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刘车仔,编辑:晏非,头图来自:《百万美元宝贝》


3月5日,一篇《我差一点摔死在蓝翼健身会所》的维权文在朋友圈刷屏。文中,52岁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裴谕新提到,健身会所教练在为自己做拉伸动作时发生意外导致其胸椎骨折,随后的维权经历也并不顺利。


随着治疗的推进和与健身行业从业者的交流,裴谕新逐渐意识到,这不是一场所谓的“意外”。


2月27日晚上,在上完一节瑜伽课之后,教练木木走了过来。裴谕新记得教练说她的“腿不直”,要放点大招帮她拉伸一下。


按照教练的指示,裴谕新弯下腰,把双手从两腿间递给在身后的教练,教练的脚尖抵住了她的两只脚后跟,呈现头朝下、臀部向上的姿态,其间,教练让一位学员扶住她的肩膀。


拉伸开始,随着教练的手越拉越紧,她的腿感到越来越紧绷,转瞬间,身体重心偏移,厄运随之降临。


她以头朝下的姿势,往前翻滚了出去,“先是头颈部弯折了一下,接着后背重重摔在瑜伽垫上”。


随后,她被急救车送进了医院。


倒在健身房的裴谕新。/受访者供图<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倒在健身房的裴谕新。/受访者供图


在病床上无法动弹的裴谕新,得知自己“第八胸椎爆裂压缩骨折”。CT片里,她看见“骨碎片像小小的雪花,散落于胸椎之外”。根据医生经验,如果去做伤残鉴定,这样的伤应该能达到9级伤残。


“像裴老师这样胸椎受伤却没有损害到神经的,是不幸中的万幸”,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的社工李会接触过很多舞蹈室、健身房、跆拳道馆等地方送来的患者,有很大比例都是骨折、骨裂扎到神经严重致残,“太可怜了”。


但医护和普通人之间存在认知偏差,很少会有人卧床后还感到幸运。坚持健身六七年来,裴谕新从没想过健身会致残。


多年来,“运动即是正义” 这一口号经由健身运动产业链深植消费者心智,但关于健身带来的损耗,以及健身房的专业性问题带来的恶性后果,却鲜少被重视。


3月5日,受伤后的裴谕新,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我差一点摔死在蓝翼健身会所》的文章,在所有人面前揭开了健身产业背后的阴霾。


“不是意外”


躺在120救护车的床上,裴谕新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身体好像断了,肌肉往下塌。车每摇晃一下,身上就被扯着痛一下”。


她眼泪止不住地流,不停地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今天我要来健身房?自责、懊恼的心情围绕着她,“如果今天不来健身,这种倒霉事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了”。


一开始,所有人包括裴谕新,都本能地觉得这是一场意外。但这也许意味着,没有人意识到事件本身存在的问题。


裴谕新记得,倒地的那一瞬间她叫得很大声,教室里的其他两个学员也吓得大叫。教练从刚才的动作中松开了手,把她送到床上躺下。裴谕新感觉到当时呼吸很困难,总有点喘不过气来。


但教练只是安抚了还在疼痛的裴谕新,便说自己必须走了,他还有下一堂课要赶。


事后,裴谕新才想起来,这位教练也对危险情况毫无觉知,对危险处理更是缺乏经验。


店长和她的私教到场后,裴谕新发现私教“脸色十分苍白”。她当下帮裴谕新量了血氧(饱和度),发现只有69%。


正常人的血氧,应该在95%~98%之间。后来她才知道,是胸椎压缩爆裂,导致胸部肌肉没有支撑,压迫到了肺部的呼吸。


《持续可能的恋爱?父亲与女儿的结婚进行曲》剧照
《持续可能的恋爱?父亲与女儿的结婚进行曲》剧照


即便是六七年坚持跟私教健身,对拉伸动作熟稔于心,裴谕新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令她受伤的“大招”。后来,她想通过健身房的监控录像查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但目前健身房拒绝提供录像视频。


在病房里,新周刊记者根据裴谕新的描述尝试了这个动作,发现这的确会让小腿甚至大腿部分充分拉伸,但也极其容易感到重心不稳。


随后,新周刊记者咨询了两位来自广州不同健身房的教练,他们都表示没用过这个动作。


其中有一位告诉新周刊记者,“如果前面能够扶稳就还好”,但由于前面扶着肩膀的同样是一名非专业学员,所以并不能达到充分保护的效果。


2月28日上午,在裴谕新住院的第二天,健身房老板带着那位教练来探望。当时教练“一直在说对不起”,他承认当时是自己的动作失误了。但这个失误,差点让裴谕新遭遇严重伤残。


目前,医生认为她至少需要在康复医院躺3个月以上,如果修复不好,可能会有其他后遗症。


在康复医院,医生正在看裴谕新的胸片。/受访者供图<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在康复医院,医生正在看裴谕新的胸片。/受访者供图


在那篇文章发出去之后,她收到了多条与健身受伤相关的留言,其中不少与教练的不当操作有关。


爱睡午觉的南瓜:我在健身房也有类似的经历,教练让我做超出我承受能力的高强度动作,虽然我没有完全信任那个教练,自己还是留力了,但腿还是拉伤了,也不方便了好几天。


弦音:我之前在北京一家瑜伽馆办了几万会员卡练习瑜伽……但是一年后我发现无法正常走路,坐下来站起来都很费劲,腰部卡住了一般。我去积水潭看了专家,医生说是运动造成的损伤,腰椎3、4、5节突出,重度椎管狭窄,双腿严重时无法行走。当时医生说,瑜伽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人的脊柱是直的,不能多做弯曲的动作。


Fly:我本身就是属于全身筋太硬的情形。之前上过一段时间的瑜伽课,没上几堂课,老师就开始各种压身运动。我痛到不行,老师还说就要这样坚持下去才有效果。有次我倒立,差点把脖子扭坏,吓死了。


夺命健身房。/@沸点视频<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夺命健身房。/@沸点视频


在网上搜索健身受伤相关新闻,不少人都会以离奇的方式受伤。比如2021年8月29日,一位河南女士在健身房上私教课时,教练做拉伸运动时不顾自己多次提醒拍打劝阻,将其左股骨干压骨折。


健身房潜伏的危机,总被遮蔽在“意外”两个字下。裴谕新这才逐渐清醒,这不是一次纯“意外”,如果没有规范的标准和保护意识,今天受伤的不是她,也会是别人。


在健身房,销售额比专业度更重要


受伤入院后,尽管健身房和私教都不再回复裴谕新的消息了,但私教的微信朋友圈里,仍然被她的优秀励志视频所填满。


作为一位五十岁、通过锻炼保持年轻身材的单身女性,一直以来,她都被健身房当做“民间代言人”来宣传。


在受伤之前,裴谕新甚至刚购买了为期两年的私教课。这是蓝翼健身房专门为10位老学员准备的,价格67688元。因此,她还获得了“蓝翼第一女主角”的称号。


通过健身保持年轻的力量,令人心生向往。/《皮娜》
通过健身保持年轻的力量,令人心生向往。/《皮娜》


从2016年开始,裴谕新便在蓝翼购买私教课,至今花费将近20万元。作为70后单身女性,她格外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她在公众号里写道,自己曾经幻想长出强壮的肌肉,可以需要的时候,双手抱起年迈的父母。对她来说,健身已经成为抵抗衰老、建立力量感的来源之一。


尽管还有50多节、价值1万元的私教课没上完,当教练和健身房向她推荐昂贵的“新年大礼包”的时候,她还是没有拒绝。


“其实跟着私教这么多年,动作我都可以自己做得很规范了,完全可以自己练”,但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相关的教授,她一直希望打破大家对健身行业从业者的成见。


作为一名被服务者,她得到的反馈自然也都是正向的。她在健身房的体验都很好,和私教关系也很亲近。只不过,在健身房里,好的服务不只是正向反馈和情感关照,还必须包含专业性


包括裴谕新在内的许多消费者,对健身房专业性的感知,都是非理性的。


比如健身器材要更多、更新;比如墙壁上健身教练的形象照要肌肉量充足,履历要光鲜;再比如教练要三句不离肌肉部位、健身要点……


在健身房里,你总是能听到律动很强的音乐,看见一群在角落里默默咬牙努力的人。这里能给人供应掌控自己身体的满足感,却也是直接对肉体下狠手的地方。


在人体科学观念上,健身也是一种对身体的消耗。如果长期健身,如何在消耗和健体中取得平衡,并保证身体健康,需要十分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训练和危险预警。


专业的方式,在健身中不可或缺。/《百万美元宝贝》
专业的方式,在健身中不可或缺。/《百万美元宝贝》


但健身教练在授课同时承担销售任务,健身房也倾向于寻找更有销售潜力和经验的教练。这往往也让健身教练忽略专业度的重要性。


为了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好让会员续费,健身房教练会一直给学员打鸡血。即便学员面露难色,也总会让人“再坚持一下”,罔顾安全的健身事故就此发生。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强制要求健身教练“持证上岗”。但教练资格证却五花八门,比如中国健美协会专业健身指导员证书、私人教练职业技能培训证书、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证书等。


这些证书的出处主要是国家体育总局或人社部、健身协会以及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这其中,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书比例最多,但基本花钱上培训班就能买到。


界面新闻报道过,“很多民间培训机构对健身教练培训时,都是先教销售后教技术。”大多数健身房招聘教练时,不会去鉴别发证机构有多大水分。


市面上的健身教练培训五花八门。/小红书


在受伤之后,裴谕新也想起了所在健身房存在的一些隐患。比如健身场地很小,器材太多,训练的时候挪不开,可能会撞到人;还有高峰期人很多,有的人力度太大,很可能会砸到别人。


但直到出事之后,她才发现,她所在的健身房一直没有购买场地保险、人身意外险。这些潜在的危险,普通人很难意识到。


如今,距离她倒在健身房已经过去10天。曾经亲切呼唤她“新姐”的蓝翼老板、教练等人,再也没有出现。


一个原本有6个人的“新姐受伤治疗群”,也只剩下她和私教两个人,而健身房拒绝提供出事时的监控录像视频——


那里装有裴谕新的受伤过程,以及健身房潜伏危险的真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刘车仔,编辑:晏非