没有立碑,骨灰跟着哥哥存放在了贵阳。2019年申请海葬,因为疫情等到今年才过来。我们兄弟姐妹4人分布在五湖四海,其实葬在哪里我们都不方便,不如撒海,以后祭奠就在心里,或者来海边看看。


当初他走的时候,我怀着孕快生了没有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次在船上,我摸了一下他的骨灰,很难受,好像这样撒了,就永远见不到他了。希望他在天堂一切安好。


最后一次接过亲属。图/ 阿灿 摄<br>
最后一次接过亲属。图/ 阿灿 摄


二、她是新潮的上海女人,要酷酷地走


莉莲,女,40+,上海人,母亲海葬


妈妈生前,我两次跟她确认,她都说要海葬,活着时对她好就可以,死后仪式从简。


受我舅舅的影响,她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是一个至少在同龄人里非常新潮、非常潇洒的上海老太太。


我爸爸1998年就走了,妈妈独自带大我,她2019年得癌症,我照顾了她3年,一直住在一起。我37岁才结婚,妈妈也不催我,总说女人要有工作、有住的地方,不一定非得要用婚姻来捆绑自己。


我记忆特别深,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回家,我妈妈郑重地告诉我,说“你已经长大了,如果哪一天你回家发现家里没有人,不要觉得奇怪,我要去当兵了”。原来那一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当时我都震惊了,我高中还没有毕业,你一个快50岁的女人要去当兵,谁会要你?


她真是太不一样了。平时是一个很温柔的女人,一个纺织厂女工,没想到骨子里如此热血。


后来结婚旅行真的去了塞尔维亚,看了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和纪念碑,拍了照片给她看。图/受访者提供<br>
后来结婚旅行真的去了塞尔维亚,看了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和纪念碑,拍了照片给她看。图/受访者提供


所以现在想想,海葬是很适合她的,是酷到底的。上海的海葬比我想象中体面,他们会统一发环保袋,用于安放亲人的骨灰和花瓣;那条船布置得非常庄重,有义工现场奏乐,不是哀乐,是非常舒缓的音乐。


上海2020年海葬的船,布置庄重。图/受访者提供<br>
上海2020年海葬的船,布置庄重。图/受访者提供


其实,如果在上海买墓地,可能要10万元以上,在我爸所葬的苏州的墓地再买一块要6万元以上,我们也能承担,但我想尊重她的想法,从简。现在我翻新了爸爸的墓碑,把我妈的名字和照片也放了上去,方便每年扫墓。


我知道如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多元,很多人不一定会选择传统的生儿育女。但今年我生了小孩,我想我的孩子会代替我的爸妈继续在这个世上,我也会跟他讲外公外婆的故事。


就像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里说的那样,“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三、也许他不是一个好爸爸


靖,男,20+,烟台人,父亲海葬


我和爸爸的关系比较复杂……说不上好。


他比我大40多岁,我们一起住了这么多年,我几乎没跟他一起吃过几回年夜饭,我们都各吃各的。


我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因为爸爸经历了下岗、离婚、再婚,我们住在爷爷的房子里,吃不饱穿不暖、冬天交不起取暖费,还领低保,我爸天天酗酒。


我工作以后,他就开始跟我要钱,但我工作一直不稳定,没有多少收入,所以我不敢在家待着,跑去很远的地方工作。


2021年10月,他突发心源性猝死、器官衰竭,可能与他每天酗酒有关,我当时在新疆,下飞机时他已经走了。我当时还是挺震惊的,心跳加速手发麻,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突然。


以前老觉得他活着跟死了没什么区别,也不会帮我甚至会有点拖后腿,但他死了我觉着世上少这么一个需要我打电话的人了。


烟台海葬时的白色可降解骨灰盒和海葬证书。图/受访者提供<br>
烟台海葬时的白色可降解骨灰盒和海葬证书。图/受访者提供


选海葬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原因,买墓地很贵;一方面我从小在烟台海边出生长大,我爸以前跟我说过有海葬,他应该能接受。


另外我觉得传统的方式很繁琐,我们这代人上坟都需要父母提醒,并没有形成规律的祭奠习惯。父亲走了我更四处漂泊,不一定会在某个城市待着,葬在某个地方对我反而是枷锁。


海葬那天,船上门吱嘎吱嘎,我拿着绳子,看着绳子另一头,白色的可降解骨灰罐在海面上漂了一两分钟后,慢慢地沉下去;另一艘海葬船,远远地跟在后面,海面雾气蒙蒙,伴随着鸣笛,我们像是一个小船队……


这一切比把他埋在土堆里,后辈对着磕头、放点鞭炮、吃吃喝喝酷多了。


现在住的地方离海葬登船的码头也挺近,晚上一个人在海边坐坐就算祭奠。图/受访者提供<br>
现在住的地方离海葬登船的码头也挺近,晚上一个人在海边坐坐就算祭奠。图/受访者提供


四、一位普通的深圳五星义工


陈女士,50+,深圳人,哥哥海葬


我的哥哥叫陈伯康,是一位义工,他去世后捐献了遗体,成为深圳大学医学院的“无语体师”,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研究完毕火化后,他们征得我们同意来海葬。我们肯定同意,因为我父亲当初就是深圳第一届(1998年)海葬时海葬的,也是哥哥提的。


黄丝带,是哥哥与妹妹的暗号。图/ 阿灿 摄<br>
黄丝带,是哥哥与妹妹的暗号。图/ 阿灿 摄


我哥哥从企业下岗后,从武汉去了珠海,又来了深圳,一辈子都在做义工,生前做到了深圳的五星义工(依据《深圳市星级志愿者资质认证管理办法》,服务满2年、时长超过1500小时才有资格认定为五星级志愿者),什么类型的义工都做过。


他经济条件不好,也没有结婚和孩子,一直住在我租的房子里。生病后,他自己立了遗嘱,联系了深圳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公证处的人到家里来,因为如果人走后家属反悔,捐献就不能执行,所以做了公证。


与哥哥的义工朋友再次拥抱。图/ 阿灿 摄<br>
与哥哥的义工朋友再次拥抱。图/ 阿灿 摄


我、我先生都是医生,当然能接受、能理解,我们学医时也要上人体解剖课,我们全家人包括我自己,都签了角膜捐献和脏器捐献。


只是我有一个遗憾。


我哥哥读二年级时,玩耍期间不慎从二楼掉下去休克了,送到武汉同济医院,裘法祖、童尔昌教授给他做了手术,切除了摔碎的脾脏,救我哥哥一命。后来我才知道,两位教授分别是外科和儿科界的鼻祖。


但哥哥走的时候我太伤心,没有把我哥曾经的病情与手术情况跟医学生们讲。不然,他们就能在解剖的时候,亲眼看看这两位鼻祖留下的缝合痕迹,从而得到推演手术过程的机会。


如今我爸爸、哥哥都已撒海,刚去世的妈妈我也约了下次撒海,我跟我儿子也说了,我跟我先生以后走了也撒海,我们在海里团聚,无论到世界各地,只要有海的地方就有我的亲人。


随花入海。图/ 阿灿 摄
随花入海。图/ 阿灿 摄


五、把爸爸葬在大海,从此来看他就是旅游


黄雅辉,男,30+,贵阳人,父亲海葬


我出生的时候,老爹给我办了一个出生证,他走了,我给他办了一个海葬证(笑)


我爹一开始不同意海葬。是前几年我来深圳的殡仪馆送别一个老同志,通知是13点,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要提前到达以示尊重,结果我12点到,厅是关着的,因为家属只租了13:00~15:00这个时间段。我很震惊,就问那你们怎么守灵,他说拿遗像在家里点两根蜡烛。城市的空间资源太有限了,告别厅都设时间段,老家那种大摆三天三夜的习俗更难以实现。


海葬船甲板上备好的花篮。图/ 阿灿 摄<br>
海葬船甲板上备好的花篮。图/ 阿灿 摄


我感触很深,回去就跟我爸说,走简单的仪式,海葬这种,又环保,对大家都好,我父母也看得很开,就同意了,“光生生地(赤裸裸地)来,光生生地走”。


我父亲50多岁得了肺气肿,生病17年,我就照顾了17年,医生都说我照顾得很好,上呼吸机我比有的护士还快。


在我看来,生前你若是对他不好,死后再立十块碑、二十块碑都没有意义。有的人有坟,但家人三五年都没有去看过;我们没有坟,以后来这里眺望远海,就是父亲葬的地方,来不了,在家里供个像也行。


这次海葬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旅行,昨天我带着母亲、堂姐,去看了大梅沙。


我还跟我妈说,你往远处看,那就是我父亲葬的海。


拜托了,大海。图/ 阿灿 摄<br>
拜托了,大海。图/ 阿灿 摄


六、后记


回程的船上,大家开始聊天、刷手机、打电话。船逐渐靠岸,才发现码头上还有一些因为晕船或人数限制并没有登船的亲属,在眺望着我们。


死亡一旦发生,此后所有的仪式只是对生者的抚慰。咸湿的海风、摇晃的小船、辽阔深邃的海面,不知这个大海套餐对失去亲友的人们,有多大程度的疗愈作用?不知道此后孤独时,是否会感到虚无?很抱歉在采访过程中惹哭了许多人。


一切就拜托了,大海!


参考资料:

《海葬、树葬、花坛葬……那些非传统“身后事”》,澎湃新闻

《北京时隔三年恢复骨灰撒海,60位逝者今天魂归大海》, 北京日报                          

《上海举行2023年海葬公祭典礼1991年以来已有逾6万名逝者骨灰撒海》,中国新闻网                      

《天津:常态化海葬周末一天两船》,人民网金台资讯                          

《哈市在大连举行2023年首次骨灰撒海集体生态安葬活动》,哈尔滨新闻网                          

《福建福州出台骨灰海葬奖补办法 海葬家属补贴3000元》,东南网                          

《厦门:人生“归途”栖居绿色诗意间》,福建日报                          

《52名逝者魂归大海,贵阳组织逝者家庭参加今年首次海葬公益活动》贵州日报                          

《广州市开展2023年首次骨灰撒海活动》,“广州民政”公众号                          

《降费办好“身后事”》,舟山日报                          

《海口市民政局关于开展2023年海口市公益性骨灰海葬活动的公告》,海口网                           

《沈阳这一比例全国第一丨“滨城清明礼赞,节地随海而安”沈阳市2023清明节主题海葬仪式圆满礼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斯通纳,编辑:陆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